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美术教育家温肇桐著作述评

2017-07-31万竹青王昌景

美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合一绘画美术

万竹青,王昌景

(1.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系,上海 200241;2.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



20世纪美术教育家温肇桐著作述评

万竹青1,王昌景2

(1.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系,上海 200241;2.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

温肇桐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出版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专著30余部,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填补了民国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的空白。温肇桐撰写的《怎样教小学的美术》《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美术与美术教育》《国民教育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小学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创造性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等是民国以来最早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书籍,是我国早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见证。通过重点梳理温肇桐已出版的美术教育理论专著,可凸显其在美术教育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

温肇桐;美术教学;专著

前 言

笔者的研究方向为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在翻阅近代时期一手资料的时候发现了温肇桐大量的文章和著作,这为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他在中小学一线教学中孜孜不倦地坚持研究,为我们还原了近代历史中学校美术教育的状况,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近现代时期一个美术教育学者的学术情结。在阅读这些文献过程中笔者不由得心生谢意,感谢温先生丰富、细致的研究手稿,更被他潜心治学、一丝不苟、“甘为人梯、任劳任怨”[1]的学术精神深深打动。本文选取了温肇桐的五本美术教育著作进行评述,希望为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添砖加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以此纪念伟大的美术教育学者——温肇桐。

一、温肇桐生平及其美术教育渊源

温肇桐(1909—1990),笔名虞复,江苏常熟人。1909 年 5 月 13 日,温肇桐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里。1915 年,温肇桐在祖父的资助下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五年后考入常熟县立高等小学。1930年夏天在上海艺大毕业。历任教上海私立光裕第二公学、常熟县立实验小学、石梅小学、塔前小学、江苏省立无锡师范附小、上海美专、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1990年1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温肇桐与美术教育结缘是从童年开始的,因“童年时代,被舅父吴仲达所画的《孟母三迁》《风尘三侠》《虎溪三笑》和《蟠桃三献》这类富有情节性的历史故事的工笔人物画而引起了爱好绘画的兴趣。在中学里,又经校长沈佩畦老师培养了有关美术理论学习和写作的兴趣。1930年夏天在上海艺大毕业以后开始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由于想当画家,因而就不愿当小学美术教师。经过佩师的启发和教导,当好小学美术教师这一专业思想慢慢地巩固下来。而且不仅力求把美术课教好,同时开始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探讨。到1935年5月,从总结五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而写成的小册子《怎样教小学的美术》,在世界书局出版了”[2]81937年初,得到倪怡德的推荐,受刘海粟校长之聘,到上海美专担任艺教系和艺师的《美术教学法》以及各系的基础美术理论课教师。此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长达16年的教学工作中,温肇桐一边收集“五四”以来国内有关的专著和散见于备教刊物上的论文,一边收集日文版有关书籍进行阅读和研究,吸取其中的有益经验,先后出版了《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图1)、《美术与美术教育》《国民教育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图2)、《小学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图3)、《创造性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图4)、《新小学的美术教育》《新美术与新美育》《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等基础美术教育专著,填补了当时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空白,为我国早期的基础美术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1 《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

图2 《国民教师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

图3 《小学劳美教学合一的研究》

图4 《创造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

二、温肇桐的美术教育理论专著评述

(一)《怎样教小学的美术》[3](1935年)

《怎样教小学的美术》(图5)是温肇桐的第一本美术教育专著,是其五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美术教学研究的沉淀。本书是针对1932年美术课程标准而编写的,由世界书局出版,16开,1935年版,供中小学美术教师及美术教育研究者使用。

图5 《怎样教小学的美术》

本书由潘揖山和倪贻德作序。潘揖山在序言中对温肇桐的美术教育实践与理论作了充分的肯定:“温君肇桐对于美术技能有很深的造诣,对于美术教学又有很多的经验……根据实际的经验把许多教学的方法写出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改进一定有很多贡献”。倪贻德则从社会的角度肯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温肇桐是一个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有独特研究造诣的人。“中国的美术运动已经有了20多年,然而效果还是很少,绘图之不为一般人之爱好,美术展览之不能引人发生趣味,好像美术和社会并不发生关系似的。这究竟还是美术不去接近大众呢?还是大众不去接近美术?大众的趣味还低级的,而美术负有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使命,如果美术去迁就大众,那便是美术的堕落。所以只有想法使大众去接近美术。这就需要美术教育了。因为美术的鉴赏以及生活的美化都必须有相当的美术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中学小学时代实施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所负使命的重大了。你是一个对于美术教育有研究兴趣的人,而且是一个实施者。那么根据你多年的研究和经验所作的‘怎样教小学的美术’,一定是有理论根据而切于实施”。

