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最新进展探究

2017-07-31王亚南

关键词:论元谓词句法

王亚南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最新进展探究

王亚南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角色和指称是角色与指称语法的两大核心概念,分别对应语言中的语义和语用两大视角。这两个维度在句法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语义、句法、语用三者的紧密结合称得上是该语法理论的最大亮点。本文从语句结构、语义结构、语法关系、信息结构与指称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深入剖析该语法理论的优势和局限,以求从中获得启发,为构建汉语语法体系寻找新思路。

角色与指称语法; 句法; 语义; 语用

角色指称语法(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简称RRG)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万·瓦林(Robert D. Van Valin)和威廉·傅立(William Foley)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结合的结构功能语法。[1]该语法从语言普遍性和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尝试为迪尔巴尔语、达科塔语等与印欧语相去甚远的语言提供一种句法分析范式,进而揭示不同语言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互动关系。《功能句法和普遍语法》(1984)问世后,《角色与指称语法的进展》(1993)、《句法:结构、意义和功能》(1997)、《句法介绍》(2001)、《句法—语义界面探索》(2005)等作品相继出版。后几部作品中,万·瓦林对角色与指称语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1]-[5]近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应用于多种语言,为解决一些语法难题提出了新的视角。

角色与指称语法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和狄克(Dik)的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是“功能语法学派中三个发展完善的结构功能语法流派”(Siewierska 2011)。[6]万·瓦林(Van Valin 2009)指出,角色与指称语法处于彻底的功能主义和彻底的形式主义之间的一种语法范式。[7]难怪Croft(1995)称该语法是一种“混合形式/功能主义理论”。[8]李梅霞(2007)也将其认定为是一种“温和功能语法”。[9]

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发现涉及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文献共计26篇,其中5篇介绍了该语法理论,8篇运用该语法理论分析具体语法问题,2篇将RRG和其他语法进行了对比研究,还有10篇博士论文和1篇文章仅参引了角色与指称语法的观点。上述文献多聚焦角色与指称语法中的角色观,只有一篇运用该语法中的指称观来分析汉语中的语用问题。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前人对角色与指称语法译名的偏误、该语法理论的指称观及最新进展,以便正确理解该语法理论框架的核心内容,并揭示该理论的进步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以求为汉语语法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一、中文译名与指称

研究者对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的中文译名看法不一,分歧主要聚焦在对reference的译法上。李梅霞(2007)将其译为“角色与所指语法”;潘永樑(2000)、张莉、谢婧(2004)、刘晓琳、王文斌(2008)、母燕芳(2009)、朱怀(2010)、刘鑫淼(2011)将其译为“角色参照语法”或“角色与参照语法”;梁丽芳(2006)将其译为“角色与指称语法”。[9]-[16]

本文认为,产生不同译名的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缺乏对reference的正确理解;第二,没有深入瞭解万·瓦林对reference的解读。

据《牛津英语词典》(OED),reference共有7个义项,其中第3个义项的第4个次义项解释了该词在逻辑学和语言学中的含义:“术语或概念之间相互关联或与世界上存在的物体相关联的动作或状态。”[17]据此可知,reference不仅包括词对事物的指称,还包括词或概念之间的指称。前者不禁让人联想到语言哲学中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意义指称论”(the referential theory of meaning)。既然在语言哲学中referential theory译为“指称论”,为何要对表示同一含义的reference有不同的译法呢?

