戒不掉的网瘾 游戏该为家庭教育背锅吗?
2017-07-31
“国民游戏”《王者荣耀》近日走上了风口浪尖。从13岁少年因玩《王者荣耀》被父亲训斥而跳楼,到高中生为买装备盗刷父母银行卡,再到杭州教师随后发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引发热议。眼见得手游导致的家庭悲剧不断上演,乃至有家长自发结成了取缔联盟。
7月4日,腾讯公司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最严防沉迷系统措施,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普及,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更加便利,触游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而游戏公司对于未成年人采取的限时限额措施,家长倒是乐了,可孩子哭了。这种预防能否有效戒掉未成年人的“网瘾”?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本身问题上出现了过失?被妖魔化的《王者荣耀》该为教育背锅吗?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郑宁———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普及,手游用户的门槛越来越低,而手游端监管政策近年才出台,需要进一步落地。应该尽快启动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划分出哪些适合未成年人接触,哪些需要在监护下才能接触。想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监管手段及条例,加强监管力度。行業协会也应积极介入,出台自律公约。游戏企业应提高企业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政策监管,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完善,让网游实名制认证落到实处;同时,需社会各界配合,加强用户举报投诉的社会机制,科学的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家长、学校、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黎晓霞———
青少年沉迷游戏,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与人际关系有关,比如孩子没有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二是与成就感有关,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或被否定时,游戏是不会否定他的,可以带给他成就感;三是在游戏里有主动的控制感,而在生活中孩子基本上是被动的。对于青少年沉迷网游,心理学界不主张用“减法”,而是用“替代疗法”。限制玩一小时用处不大,如果只是每一次限时一小时,孩子还没有玩嗨,即便被强行下线,心还留在那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
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在设置上都非常吸引人,其内在逻辑能够激发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能力较弱,很多时候无法分清虚拟和现实,容易沉迷游戏,并且为之消费。随着孩子的成长,同伴们喜欢什么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如果玩不到一块儿,就会被踢出小圈子,对个体造成心理压力。所以,对于孩子的沉溺,游戏公司本身就有很大的责任。
中国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员田丰———
我们应该要用相对客观的标准来取代主观的标签化、妖魔化的词汇———“沉迷”。在立法或道德层面,我们都把未成年人看作需要保护的群体,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未成年人自身的感受。现在很多人出发点很好,想保护孩子成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打游戏能够放松自己,能找到更好的社交关系。但我们习惯站在家长视角看这件事,觉得孩子和我们认可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时候,就是不合适的,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亮律师———
对手游的监管立法应当与时俱进,应更加细致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任何市场主体包括网游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通过市场行为获得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最基本的经营底线必须是:不利用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天然弱势地位。否则,相关经营行为即使不触犯法律红线,也必将遭受道德拷问。
游戏玩家“我的地盘听我的”———
网络游戏并不一定是毒药,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位才是症结之所在。青少年社会经历不足,网络素养、习惯尚处于形成阶段,而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层出不穷,如排山倒海,如何正确对待,这是现代家庭教育之危,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之机。只有家庭教育挺起腰杆,只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自制力、判断力,孩子才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