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增进美的欣赏、以求生活的美化等等是重在被教育者的美感的陶冶而不必专求其发表能力的养成。”而编辑本书的缘由也更因为是“对于美术教育之兴趣特多,更因历年之职务关系”,“对于此项教学,尤多研究试验的机会,本书之辑成,大多根据平时教学上的实际经验或问题的记述,在参阅各家主张,逐渐增删”。

本书内容包括十五章,分别为:一、怎样做小学美术教师;二、怎样编选教材;三、怎样叫做欣赏;四、怎样指导欣赏名画;五、怎样叫做发表;六、怎样指导自由画;七、怎样指导野外写生;八、怎样指导静物写生;九、怎样指导制作图案;十、怎样指导剪贴;十一、 怎样叫做研究;十二、怎样设计美术展览会;十三、怎样去参观美术展览会;十四、怎样处理和考查成绩;十五、怎样布置美术教室。

书中大篇幅提到的要点如下:

1.“适应儿童身心发达的程度”。如第二章“怎样编选教材”中提到“各学年的儿童对于本科三种教材或因心理的要求或因兴趣的关系或因理解力的程度份量的分配应有不同”,“不论欣赏、发表或研究,必先考察儿童之知力之发达阶段,再与以适当之教材”。此外,每章内容对此点都有论述。

2.学科之间的教学联络。如第三章“怎样叫做欣赏”中“与社会科教学联络”——“风景写生中不妨选择合于程度的风景画给他们欣赏,社会科中研究了住的进化,就可以给他们各种建筑图片欣赏”,以及“与自然科教学联络”——“自然科中研究了向日葵,那么提示后期印象派大家梵高的杰作向日葵给他们欣赏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第八章“怎样指导静物写生”中“与常识科联络”——“常识科中研究了陶瓷器,不妨拣几个瓷瓶瓦窑来写生”等。各学科之间教学联络是温肇桐在本书中经常提到的教学方法。

3.为自由画“辩解”。第六章“怎样指导自由画” 指出:“有一种误解就是放任儿童乱涂就算是自由画,其实不然,在美术发表的绘画都可称为自由画,因为完全顺应了儿童而教学,教者不过予以相当的指导而已。自由画是反对从前的临画,专以儿童为本位自由选材,自由描写,其思想得于自由伸展,技术由思想而表现出其主旨”。温肇桐为自由画辩解,理清了自由画的概念和内涵,提倡自由画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接受教师的适当指导,及时遏制了自由画即是“乱涂乱画”现象的发展。

《怎样教小学的美术》是作者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其思考后的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并且参阅了外国美术教育家的理论:莫伊曼(Meumann)关于儿童欣赏作品的心理历程、英国人柯克氏(Cooke)对于儿童发表的心理与能力的理论、英国人巴纳斯氏(Barnes)的理论、日本人腾冈龟三郎的研究、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的教育理论等,这些当时国际上重要的美术教育思想,为我国的美术教育及时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4](1939年)

《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是温肇桐的第二本美术教育著作,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书的编辑大意如下:

一、本书根据修正公布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编辑。系上海美专艺术系讲稿。

二、本书可供师范美术教师、师范生、小学美术教师及留心美术教育者参考研究之用。

三、本书内容注重实际,对于各项教学方法、自制教具、教学设备等,介绍尤详,并将教育部编订之小学美术教材要目草案列入以便试用。

四、本书并附美术教师参考书目,凡举美术知识、学理等均可由此获得。

五、本书取材大部分作者平日教学经验以及历年研究心得至参考各家意见之处均于章末详列书名表示出处,俾可使读者做进一步探求。

六、作者学识浅薄见闻有限自知书中缺点甚多,敬希教育先进予以指正而匡不逮。

本书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美术科的知识;第二章,美术教材的研究;第三章,美术教学方法的实际;第四章,美术成绩的处理;第五章,美术科的设备布置和教学用品。最后是附录——全国小学美术教材要目草案。