此外,万·瓦林(1984∶321-374)主要围绕语句内和语句间名词性成分或代名词的指称问题,譬如零形回指、轴心词的确认等以介绍reference,并将其总称为“指称追踪系统”(reference-tracking system)(2014∶1-41),即具体考察某一缺失成分或代名词究竟指哪个句子成分以及不同语言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指称追踪等。[1]如果把文中reference都译为“参照”,就会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不知万·瓦林想要“参照”什么。

而且,将其译为“参照”容易使人将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理解成一种参照语义角色的语法。譬如,赵玉荣等(2007∶41)称:“只有参照相应的语义角色和交际功能才能解释和理解语法结构。”[18]刘琳琪(2015∶82-86)的“以说话人为角色参照”、“以听话人为角色参照”、“以第三方为角色参照”也几乎把“参照”当谓词用,表达“参照语义角色”的意思。[19]实际上,作为该语法理论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角色与指称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万·瓦林(1984∶321-374)在分析语言的指称系统时确实指出,语义角色是判定指称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在任何语境、任何语言中都能对指称的确认发挥作用。[1]

二、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核心观点及最新进展

下文将从语句结构、语义结构、语法关系、信息结构与指称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

(一)语句结构

与假设大量内在、普遍句法结构的生成语法不同,角色与指称语法认为真正具有语言普遍性的是句子的层级系统。因此,角色与指称语法并不认可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中的抽象底层形式和转换规则。万·瓦林(Van Valin 1984∶77-80)提出,“语句层级结构”(layered structure of the clause)主要由三个层级构成“内核”(nucleus)、“核心”(core)和“语句”(clause)。其中,内核层级包括主要由谓词*谓词即传统语法中的动词verb。本文采用陈国华(2015∶93)对verb的译名‘谓词’,因为“verb与‘动’实际上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从法语verbe转变过来的,源自拉丁文verbum‘词’,意思是‘说,讲’。而且与其所担任的句元谓语(predicator)有直接、明显的关系,因此本书采用谓词这一译名。”担任的“谓语”(predicate)。核心层级包括内核和“核心论元”(core arguments),核心论元可分为“直接核心论元”(direct core arguments)(指英语、德语等语言中不用介词引导或有直格标记的成分,直格指名格、受格、与格、作格等)和“间接核心论元”(oblique core arguments)(指俄语、迪尔巴尔语等有格标记的语言中由介词引导或有斜格标记的成分)。语句层级包括核心和表起修饰作用的“外缘”(peripheral)。此外,英语等一些语言中疑问词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分离位”(left-detached position);日语等一些以谓词结尾的语言中,谓词后的成分处于“右分离位”(right-detached position)。“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区分句子的陈述、疑问和祈使等语气。此外,每个层级都有一到多个“操作词”(operator)来修饰,操作词包括“时”(tense)、“态”(aspect)、“情态”(modality)、“信度”(evidentiality)等。

图1 语句层级结构

(二)语义结构

1.谓词的语义表征

在参考万德勒(Vendler 1967)、道缇(Dowty 1979)以及史密斯(Smith 1997)的基础上,万·瓦林将谓词语义的划分从‘静态’(state)、‘动态’(activity)、‘实现’(achievement)和‘完结’(accomplishment)四种(1984∶36-47;1993∶34-38)扩展为六种(1997;105;2005∶34),增加了‘单动作’(semelfactive)和‘动态完结’(active accomplishment)。[1][2]此外,每个次类都有相应的致使(causative)形式,因此他后来明确地把“致使”作为谓词语义的第七个次类(2005∶46-47;2010∶714-715;2014∶584-585),七种语义类型的谓词及例句对应如下:

(1) 静态谓词

1)Sam is a lawyer.

萨姆是律师。

2)The vase is shattered.

瓶子碎了。

(2) 动态谓词

1)The door squeaks.

门吱吱响。

2)Lee drank beer.

李喝了啤酒。

(3) 实现谓词

1)The vase shattered.

瓶子碎了。

2)The bubble popped.

气泡破了。

(4) 单动作谓词

1)Lee sneezed.

李打喷嚏了。

2)Chris glimpsed Pat.

克瑞斯瞥了派特一眼。

(5) 完结谓词

1)The water froze.

水冻住了。

2)The sky reddened.

天空变红了。

(6) 动态完结谓词

1)Lee drank a water.

李喝了一杯水。

2)Paul ran to the store.

保罗跑向了商店。

(7) 致使谓词

1)The dog scared the boy.

那只狗吓到了那个男孩。

2)The cat popped the bubble.

