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分权、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17-07-31肖育才

关键词:公共品偏向分权

肖育才

中国式分权、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肖育才

当前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性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式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有着政治和财政的双重激励,导致基本公共品供给存在严重的经济性和城市性偏向,进而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并通过初次和再次分配两个环节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革当前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并创新城乡基本公共品供给制度,方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品均等化的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式分权;基本公共品供给;城市偏向;经济性偏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当前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及扩大受到历史、现实以及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根源性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对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也产生新的现实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现实需要,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城市的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实行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城乡分割制度。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中国工业基础,并且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防和军事力量,对于稳固新中国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成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以及逐渐扩大的制度性因素。

中国在1978年开始的以经济分权为基础的改革极大释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及非均等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分权改革激励了经济发展:对微观主体(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分权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效率带动经济增长;对地方政府的分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并激励其发展经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国式分权也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等问题产生的根源。

中国式分权是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的结合,①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 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尽管财政分权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财政自主权,但政治集权下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晋升具有绝对的任免权。在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下,地方政府官员面临财政和政治方面的双重激励,为了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往往会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有利于取得政绩的经济性领域和城市地区。这种扭曲的地方政府行为导致了基本公共品供给的经济性偏向和城市偏向,从而成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国内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及扩大的主要原因。蔡昉等较早的研究就指出城市偏向的制度或政策是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外生制度或政策还影响着城乡之间内生的生产要素的差异,进一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林光斌:《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陶然等对中国财政支出偏向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产生扭曲性激励,导致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扭曲了财政支出行为;*陶然、刘明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2期;蔡跃洲:《转型社会中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实证》,《财经研究》2008年第11期;曾国安、胡晶晶:《论中国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政研究》2009年第2期;马万里、李齐云:《增长激励、中国式财政分权与收入差距》,《当代财经》2013年第7期;迟诚、马万里:《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9期。刘成奎等认为由于我国大多数财政支出项目存在城市偏向,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且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以及区域间存在差异性。*刘成奎、王朝才:《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8年第2期;陈安平,杜金沛:《中国的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2010年第11期;王艺明、蔡翔:《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财经科学》2010年第8期;邓旋:《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城乡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陈工、洪礼阳:《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财政研究》2012年第8期;雷根强、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财政支出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孙宁华、姚燕:《财政支出倾向、金融市场失衡与城乡收入差距》,《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8期。刘乐山等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主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陈斌开等以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等分项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增加对农村基本公共品供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刘乐山、何练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人文杂志》2005年1期;解垩:《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经纬》2007第1期;金双华:《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余长林:《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9期;陈斌开等:《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积累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王朝明、马文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财经科学》2014年第8期;吕炜等:《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政府教育投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5期。

上述研究对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偏向性以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但并未对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性的深层原因以及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下,笔者将尝试为之。

一、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性及成因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财政分权改革,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职能在演变,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体制的不断调整也会对地方政府支出责任产生深刻影响,这些都会最终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现实中,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向性,最终导致了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偏向性。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资金都存在偏向性,主要表现为经济性偏向和城市偏向两个方面。*乔宝云等:《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6年第2期;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 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尹恒、朱虹:《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

(一)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存在经济性偏向

由于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导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供给不足,大量财政资源被用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出现经济性偏向,即在基础设施上热情高涨甚至过度供给,在人力资本和公共服务上则缺乏动力、供给不足。不仅中国基本公共品普遍存在经济性偏向,而且财政支出经济性偏向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从而内生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管永彬:《财政分权、双重激励与地方政府供给偏好的异质性》,《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是一种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由此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均衡及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巨大差异,衍生出了区域间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落差。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财政能力,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对公共服务需求逐渐增加,再加上反应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机制的完善,地方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领域投资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支出。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吸引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外来人才以及企业的需求,发达地区政府开始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但总体上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出还是更偏重于短期增长效应明显的经济性公共物品支出。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有发展本地经济的强烈动机,由于其财政能力有限,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必然挤占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支出。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受限,其对人才吸引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改善还是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再加上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诉求机制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完善,又进一步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忽视公共服务的供给。