第一章,“美术科的认识”。作者首先分析了美术教育的功能,总结了之前的国外美术教育观——李希脱华克(Richtwark)美的享乐说、特来斯特那美的创作说(Dresdner),以及希尔恩(Hiran) 享乐创作的融合说,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美术教育的功能有五点:一、发展本能,“凡是愈美的东西,个性愈显感应力亦愈广远。伯格森(Bergson)所谓无个性则无艺术,尼采(Netzsche)所谓自我表现,皆是这个意思。可见美术教育就是本能教育、个性教育了”;二、化除人我的偏见,“美育的目的不在少数人的爱玩,而在于普及优美的艺术与群众,并且不分什么国界,可见得美育就是平民教育、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教育了”;三、估计实行的机会;四、陶冶性情;五、改良生活。同时,作者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美术科的发展,梳理了从“图画”到“美术”的转变过程。

第二章,美术教材的研究。包括第一节美术教材的范围和示例;第二节美术教材的选择;第三节美术教材的组织和排列;第四节美术教材的分量分配。他认为美术教材的范围“应该根据儿童生活为范围;应该适应本地环境为范围;应该根据儿童了解能力为范围;应该适合经济的能力为范围”。在美术教材的选择上,要“合乎儿童身心的要求和发达的程序;与儿童日常生活或他科教学联络的;可以激发民族意识的,选取乡土教材和国防教育实施以适合特种教育的需要……”等。美术教材的组织要有弹性,“美术不比算术,3加3一定等于6的,大家到一个目的地去写生风景,结果因为能力的不同兴趣的各异,各人的画面是永不会相同的,所以美术教材可以采取有弹性的组织”。

第三章,“美术教学方法的实际”。这部分是本书阐述最多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本章包括美术教学的原则和要点、美术科的开始教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和实例、美术教学的几种新设施、复式学级里的美术教学。本章中作者重点讨论了美术教学过程的顺序:由记述的欣赏而进于观察的欣赏;由知的范围而进于情的范围;由内容的欣赏而进于形式的欣赏。引用了李普斯(Lipps)的观点:刺激、想象、情感的引起、真实的欣赏——感情移入。指出“欣赏”的教学过程为:引起动机、决定目的、提供材料、讨论要点、欣赏、写实;“发表”的教学过程(发表的作业大都为绘画、剪贴、装饰布置三类,绘画与剪贴因其发表内容的关系又可分为自由、记忆、想象、讽刺、寓意、象征、图案、写生、构成或改作等):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观察对象、讨论、指导写生;又如图案的教学过程:引起动机、决定目的、提供参考品、讨论设计、指导制作、批评欣赏等。对写生、自由发表、图案、装饰布置的教学过程都有所说明,并以“五年级上学期 留声机写生”为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在美术教学的几种新设施一节中,温肇桐认为美术教学不只局限在教室,美术展览馆也是良好的教学之处。并且提出“校际儿童绘画交换展览”的方式以自己学校曾经举办的“二四秋美术会展览会”为例。美术馆教学在今天仍是美术教育的热点讨论问题,然而在并不发达的民国时期能够提出美术馆教学,实为他的先见之明。

第四章,美术成绩的处理。分为课内、课外的考察,课内的“巡视指导的过程”,课外的“一张作品发现了错误不必在它画面上直接修改宜在他纸的背后订正或用文字注明”。应该把欣赏、发表、研究三项分别考察,如欣赏的考察“把许多平淡和美妙的图画或其他各种美术品混在一起叫儿童评出他的好坏的次序”、“把图画提示给儿童欣赏,使他把其中的事物,一一口述出来,看他做观察得及时怎样”等。

从上述可以看出温肇桐的《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对于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和过程顺序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且融合了当时各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如上述李普斯(Lipps)的教学顺序,大大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早期美术教育能够走上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

(三)《国民教师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5](1948年)

《国民教师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于194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此书中的“国民教师”专指“国民美术教师”,而本书的目的和渊源从如下的《自序》中可得知:

这本书是我在十年前就想写的,终于到今天才实现了。一个国民学校的美术教师,究竟应该有哪些美术知识?我认为应该是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那些美术知识做基础;其实也正是每一个国民学校美术教师的常识而已。……本书的材料大都从我为上海美专等校研究小学美术教育的学生所编的讲义中摘出,间或参考他书而成,每章之末均附列原书名,以示出处并致歉意。这也许可以说是我在做小学教师时代累积下来的一些经验,现在写出来给今日的国民学校教师做参考,特别给美术教师与师范生做进修研究的资料。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美术理论的知识;第二章,美术历史的知识;第三章,美术表现的知识;第四章,美术欣赏的知识;第五章,美术教育的知识。

第一章,美术理论的知识又分为七节,分别是:第一节,美术的本质;第二节,美术的部门;第三节,美术的材料;第四节,美术的形式与内容;第五节,美术的目的;第六节,美术的创作;第七节,美术的欣赏。对于“美术的本质”一节,温肇桐总结了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说法,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黑格尔、万隆、托尔斯泰、莱特、普列汉诺夫等。在分析了上述名家的说法后,他认为他们的说法从他们的时代来说都是合理的,艺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在第五节“美术的目的”中,分别从四个角度探讨了“艺术是什么”。作者首先从观念论的艺术观角度出发,列举了黑格尔和王尔德的主张;从社会学的艺术观角度列举了泰因等的主张;从精神分析学的艺术观角度进行了“弗洛伊德的主张”解读;从社会主义的艺术观角度阐述了卡尔·马克思的主张。综合比较各种主张,温肇桐总结出两个方面的艺术观: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同时,温肇桐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站在这时代的尖端,看清现实的需要,大多数人的要求,作为美术的目的,这是为社会为大众的美术”。

第二章,美术历史的知识。作者从美术的发生、中国美术的演变及西洋美术的发展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温肇桐认为美术的发生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席勒斯宾塞主张的游戏说;第二种是柏拉图所主张的模仿说;第三种是希伦所主张的表现说;第四种则是席勒格维斯所主张的装饰说。而美术的发展原因,温肇桐用蒲哈林和普列汉诺夫的理论作了解释。同时,作者给出了中国美术与西洋美术的时代区分表,并分别从中国美术和西洋美术两方面阐述了美术的演变过程。作者从绘画和雕塑工艺两个方面来论述,重点论述了绘画的发展过程。如将中国绘画按照时间线索和美术特征分为六个时期进行介绍:从中国绘画的产生、人物画的萌芽、从石刻到佛像描写、山水画的崛起与南北宗、画院与花鸟画的发达、中国绘画的沉滞与新倾向。西洋绘画则从五个时期进行了论述:萌芽斯的绘画、文艺复兴期的绘画、十七八世纪的绘画、19世纪的绘画、20世纪的绘画。温肇桐文笔流畅,时期划分清晰,美术特点突出,让读者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外美术的历史知识。

第三章,“美术表现的知识”。包含十一节:第一节,远近法;第二节,明暗;第三节,色彩;第四节,构图;第五节,图画六法;第六节,素描;第七节,水彩画;第八节,木刻;第九节,漫画;第十节,雕塑;第十一节,图案。本章主要按照以上的分类对美术基础知识进行了分解和介绍。

第四章,“美术欣赏的知识”。包括五节:第一节,绘画的欣赏;第二节,雕刻的欣赏;第三节,建筑的欣赏;第四节,工艺美术的欣赏;第五节,儿童美术的欣赏。在“儿童美术的欣赏”一节里,温肇桐引用了当时研究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报告:“一、乱涂期;二、象征期;三、定型期;四、写实期”,提出儿童的美术作品多与他们的美术心理发展有关,不应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第五章,“美术教育的知识”。包含五节:美术教育的发达、美术教育的涵义、美术教育的效能、美术教育的实践、美术教育的诸问题。本章是最后一章,对美术教师最重要的美术教育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温肇桐指出战时特殊时期美术教育的重要几点:“一、美术课程以儿童生活美化为终极目标;以国民道德行为为最高理想;二、教学时间,各年级均为九十分钟,低年级应与劳作科合并为工作科而教学;三、教材大纲分欣赏、发表、研究三项;四、本国固有美术的认识与欣赏,非常重视,俾使儿童接受本国的美术文化遗产,增强美术创作;五、美术的享乐与应用是美术教学的二翼,欣赏与创作的教学获得享乐,生活出发的教学归于应用;六、美术教学不论是欣赏、发表和研究,应该多多变化,要在联络各科或设计之中进行教学,把许多规定的教材要项,按照年级程度有计划地消纳在教学活动里头;七、社会上习见的美术品,如画邮片、废钞票、种子、羽毛、树叶、布片等的自然物、废物和杂物要多利用,以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这些美术教育上的问题和建议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