那只猫弄破了气泡。[5][20][21]

2.直接论元的语义角色

角色与指称语法的创新之一体现在对语义角色划分的两个层级上:一层是“宏观语义角色”(semantic macroroles),另一层是具体的语义角色。尽管万·瓦林(Van Valin 1984∶32)在早期作品中已经区分了“动者”(actor)和“经受者”(undergoer),但只强调了二者是具有普遍性的语义关系,并没有明确指出它们属于另一宏观语义关系层级。[1]“宏观语义角色”的概念首次出现于《角色与指称语法的进展》(1993∶43-49)中,指谓语和论元之间的概括性语义关系。[2]

万·瓦林(Van Valin 1984∶30)早期将直接论元具体语义角色总结为8种,分别是‘施动者’(agent)、‘工具’(instrument)、‘接收者/终点’(recepient/goal)、‘经历者’(experiencer)、‘源点’(source)、‘系事’(theme)、‘受动者’(patient)、‘处所’(locative)。[1]后来(上述8种角色整合为6种1993∶39-43):增加了“作用者”(effector),去掉了‘工具’,并将‘接收者’、‘终点’、‘源点’和‘路径’(path)归为“处所”的下义范畴。[2]在《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中,万·瓦林和拉珀拉(Van Valin & LaPolla 1997∶115)以层级结构中论元的位置为划分标准将具体语义角色扩展为35种,即‘受事’patient、‘实体’entity、‘处所’location、‘主体’theme、‘感知者’perceiver、‘刺激’stimulus、‘认知者’cognizer、‘内容’content、‘需要者’wanter、‘愿望’desire、‘判决者’judger、‘判决’judgment、‘拥有者’possessor、‘被拥有者’possessed、‘经历者’experiencer、‘感受’sensation、‘情感主体’emoter、‘目标’target、‘性质所属者’attributant、‘属性’attribute、‘作用者’effector、‘移动者’mover、‘静态-移动者’st-mover、‘发光物’l-emitter、‘发声物’s-emitter、‘表演者’performer、‘表演’performance、‘消耗者’consumer、‘被消耗物’consumed、‘创造者’creator、‘创造物’creation、‘域’locus、‘观察者’observer、‘使用者’user、‘手段’implement。后来在《句法—语义界面探索》(Van Valin 2005∶55)删去了‘域’,增加了‘身份’identity、‘身份判定者’identified、‘值’value、‘变量’variable、‘指示物’referent这5种语义角色,因此总计39种具体语义角色。[3]而且,万·瓦林(Van Valin 1984∶59;1993∶36-37;1997∶127;2005∶55)还按照具体语义角色在句中可能出现的五个位置进行了排序。[1][2][3][5]

3.超语句语义角色

采用不同视角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论断。对于超语句成分间语义角色的研究,研究者(如Quirk et al. 1985∶478-500)之前主要在状语范畴内分析状语从句的语义类型,[22]少有学者将次述谓以及作宾语的现在分词和不定式也视为超语句成分并赋予这些成分语义角色,例如:

(8) Larry pushed the window open.

(9) Chris started crying.

(10) Max decided to leave.

究其根源,万·瓦林(Van Valin 1984∶77-80)对语句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1]根据他的界定,[8]中Larry pushed the window是一个语句,句中缺省的the window和open构成第二个语句,前者从语义角色上分析是‘致使’。

万·瓦林对超语句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修改,从12种(1984∶270)扩展到15种(1993∶111),后整合为13种(1997;479),最终扩展为19种(2005∶207;2010∶728-731),分别是‘致使[1]’causative[1],‘时段’phase,‘修饰性次事件’modifying subevent,‘心理动作’psych-action,‘目的’purposive,‘祈愿’jussive,‘致使[2]’causative[2],‘直接感知’direct perception,‘间接感知’indirect perception,‘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认知’cognition,‘间接话语’indirect discourse,‘直接话语’direct discourse,‘情况’circumstances,‘原因’reason,‘条件’conditional,‘让步’concessive,‘时间’temporal,‘非时间顺序时间’temporally unordered states of affairs(又称‘场景—场景’situation-situation)。[1][2][3][5][20]这些语义角色在句法呈现上表现出不同的紧密度,语句间成分的语义关系越紧密,句法呈现也越紧密(Van Valin 2010∶730)。[20]