(二)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存在城市偏向

中国建国以来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为了保证该战略的实施,在制度安排上就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特征,也体现在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城市偏向,即城乡基本公共品的二元供给制度,城乡居民获得的基本公共品差距较大。具体而言,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均义务教育经费是农村的近8倍,中国80%的公共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4亿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是9亿农村居民的5倍,说明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存在严重城市偏向性。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城市偏向实际上也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下的财政自主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自主权也不一样。在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公共品更多地由当地税收收入提供,不仅有更大的动力来加快经济增长,而且有能力更好地帮助本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在财政资金保证城市需求情况下,有余力增加农村的开支,从而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更多来自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为与其他地区竞争以获得上级政府的拨款,地方政府有更强的动机来建设政绩工程,把资金用于有利于城市人口的项目。而且这些地方政府往往有更大动力去争取拨款而不是将财政支出更有效地使用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增长恶化的同时加大城乡差距。*陶然、刘明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2期。可见,中国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相当重大,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来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偏向政策主要源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战略所致,改革开放后,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性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因素驱动所致。一方面,政府在财政资源使用中更多注重投资回报率而忽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现实下,必然导致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地区和经济性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式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官员作为一个独立利益主体必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满足上级对其的政绩考核而谋求升迁,再加上城市居民的压力,地方政府官员在基本公共品供给中偏向于城市和能够显示政绩的经济性领域成为最佳选择。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两个方面偏向性的形成受到中国的政治体制、财政体制的重要影响,地方政府官员基于政治因素、财政因素和经济利益因素三个主要方面,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图1 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性的形成逻辑

第一,地方政府官员“晋升锦标赛”是导致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的政治因素。蔡昉认为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经济分权改革打破了城乡关系政策赖以存在的制度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贡献,但城市化改革的推行以及城市居民运用其特有的“投票”和“呼声”机制影响着政府,从而继续维系着城市偏向政策。*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笔者认为,城市居民在政治权力上的优势固然是影响政府制定城市偏向政策的原因之一,而在地方政府官员自主权增加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下,城市偏向政策是地方政府官员的必然选择,这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偏向政策得以维系且愈演愈烈的更重要的政治原因。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主要是上级政府任命,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主要是由上级政府决定,政绩又是上级对下级政府官员最为核心的考核机制。这种政治体制激励着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晋升而展开竞争,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考核指标下,政治晋升竞争演化为经济增长竞争,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经济资源投入到经济性领域以及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地区。财政分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财政自主权,政治因素促使地方政府官员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入经济性领域和城市地区,从而导致了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出现经济和城市偏向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和农村地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第二,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激励与约束是导致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的财政因素。我国现行财政分权并不是规范的分级分税财税体制,实际上是财政收入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并存的财政体制,中央政府大量集中财权同时事权却不断下放。1994年分税制改革只是明确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省以下财政关系并没有明确规范,但实际制度设计上,绝大多数省份都是比重中央与省的财政体制来设计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体制,这就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各层级之间的财政关系都是财权收入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最终导致中国各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匹配,特别是最基层的县级政府不匹配的程度最大。尽管上级政府将支出责任下放到下级政府而没有配给对应的财权,下级政府在面临财政收入约束的情况下还要服从上级政府目标,再加上财政收入增长也是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便对地方政府产生了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财政激励。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往往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经济性领域和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地区,导致了基本公共品供给的缺乏以及扭曲。

第三,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短期私人利益最大化也是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的重要原因。根据官僚制经济学和寻租理论,政府官员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是追求预算最大化,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就是追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的最大化,收入的最大化可以实现其政治利益和私人经济利益。由于任期限制,地方政府官员往往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更倾向于将财政资源投入到能够在短期内带来私人经济利益和短期政绩的领域。一方面,地方政府官员将财政资金用于各种经济投资项目,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利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考核的政绩表现,从而获得政治利益;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建设和各种项目投资可以产生寻租行为并从中获得各种私人经济利益,*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在晋升竞争中,只有部分官员最终能够在政治上晋升,对于其他没有晋升优势的地方政府官员,无法获得更大政治晋升的政治利益情况下,在任期内则倾向于实现私人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各种寻租行为,这些寻租行为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各种经济建设项目产生的,这对地方财政支出经济性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官员也倾向于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领域和城市地区。可见,短期私人利益驱动也会导致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扭曲。

二、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作为国家或政府参与分配的一种行为,财政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直接。国内外学者研究财政与收入分配关系时,多强调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实际上财政对初次分配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财政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改变要素在政府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间的分布结构和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影响要素参与分配的规则,长期来看财政还可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如居民自身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要素禀赋来影响和决定初次分配。

基本公共品供给偏向性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公共品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方式和环节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通过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差异、物质资本积累差异、转移性收入差异等,并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环节影响城乡居民获得收入的机会和能力,进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理论角度并结合中国现实分析,笔者发现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次分配中,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配规则决定着初次分配的格局,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劳动者报酬、资本所得以及政府对生产环节的税收三大板块,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居民物质资本积累及其回报率来实现。初次分配比较严重的资本回报率高而劳动报酬过低,是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在初次分配中如何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是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既需要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也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另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主要是通过财政方式获得工资,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和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垄断保护,会导致这些部门工资的员工收入水平较高。在初次分配中过度保护这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损害了初次分配公平性。