《国民教师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一书涵盖内容丰富,阐述清晰,结合当时的美术教育情况借鉴了中外流行的美术教育理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黑格尔、万隆、托尔斯泰、莱特、蒲列哈诺夫等对美术本质的理解;如国内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报告等,并且指出了当时美术教育的师资问题,作者认为培养师资不应该完全付托于美术专门学校与艺术师范,而应注重在普通师范学校加强美术方面的训练及教育辅导工作。他的这一研究执学术性与实践性为一体,为当时美术教师的学习提供了资料,促进了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小学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6](1949年)

《小学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是温肇桐的第四本美术教育著作,于1949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本书对20世纪40年代的小学劳美合一的美术教学情况及如何进行劳美合一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从自序中即可看出当时的劳美合一教学情况:

小学劳作教学和美术教学在近三十多年来新教育的推展中,的确已经可以收获相当丰美的研究成果,可是必须的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却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三十六年六月,上海市教育局举办儿童劳作美术成绩展览会,会中对于这一个问题会议表决过不少的努力,这足以证明了小学教育界同仁已经在注意它,而且在为它努力了。劳美合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在本研究里,除了找寻艺术学与教育学做理论的基础外,复以三种调查统计的资料,作着科学的基础。这些小小的成绩,假使没有国内各著名小学和艺术教育工作同道的协助,相信是不会有如此充实与稳固,在此所以应该深致谢意的。劳美合一教学的前途毕竟还需要大家来开拓,希望在本研究出版问世之后便有深刻的广阔的研究在进行,使得这一个问题不但获得一个坚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出了最完善的实施方法来。

本书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劳美合一教学的理论研究;第二章,劳美合一教学的科学研究;第三章,劳美合一教学的教材研究;第四章,劳美合一教学的方法研究;第五章,劳美合一教学的诸问题。

第一章,劳美合一教学的理论研究。本章分为六小节进行叙述,分别是:从事实看起;建立新观念;劳动与艺术;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教育;适应新教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温肇桐认为“劳作教学往往会涉及美术”,如夏初教儿童作纸扇,而扇面上必须装饰一些花卉类的图画,这些图画当然属于美术教学的范围。相反,“教学美术也往往是劳作”,如布置教室、计划布置、讨论装饰、评赏结果是属于美术教学的范围,可是实行布置与制作装饰品当该是劳作的教学。在本章中,温肇桐首先引用了杜威的“生活与教育的结合,社会与学校的统一”生活教育理论、克伯曲(W.H.Kilpatrick)的“生活与教育打成一片”的设计教学法。其次运用华虎朋(C.Wos.burns)的文纳特卡制、生活教育的德可乐利(O.Decroly)教学法、社会化的教学方法、陶行知的做学教方法、陈鹤琴的活教育等论证了“美术非与劳作合一起来教学不可”。