综上所述,无论是谓词的语义、核心论元的语义角色还是跨语句成分间的语义角色,都体现了角色与指称语法在各个层面上语义和句法的紧密关联。

(三)指称和信息结构

1.指称

语言都有省略话题信息或使其代名词化的普遍倾向,这不仅涉及语句间名词性成分或代名词的指称问题,也关系到对语句的正确理解和句子连贯性等语义、语用问题。因此,对名词性成分和代名词进行身份确认对话语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瓦林(1984∶321-360)指出,话语中标记名词短语指称关系有四个系统,分别是“指称转换系统”(switch-reference system)、“功能转换系统”(switch-function system)、“性别系统”(gender system)和“推测系统”(inference system)。[1]

指称转换系统和功能转换系统是两个相对的系统,二者的区别可以通过如下表格和例句来呈现:

指称转换系统功能转换系统受驱动于某种句法功能或语义功能某一成分标记具有该功能的同一或不同成分同一或不同的语义功能

(11)Oscarwent to the store and spoke to Bill.

(12)Oscarwent to the store and was spoken to by Bill.

(13)Shewas questioning them andthefowlarrived.

在(11)和(12)中,轴心语都是and后缺失的名词性成分,即Oscar;控制语是句首名词短语Oscar。不同的是,轴心语在(11)中的语义角色是动者,在(12)中是经受者。因此,(12)中Oscar的语义角色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指称的功能转换。(11)和(13)中,两个语句中的动者分别由同一指称对象和不同指称对象承担,体现了指称转换。

一些语言通过性别之分来区分前指成分,这样的指称系统称为“性别系统”(gender system),其中区分10种主要性别和大约6种次要性别的伊马斯语便是用性别系统进行指称追踪的典型代表。英语中,只有第三人称单数代名词才有此类功能,例如:

(14) John decided to talk to Mary aboutherdog becauseithad been causing problems in the neighborhood.

若该句出现的名词短语属同一个性别,则很难判定代词究竟回指哪一个名词性成分,例如:

(15) John decided to talk to Peter abouthisfather becausehehad been causing problems in the neighborhood.

在泰语、日语等东亚、东南亚语言中推测系统在名词短语的指称确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Van Valin 1984∶324)。[1]不过,关于这点万·瓦林并没有详细阐述。

指称追踪系统不是语法的一个孤立方面,而是与整个形态句法系统紧密交织在一起。譬如,功能转换系统与动式的变化如影随形。可见,就指称追踪单方面而言,角色与指称语法已将其与信息结构(语用)、动式、及物性(句法)和宏观语义角色(语义)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万·瓦林(Van Valin 2014∶1-41)提出了复杂句指称系统的4个参数,分别是‘编码策略(缩减—保留—增添)’(encoding strategy(reduction-preservation-addition))、‘指称解读域’(reference interpretation domain)、‘标记域’(locus of marking)和‘控制语和轴心语的本质:句法、语义和语用’(the nature of controllers and pivots: syntactic, semantic, pragmatic)。[21]缩减策略、保留策略和增添策略的例子如下:

(16)Johnleft Berlin this morning and [x] will arrive in Moscow tomorrow.

(17)Johnleft Berlin this morning andBillwill arrive in Moscow tomorrow.

(18) Whenwewent away,wefound the snake again.

指称解读参数指对某一指称成分的解读是否取决于同一句子另一语句中论元的所指,如下例中“自己”可以指王五、李四、张三中的任何一个:

(19) 张三认为李四知道王五喜欢自己。

标记域参数用来说明具有指称依赖性的成分的位置可以影响指称对象的选择,例如:

(20) 1) Whetherheplans to leave wasn't made clear bythemayor.

