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教育嗅到“跃进式”发展气息
2017-07-31文/危莉
文/危 莉
蔡瑞鹏
彭义香
从医学教育嗅到“跃进式”发展气息
文/危 莉
蔡瑞鹏
彭义香
医学院建设的风潮席卷神州大地,让人嗅到了一些“跃进式”发展的气息。但是,筑巢引凤前,还须多思“人尽其用”。
4月初,一则“大连理工大学计划自办医学院”的消息不胫而走,令很多人欢欣鼓舞,也令很多人愁上心头。欢欣鼓舞的人从这则消息中看到了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愁上心头的人则似乎从这则消息中嗅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跃进式”发展的气息。前者的乐观似乎由来已久,后者的担忧或许也并非杞人忧天。
搜罗相关数据就可以发现,从2006年算起,近十年来国内共有20所综合类大学着手组建了或筹建着医学院,从西南边陲的昆明理工大学,到东北寒疆的大连理工大学,这20所综合类大学遍布全国各地,医学院建设的风潮大有席卷神州大地的势头。这种增长速度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是十分惊人的。为什么综合类大学普遍倾向于组建自己的医学院?笔者在仔细梳理之下,总结了三点原因。
医学院成“香饽饽”的三大原因
第一,从综合类大学的定位来看,不断完善学科建制是所有综合类大学的原始驱动力。综合类大学,从定义来看,即指横跨多个学科学术知识领域的大学,医学作为关乎国民健康的重要知识类别,自然是综合类大学希望涉足的领域。从办学效应上来看,学科建制更为完善的综合类大学在各种排行榜上能够跻身更前列。从最新的高校的排名来看,除了中科大、哈工大、天津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外,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有强大医学院的高校,而没有医学院的高校大多排名都靠后。
由此可见,自建医学院能够为学校加分不少,也就自然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源和师资力量,让学校进入办学的良性循环中去。而从办学条件来看,综合类大学的人文基础普遍强于一般工科院校,在培养悬壶济世、悲天悯人的医学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
第二,从国家对医学专业的扶持力度来看,组建医学院是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更上一层楼的重要途径。我国大专类院校绝大部分属于公办院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从大学的角度来看,获取更多办学经费自然是关系到各个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我国政府对医学专业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从教育部公布的历年大学学生补贴情况来看,医学专业学生以每年2.7万元的补贴高居榜首,相较其他专业1.2万元左右的补贴来说,这部分补贴不可谓不丰厚。通过设立医学院,在办学经费上另辟财源,获取这部分补贴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运转,对于摊子大、责任重、开支庞杂的各个综合类院校来说,自然也就成为了他们趋之若鹜的动机所在。
第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以及国家“二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必然刺激医疗需求增长,从任何大学自身出发,设立医学院都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明智之举。从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7.2%,这么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所需要的医疗资源是相当可观的。同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每年出生人数上升150%。而目前来看,我国医疗体系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各级各类医院,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已然暴露了这一问题。顺应这一趋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专门人才,也似乎无可厚非。
筑巢引凤前多思“人尽其用”
无论初衷如何、条件怎样,新兴设立的医学院都无法规避这样一个问题:医学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周期长、课程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对实践教学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高的学科类别,没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做基础、一定的师资力量做支撑、一定的科研方向做引导,是很难做实做好的,遑论做大做强。而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社会上更为匮乏的不是随处可见的“包治百病”的伪医,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而是仁心仁术的良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筑巢引凤、成渠引水,在医学教育普及化的同时保持精英化的质量,是每一所医学院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
曾有学者提出,“医疗卫生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医学生的培养应该是成本最高的”。试图在医疗需求的风口上以搭顺风车的心态去以小博大,希望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收益的思想,对于医疗行业是祸不是福,对于各大综合类院校来说,或许也是一项短视的举措。显而易见,更为负责的做法应该是,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办学质量的导向,尽量减少从医学院“抽血”供养学校其他科系和部门,真正做到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砸下真金白银,收获真材实料。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或许还要求我们的各大综合类院校在筹建高等医学院、“筑巢引凤”之前,应当穿透时间的迷障,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若干年之后的医学生的社会供需上去。在医学人才培养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毕业后医学人才的市场需求,有效地制定医学人才供给计划,针对不同科别的社会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对医学院的教学设置作出微调,尽量做到科学前瞻规划、社会需求引导,最终尽可能地达到动态供需平衡,使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能做到“人尽其用”,通过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通力合作,使卫生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培养的医学生能被社会所认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转“大而全”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深化改革会议上曾经着重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尤其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并指出,这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总书记的关心和指示,既对国内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委婉的提醒,对于盲目扩张,追求“大而全”持保留态度,也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指明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可行道路。我们的综合性大学完全可以通过集中精力搞好重点专业、重点学科,扎扎实实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学校扩张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而非按照现在的做法去盲目扩张,大步跃进。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全国范围内综合类大学设立医学院的热潮或许存在“高烧”的嫌疑,需要泼泼冷水、降降温了。
当然,对医学院的集中上马,笔者并非单纯反对,更无丝毫反感,笔者由衷希望看到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和医药卫生事业都能够蓬勃发展,也希望更多的综合性大学真正全身心投入医学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
目标早日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医学教育也必然如此。由衷地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院校能够统筹兼顾,协力同心,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办学办医,为国民教育和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那将是笔者之幸、人民之福。
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社会上更为匮乏的不是随处可见的“包治百病”的伪医,而是仁心仁术的良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筑巢引凤,在医学教育普及化的同时保持精英化的质量,是每一所医学院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
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
编辑/本刊记者 张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