第二章,劳美合一教学的科学研究。本章包括三节,分别是美术与劳作的相关、儿童的劳美学习兴趣、教师等的意见。在本章中,温肇桐选取了当时的“美术与其他相关科目联络”的研究报告和“儿童对于劳美学习兴趣”的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论证。如市立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的“美术与其他相关科目联络”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任何年级的美术作品都与其他相关科目相关;年级越高,相应的美术作品与体育相关越少;美术与劳作的相关程度最高。作者认为:美术成绩优不会影响劳作成绩趋劣,美术成绩劣不会影响劳作成绩趋优,所以在合一教学之下,没有成绩的优劣偏向而使学生偏重劳作或偏重美术的学习;美术优的劳作也优,美术劣的劳作也劣,所以在合一教学之下,不会使儿童发现两项成绩的不平衡而失去劳美合一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劳美合一教学的教材研究。本章分为五节,分别是把握目标、确定中心、教材性质所显示的活动、教材纲领和组成单元。在第一节“把握目标”中,作者提出了美术课程的目标:使儿童获得辨认美丑的本领,以增强人群崇高向上的心;使儿童发挥自由创造、自由发表的能力以获得人群理想、完美的生活;使儿童养成勤劳的习惯、生产的兴趣,以表现人群互助合作的精神。在第二节“确定中心”中,作者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材,又分别围绕生活中心之下、自然中心之下、社会中心之下三个维度进行了教材的分析。“生活中心之下的组织教材是衣食住行等几种教材;自然中心之下的组织教材是自然现象生物无生物等几种教材;社会中心之下组织的教材是生产、政治集团等几种教材”等。

第四章,劳美合一教学的方法研究。本章包含三节,分别是在设计中进行;欣赏及其他的指导;“我们怎样生活”及其他。本章作者亦引用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和克伯屈的四个步骤设计劳美合一的教学。作者认为劳美合一教学“是以一种自发的目的做根据去组织劳美的知能,儿童并非茫然被动”、“取生活中有关系的劳美知能做材料,能适应教育即生活的主旨”、“养成有目的有计划能实行能检讨的合理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进行中可以收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效果”等。并分别说明了劳美合一的教学过程——欣赏、创造、表现、构成、思考、操作的相关指导事项。对具体案例也进行了介绍,如“我们怎样生活”教学单元教学实例:“模范儿童的服装”“做馄饨”“我们的小住宅”“认识本市的交通”等。

第五章,劳美合一教学的诸问题。本章分为四节,分别是“科目名称的存废”“合一教学的设备”“教师的问题”“还需要实验研究 附录 接受经验·接受教训”。本章中作者对劳美科目名称的由来和变化进行了说明,对劳美合一教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如小学“工作科”“实用技术”到“劳作”“美术”的名称演化,提出劳美合一科目名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设备、师资问题也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设备在有限的条件下无需专用教室,可以选择劳美合一的课桌;劳美合一教学的师资不能仅依靠专门学校,普通师范学校也应该担负责任。

《小学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立足于现实,从当前的调查报告出发,结合国内外有关美术教育理论,不仅从理论方面强调劳美合一教学的重要性,而且从实践方面讲解了劳美合一的具体案例教学,是小学劳美合一教学方面不可多得的研究。

(五)《创造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7](1948年)

《创造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是温肇桐最有代表性的美术教育著作,由商务印书馆于1948年出版。20世纪40年代自由画“在国内实施已逾二十多年”[7],自由画的功能已经渐入人心,学者们纷纷认为“对于儿童最好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作”,“在自由画的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们各个不同的个性”、“自由画教学更能给那些自由创造者的活跃着的想象充分发泄”[8]等。但自由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老师教法也不一样。韩家骙认为“最好的自由画方法,在教室里最常用的速写法,显然儿童看一件东西一二分钟过后就把这样东西拿开,让儿童把它画出来”[9]。唐一帆认为自由画的方法有“嗅觉画、听觉画、触觉画、视觉画、组字画、模影画、一笔画、集体画”[10]。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合理的自由画教学呢?”本书即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深入探讨的。温肇桐从儿童绘画心理入手,对自由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诠释,并列举了“儿童绘画创造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先例”,以便自由画教学的有效开展。就像他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儿童的绘画能否达到创造,实在还在于国内教育工作者能够开展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工作为先决条件。在这本小册子出版以后,能够有更丰满、更切实的儿童绘画创造指导的研究结果发现,是我唯一的希望。”

本书包括六章:第一章,创造·游戏与儿童艺术;第二章,儿童绘画的形相与心理;第三章,关于儿童自由画的问题;第四章,教师·设备·媒材的诸条件;第五章,创造的儿童 绘画指导实例;第六章,作品的批订·欣赏与展览。