2)Themayorwasn't made clear whetherheplans to leave.

1)和2)中的he可以指mayor,也可以指另一个人,但是第二句中he如果没有语境提示,很可能解读为与mayor同指。这说明,从句位置的改变对指称的选择有影响。控制语和轴心语参数上文已经涉及,这里不在赘述。

2.信息结构

万·瓦林(Van Valin 1993∶22-33)深信,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信息结构,但每种语言中都有“话题”(topic)和“焦点”(focus),他对话题和焦点的界定基本参照了。[2]万·瓦林(同上)还区分了三组相对概念:‘潜在焦点域’(potential focus domain)和‘实际焦点域’(actual focus domain)、‘述谓焦点’(predicative focus)和‘句子焦点’(sentence focus)、‘狭义焦点’(narrow focus)和“广义焦点”(broad focus)。[2]不同语言标记焦点的方式不同,譬如,英语依靠形态、句法、重音等标记手段,日语则主要依靠wa、ga形态方式。而且,不同语言中可以成为焦点的句子位置有所区别。英语中,几乎所有位置都可以作焦点。换句话说,英语的潜在焦点域可以是整个句子。但在意大利语、法语等语言中谓词前的位置不能成为焦点。

(四)语法关系

角色与指称语法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在该理论对语法关系的认识上。万·瓦林(2010∶704)指出:“主语和直接宾语这样的语法关系不具有语言普遍性,不能被视为一套完备语法理论的基础”。[20]这可以说是对主、宾语研究的一大突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突破,主要是因为“该理论没有从英语或其他相似的印欧语言出发,将主语的概念视为理所当然的,而是从句法上具有作格的各种菲律宾语言出发”(同上)。”[20]为了替换主、宾语,角色与指称语法提出了“优先句法论元”(privileged syntactic argument)的概念。优先句法论元起初只包括“轴心语”(pivot)(Van Valin 1984∶107-124;Van Valin 1993∶49-65)一种论元,后来又加入了“控制语”(controller)(Van Valin 1997∶274;Van Valin 2005∶94-107)。[1][2][3][5]对于这一创新,国内只有朱怀(2010∶72)在介绍万·瓦林2005年《句法—语义界面探索》一书时有所提及。[14]本文将这两个术语译为“轴心语”和“控制语”而不是“轴心词”和“控制词”,因为担任这两种论元的句子成分往往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名词短语。

万·瓦林(Van Valin 2005∶95)对二者进行了明确地界定,他指出:控制语与谓词保持形态一致,如[1],作反身代词的先行词,并补充邻近单位中缺失论元的语义,如2)。轴心语典型上(但不是唯一地)指[2]中的缺失论元,即连接两个核心的缺失论元。

(21) 1) The teacher has read the words. 2)The teacher has sung. 3)The teacher has fainted. 4)*The teacher have read the words. 5)The words have been read by the teacher.

(22) 1)Chris wants to drink a beer. 2)Chris wants to sing in the park. 3)Chris wants to be stronger. 4)*Chris doesn't want the journalist to interview _. 5)Chris doesn't want to be interviewed by the journalist.[5]

万·瓦林(同上 1993∶58-59)还解释到,在英语中“轴心语”看上去好像是主语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二者存在区别。在英语等类似语言中,几乎所有构造中出现的句法轴心词都一样。但在冰岛语、塔加拉族语等语言中缺少像英语那样的句法一致性。因此,在这些语言中寻找句法主语极其困难。[2]譬如,在这些语言中,经受者变成了主动句中无标记句元,动者则是带标记句元。这与英语中经受者和动者的位置是完全相反的。换句话说,英语主动句句首表示“动者”语义角色的无标记名词短语在冰岛语表示“经受者”。譬如,英语句子“Susan hit him.”在冰岛语中表达的是“他打了苏珊”。这样一来,就很难说冰岛语中哪个成分是主语,哪个成分是宾语。