一方面,政府在城乡之间的经济性基本公共品供给差异,如交通、水利设施等,这种差异导致了城乡资本回报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存在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一般来说,现代工业部门在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农业部门,其报酬高于农业部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就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为了加快工业化发展,往往会采取城市偏向的财政投资政策,这种财政投入的偏向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把城乡之间本身存在的差距予以扩大。另外,城市偏向的基础设施建设类基本公共品供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积累,这种积累结构在城乡的差异决定着城乡生产能力结构的变化,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限制下,最终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另一方面,政府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城乡劳动者收入能力,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与政府对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性投入直接影响城乡差距不同,政府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则是通过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差异,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能力,这种影响是间接性的,但其作用却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对人力资本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城乡人力资本差异已经构成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决定因素,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性根源。教育投资能够形成人力资本,劳动者受的教育不同,在劳动中的生产率也不同,中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则强化了城乡教育差距。城市居民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由于受教育的水平有限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不但降低了农业生产率,还使得他们在非农业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限制了其工资的提高,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远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由于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而更大。

另外,医疗卫生对人力资本同样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是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增加劳动时间供给,从而提高收入。秦立建等基于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使用 Heckman 模型研究了健康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外出打工收入,健康状况较差农民工的年均外出打工收入仅达到健康状况较好农民工的63%。*秦立建等:《健康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13年第6期。可见,健康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医疗卫生条件对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政府财政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上严重的城乡失衡,导致农村居民的健康及其治疗状况远不如城市居民,当一个农村家庭劳动者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家庭将要承担的医疗费用远高于城市居民,因病致穷或因病返穷比例远高于城市,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者往往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其工资水平,而当健康不佳时,农村劳动者可能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少收入,这都会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综上所述,政府加强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投入,对于缩小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差异,进而化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收入水平的工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物资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下降而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劳动者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收入水平,收入水平高低又影响其资本积累及资本所得。医疗卫生支出影响的是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健康状况直接决定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工作稳定性,导致劳动者获得收入水平的差异。环境保护有利于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环境保护有利于其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增加。

初次分配决定了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政府可以通过再分配手段,如税收(个人所得税、财产遗产税等)、转移性支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调节初次分配。因为存在严重的经济性和城市偏向,中国目前的基本公共品供给调节作用非常有限。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分权而收入集权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责任过大,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利于晋升,地方政府往往会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领域而忽视民生领域,导致政府再分配性支出严重不足,对收入分配差距调节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城市偏向的财政支出,导致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农村居民在人力资本积累、配置和占有方面明显弱势,扩大了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不利于收入再分配调节。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特别是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异,直接通过财政再分配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政府行使再分配职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转移性支出,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则是转移性支出中最为重要的。中国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接近90%,农村覆盖率则只有3%左右,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30∶1左右,这种城乡失衡的社会保障支出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有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当他们出现了疾病,在治疗时可以获得一定的财政补贴而减少经济损失,当他们失业的时候,可以获得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可以在失业期间保证有一定的收入,当他们退休以后则可以领取一定金额的养老金,保障其退休以后能够有一定的收入保证其生活。农村居民由于社会保障的缺乏,他们生病如果治疗将是家庭的负担,经济会受到重大影响,甚至会出现因病致穷的情况,当他们失业没有工作不会有任何的收入,当他们退休也没有任何的收入保证,只能靠家庭子女,这些都会加重农村居民的家庭负担,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的扩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的分析表明:首先,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存在扭曲,主要表现为经济性和城市性偏向,这种偏向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式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的政治和财政双重激励所致;其次,中国基本公共品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本公共品主要是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物质资本积累、转移性收入等方面产生不同方式的影响,并通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环节发生作用,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居民对基本公共品需求越来越大和多元化,人力资本在居民收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

因此,为实现基本公共品供给与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应该改变当前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扭曲,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品供给,减少城乡居民之间人力资本差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一是要改变激励机制。中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扭曲的内在原因是中国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扭曲性激励,改变这种扭曲性激励是保证中国基本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二是要完善基本公共品供给制度。基于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需要,创新基本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制度,实现基本公共品供给均等化,减少乃至消除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差异。

(责任编辑:曹玉华)

Chinese Decentralization, Unbalanced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and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Xiao Yucai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is worthy of careful study. This study finds that institution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dual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incentive on the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leading to a serious economic and urban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and thereby affecting the basic right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urthermor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distributions of basic public goods only wide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Only by chang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under the current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and reforming the basic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we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ic public goods supply, income distribution, economic imbalance, urban imbalanc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肖育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博士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成都 61004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与监测体系研究”(14ZDA03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转移支付、财政激励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13CJY118)、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基本公共品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测度研究”(2016M592684)

D035-3

A

1006-0766(2017)04-0022-07

§公共治理的多维视角§

猜你喜欢

公共品偏向分权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中国式财政分权、城镇化与城市空气质量
分权化背景下的印尼海外移民治理研究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