第一章,创造·游戏与儿童艺术。作者指出儿童的活动同时是游戏者也是艺术家。儿童的特点在于儿童的宇宙,这个宇宙实在比成人的宇宙更可爱,因为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儿童绘画的自我中心,首先应使儿童在他的作品上充分表现自我,这里头第一是使儿童增强想象;第二是发展创造。想象增强了艺术表达的材料,创造发展了选择和组织的能力。

第二章,儿童绘画的形相与心理。本章介绍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种思想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关于儿童描绘能力的发展阶段,作者分别介绍了英国柯克(COOKE)、法国勒基(G.H.Luguet)、日本腾冈龟三郎、德国克勤司泰楼(Kerschensteiner)、美国古纳夫(Goodenough F.C.)、殷兀以及我国学者黄翼的研究。如德国克勤司泰楼(Kerschensteiner)的研究结果:第一期,涂鸦期;第二期,图式期;第三期,是线与形式的时期;第四期,儿童已能描出眼睛所见的物像,但对于远景明暗等精细之处,还无法表现;第五期,儿童已明瞭高、远、阔的三次元,并且能够描出这三次元了。关于儿童绘画的取材问题,作者又举出了国内外代表性的研究。如罗根斯统计10岁以下的儿童画1 200多张、伊凡諾莆统计2 000多张儿童画、美国幼稚园联合会搜集4岁至8岁的儿童31 200多人的绘画、日人关卫小学六年级男生4 200人的自由记忆画调查、我国广州中山大学赵我青以及宗亮寰在江苏省立一师附小的调查研究结果等。关于儿童绘画的色彩选择,作者把有关研究汇总如下:美国盖尔(Gale)、美国茄期(Garth)、日本今田就神户、广州中山大学赵我青、龚启昌在中大实校的研究以及作者在常熟县立塔前小学的调查研究。本章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为基础推断得出相关结论。

第三章,“关于儿童自由画的问题”中解释了自由画的涵义:“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与发展之中,就绘画的一个现象说,从涂鸦到写实,正反映了描写能力的生长、发展与成熟,要顺应这个合理的要求,自由画当然是最理想的。假使以成人的目光与能力来规范儿童,明明是使儿童遭受困难,无疑在遏止他们的生长。所以可以说:自由画的教学是儿童心理解放的一面。” 在本章中,作者认为自由画利大于弊,“自由画本身是充满创造意味的,因为可使每一个儿童的作品面目完全不同,不但取材自由、描法自由,连媒材的使用也得自由。在儿童时期有过这样的学习,到成人时期一切自然不会流于呆滞、定型,处处会得于自动设计、自动创造,如果表现在艺术之上,自然每件作品都会表现创造的价值了”。同时也对自由画的指导方法作了阐述:“用比较方法指导、用暗示方法指导、用提供参考品或欣赏品的方法指导;实足年龄10岁以前,年龄愈小愈应该指导其任意发挥,不加什么限制,目的是要使其天赋创造能力,得到最完全的发展。而所描绘的内容,又应随年龄的增大而指导其扩充范围,绝对不应该用任何一些传统的方法去限制儿童;实年10岁起,应随各个儿童技术的正确程度而加以适当的指导。”

第四章,教师设备媒材的诸条件。作者认为“关于欣赏的材料,是应该时常设法收集的,所要注意的是,须有彩色的面积要大。不但要广收中外古今的绘画名作,而且要及时造型美术的各个部分,所以非但是平面的印刷品或照片,而且还要立体的实物或模型。”本章中作者也介绍了自己发表的名画欣赏的材料。1935年秋,作者在江苏省立锡师附小曾模仿美国波斯顿大学教育系助教林华德·吉士(W.Linwood Chass)在TheGrandTeacher杂志上连续发表的“每月欣赏”体例,施行“每周名画欣赏”,三个学期选用中外古今名作57副,按周实施,一面可作儿童欣赏心理的调查研究。

第五章,创造的儿童绘画指导实例。本章以佛伦斯·薛石克(Franz Cizek)的维也纳儿童艺术班为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维也纳儿童艺术班在1897年获得公家的许可,1904年正式成立,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与经营才得到全世界人士注目,而被认为是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艺术教育的场所。维也纳儿童艺术班是提倡创造性儿童绘画的典型代表,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曾经亲自到维也纳进行考察[11],它所提倡的尊重儿童的自由、爱护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作过程以及减少成人干涉的教育理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温肇桐以维也纳儿童艺术班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凸显出对国际美术教育思潮的关注和研究。然而他并没有照搬西方的儿童教育,而是对薛石克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既分析了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并且结合国情论述了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实践。