三、影响和局限

角色与指称语法是在对少数人群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英语等印欧语言为主导的束缚。该理论从语言普遍性和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探寻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规律,如宏观语义角色和语句层级结构。目前,这种语言学分析框架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语言的分析中,这为解决一些语言难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但是,该语法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句元层级结构中不同的谓语之间关系没有说清楚,让读者误以为一个句子可以有两个或多个地位等同的谓语(如例[8]中的push和open)。传统汉语语法中的连动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连动式只能从字面上说明两个谓词处于并列的位置,并不能解决谓语的界定问题,或者说不能解决哪个成分是谓语哪个成分是宾语的问题。其次,以语句层级结构中论元的位置为依据划分具体语义角色是否合理值得商榷。按照论元在句中的位置,不太可能出现39种之多。本文不是在质疑这39中语义角色本身是否应该存在,而是认为划分依据还应进一步考究。最后,本文认为用轴心语、控制语替换主、宾语的想法很新颖,但轴心语的界定存在问题。将句中某个缺失的名词性成分界定为轴心语似乎有些牵强,因为从句法上看,一个句子如果缺失某个名词性成分就不能视为合乎语法的句子。

[1] Van Valin, R. D. Jr. & W. Foley. Functional Syntax and Universal Gramma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Van Valin, R. D. Jr. Advances in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3] Van Valin, R. D. Jr. & R. J. Lapolla. Syntax: Structure, Meaning and Func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Van Valin, R. D. Jr. An Introduction to Syntax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Van Valin, R. D. Jr. Exploring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6] Siewierska, A.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Grammars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5): 643-664.

[7] Van Valin, R. D. Jr.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A]. In F. Brisard, J. Ostman & J. Verschueren (eds.). Grammar, Meaning and Pragmatics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239-249.

[8] Croft,W. Autonomy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J]. Language, 1995 (71): 490-531.

[9] 李梅霞. 三大功能语法观对比研究 [J].外语学刊,2007(2):90-94.

[10] 潘永樑.角色参照语法述评 [J].当代语言学, 2000(3):183-189.

[11] 张莉,谢婧.角色参照语法对于汉语的解释功能 [J].河北大学学报, 2004(5):104-106.

[12] 刘晓琳,王文斌. 构式语言学述评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27-33.

[13] 母燕芳.角色参照语法小句结构与汉语非常规谓宾结构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6):646-649.

[14] 朱怀. 词汇语义—句法映射研究——《句法—语义接口探索》简介 [J]. 语文学刊, 2010(1):71-72.

[15] 刘鑫淼.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的生成机制阐释——基于角色参照语法的分析 [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10-113.

[16] 梁丽芳.角色与指称语法 [J].人文社科, 2006(4):101-103.

[17] Bruchfield, Robre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M]. eds. Edmund Weine & John Simp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8] 赵玉荣,王力,王慧敏,王凤瑜.角色参照语法的分析框架及其解释能力探析 [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3):41-60。

[19] 刘琳琪.角色参照语法下表达主体对话语形式结构的影响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5(6):82-86.

[20] Van Valin, R. D. Jr.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as a Framework for Linguistic Analysis [A]. In B. Heine & H. Narrog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Analysis [C].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703-738.

[21] Van Valin, R. D. Jr.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A]. In A. Carnie, Y. Sato & D. Siddiqi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yntax [C].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579-603.

[22]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责任编辑:王 荻)

The Latest Advances onRoleandReferenceGrammar

WANG Ya-nan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China)

As two key elements inRoleandReferenceGrammar, role and reference correspond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respectively. The two a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yntax in every perspective. 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ofRoleandReferenceGrammaris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und the key concepts and the latest advances on the grammar in question in terms of clause structure, semantic structure, grammatical relations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reference.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s of the grammar in order to get inspirations and find new solutions to Chinese grammar.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2017-03-22

王亚南,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H146.3; H314.3

A

1008-2603(2017)03-0109-07

猜你喜欢

论元谓词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
谓词公式中子句集提取的实现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