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永恒的使命

2017-07-31陈时安

理论与当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干事党员干部机制

陈时安

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永恒的使命

陈时安

在贵州决胜贫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百姓富、生态美,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需要一大批敢于担的党员干部队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需要一大批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职责所系,是党员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要求和永恒的使命。

敢于担当就是敢于担起责任,尽心尽职履行自己的义务,是一种迎着风险上、克服困难走、不畏困境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践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面前,勇于担责、敢作敢为;在急难险重面前,勇于攻坚克难、冲锋陷阵;在不正之风面前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是克难攻坚、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是正本清源、反对“四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需要。

敢于担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敢于担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和优秀品质,涌现了方志敏、焦裕禄等一大批敢于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要靠我们带领人民群众去求真务实地干,开拓创新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干。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开放艰巨任务,更需要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敢闯改革“深水区”,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化解前进中的道道难关。

“为官不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行政效率的重大障碍。少数党员干部面对大好形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却出现思想上的迷茫,陷入“为官不为”的泥潭。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了一事”。有的错误认为:“干事越多,错误就越多,得罪人就越多,组织上找麻烦就越多。”他们担心在严格的纪律和规矩面前,干事就会“出事”,为了少“出事”、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少干事、不担当、不负责,当“太平官”,当“和气佬”,安安稳稳享受党和人民给予的俸禄,这是党的事业发展不允许的,也是人民群众坚决唾弃的。

严格的纪律和规矩与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责是不矛盾的,严格的纪律和规矩要求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忠心为民,积极干事,干净干事,这本身就是对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责的一种保护。贪污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一种腐败,“为官不为”占用党和人民的公共服务资源,是对公共服务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是党的纪律和规矩不允许的。因此,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永恒使命,勇于担责是党员干部的朴素宣言,乐于干事、干净干事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解决党员干部不敢担当、不敢担责问题,思想教育是关键,要解决好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责的“总开关”,必须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发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责、乐于干事、干净干事的精气神。

勇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着眼大局、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水平跟不上、能力不足,只会好心办坏事。党员干部要做到敢担当、能担当,就必须从提升担当能力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要勤于思考,经常思考办实事、谋长远、惠民生、促发展的实招,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客观规律,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二是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党员干部要熟悉上情下情、了解外情内情,用新思路谋发展,用新举措破难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破解难题,提高自己的驾驭能力。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善于关注焦点,发现热点,破解爆点,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三是要不断提升执行能力,党员干部要认真研究为谁做、做什么、怎样做好,找准上级政策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的切入点、契合点和着力点,善于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各项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解决党员干部不敢担当、不敢担责问题,还需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担当的宽容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态正在不断改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广大党员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践者,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这是为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作善为,对党的各级组织提出的重要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承认,在处理改革攻坚期的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百战百胜、万无一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应该允许一定限度内的试错,对改革者、担当者秉持宽容的态度。而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员干部因怕犯错而不敢作为、不愿作为,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宽容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开绿灯”,是建立宽容机制的根本目的所在。宽容机制的建立,能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免除他们对“多干多错”的担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改革创新动力。当然,宽容机制并非“丹书铁券”,可以包容一切错误。在实践中,应严格把先行先试出现的过失与明知故犯造成的后果区分开来,严惩违法违纪者,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解决党员干部不敢担当、不敢担责问题,还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把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注重选用那些在重大是非面前敢于坚持真理的人,选用那些在困难矛盾面前敢于担责的人,选用那些解决问题有思路有办法的人,选用那些善于创新、开拓局面卓有成效的人。通过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那些有锐气、善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日常工作顾虑重重、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受到警醒。

解决党员干部不敢担当、不敢担责问题,更需要建立党员干部担当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宽容机制、保护机制、科学评估机制、政绩考核运用机制入手,使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责、乐于干事、干净干事、放手创业并能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发展的先锋,使那些“为官不为”的党员干部没有“市场”。

(作者单位:中共思南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正源

猜你喜欢

干事党员干部机制
争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大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为担当者担当,让干事者无忧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党员干部要姓“党”
干事创业要“五劲”共使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