第六章,作品的批订·欣赏与展览。作者坚决反对在儿童艺术品上面加上任何符号、分数或笔画,最大的理由是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艺术独立、完整的价值。学校应该选择一个场所,设置一个小画廊,或是小美术馆,以作举行各种展览会之用。

温肇桐自我评价认为:“1948年2月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创造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正是一份研究报告。这一研究不仅对美专艺教系和艺师科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生作用,对全国小学美术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9

三、总 结

以上五本著作仅仅是温肇桐的部分美术教育研究。另外,他还在当时各大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诸如《一学期来美术教学的回忆》《小学美术的生产训练》《美术教学与流行新艺术》《中国小学美术教育历史的探讨》《美术科的乡土教学》《儿童对于名画欣赏兴趣的调查研究》《战时小学美术教学问题》《美术教学的几个实际问题》《儿童自由画的教学问题》《儿童美术欣赏与创造的教学》《评小学图画课程标准》《当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问题》《儿童绘画及其指导方法》《儿童绘画教学的路向》《目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问题》《略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任务》《从儿童画展谈起》《上海市起草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经过和收获》《对于〈小学美术课程暂行标准初稿〉的商榷》《修正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检讨》《儿童绘画问题》《怎样选择儿童画》《小学美术教师应有的修养》《必须培养儿童艺术创作才能》等近30篇论文。这些著述和论文涉及的内容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路线的规划、教学任务的布置,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节课程的具体实施办法,触及到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他对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同时也为当时其他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引[12]。在教学中温肇桐不仅注重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是“儿童中心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大大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前进的步伐。

对于美术师范生的培养,温肇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与教学经验的介绍,还注重教学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成长,让他们热爱美术教学。他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在得到教务长谢海燕的同意和支持下,多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市内著名的中小学中去参观美术科的实际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去有关学校试教。一个单元试教结束以后,又举行评教,使同学们学会教学技术、引证理论、提高认识。他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让他们能够胜任教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都能成为美术教育家”[2]9。温肇桐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热忱、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1] 周积寅,荆琦.温肇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3.

[2] 温肇桐.从事美术教育五十五周年的回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3).

[3] 温肇桐.怎样教小学的美术[M].上海:世界书局,1935:1-94.

[4] 温肇桐.小学美术科教材和教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179.

[5] 温肇桐.国民教师应有的美术基础知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128.

[6] 温肇桐.小学劳美合一教学的研究[M].上海:世界书局,1949:1-80.

[7] 温肇桐.创造的儿童绘画指导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22,26.

[8] 王阜彤.低级自由画漫谈[J].浙江小学教育,1937(6):47.

[9] 韩家骙.自由画的功能及教学方法[J].江苏教育,1937(5):98-100.

[10] 唐一帆.书报介绍:自由画教学方法的种种[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2):37-39.

[11] 陈鹤琴.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5.

[12] 荆琦.温肇桐及其美术史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8.

A Review of the Works of Art Educator Wen Zhaotong in the 20th Century

WAN Zhu-qing1, WANG Chang-jing2

(1.Department of Fine Art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2.Academy of Fine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Wen Zhaotong is a famous art critic and educator of 20th-century China.He published more than 30 works of art theory and art education monographs,more than 160 papers in various journals, which filled lacunae in the study of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the 20th century. Books such as"How to Teach Elementary School Art","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Primary Schools","Fine Arts and Fine Arts Education","The Basic Knowledge of Fine Arts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The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Work and Beauty","Research on the Guidance of Creative Children′s Painting" are the earlies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ory book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a wit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ar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orks published by Wen Zhaotong on the theories of fine arts education, which highlight his special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Wen Zhaotong; fine arts teaching; works

G633.955

A

2095-0012(2017)04-0027-10

(责任编辑:紫 嫣)

2017-05-2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国美育传统与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会通研究》(15NDJC045YB)的阶段性成果。

徐承(1980—),男,浙江长兴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美学博士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人文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比较美学与美育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合一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人剑合一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