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度融合 构建新型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7-07-31李向荣
文/李向荣
推进深度融合 构建新型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文/李向荣
按照中央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总要求,央广“明确一个目标,建立一个中心,创新一个机制”,以协调机制确保媒体融合工作的统筹领导,以内部业务和项目形式委托落实执行主体,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有力执行。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加速转型,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新机遇,各新闻单位认真学习中央精神,积极投身媒体融合,不断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广播优势,突出声音特色,再造生产流程,初步形成了以内在逻辑连接物理空间,以构建“中央厨房”为突出标志,以编务会为运行核心,以绩效改革为基本保障,以中国广播云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声音产品为内容基础,以传统广播(做强中国之声、经济之声)和“两微一端”为呈现平台,进而带动经营方式转变的新型广播架构,走出了一条卓具特色的媒体深度融合之路。
央广媒体融合的思考——构建新型广播
央广以融合发展为契机,依托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平台,提升再造采编发新闻生产流程,融合体制机制,重组内部资源,实现传统广播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
坚定不移地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党中央提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指导意见,促使央广的媒体融合重点工程项目“中国广播云平台”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2017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做了题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讲话,从“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确立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关键环节”“抓好‘中央厨房’建设龙头工程”“强化全媒体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按照中央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总要求,央广“明确一个目标,建立一个中心,创新一个机制”,以协调机制确保媒体融合工作的统筹领导,以内部业务和项目形式委托落实执行主体,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有力执行。一个目标,即按照“项目带动,产品先行,机制创新”的原则,立足广播,通过自身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构建国际一流的全媒体传播机构;一个中心,是指在全台层面建立一个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通过领导决策、指挥协作、执行落实三个层面发挥优势,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在领导决策层面,央广成立以阎晓明台长为组长、台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媒体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也就是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央广媒体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指导全台媒体融合工作。指挥协作层面,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形成统一指挥、高效协同、快速分发的全台融媒体新闻生产格局。执行层面,由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委托央广全资的央广新媒体公司扩充采编和技术力量,确保媒体融合内容有人创作,项目建设有人落实;一个机制,是指以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事业)和央广新媒体中心(企业)为两个抓手,以云平台为媒体融合为技术支撑,实现跨体制人才队伍融合,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双向流动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打通事业和企业、频率和部门分割,构建多终端新闻策划、采编、发布的融合传播协调机制,共同支撑起全台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的运营。
央广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充分调研,央广立足广播,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媒体发展特点,设立了全台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台长一把手工程,建立全台统一的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和24小时新闻会商机制,增强新闻的整体策划和议题设置能力;第二,以融合发展为契机,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第三,融合体制机制,重组内部资源,实现跨体制人才队伍融合,完成内部资源和流程协同,实现全员生产、逐级鉴权、资源分享和科学考评;第四,以中国广播云平台为技术支撑,整合广播行业资源,增强听众和用户的到达能力,推动全台行业技术革新和演进;第五,把移动客户端媒体发展提升到首要位置,以图文新闻为基础,突出音频特色,集中全力打造三类移动客户端产品,即“央广新闻”(新闻客户端)、“中国广播”(声音客户端)、“国家应急广播”(预警信息、应急工具类客户端)。
建设央广的“中央厨房”。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
央广于2016年11月28日开始启动编务会制度,每天下午4点由台领导(轮值)主持,各频率、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依托于云采编技术平台进行报题、选题和审稿,加强节目编排和重点节目、重要栏目的管理和审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打破机构的壁垒和平台的藩篱,统筹了各频率、各部门的记者、编辑和节目等资源。每天轮值的台领导就是央广的“总厨”,通过机制创新和平台整合,逐步实现人员、管理、运营的融合,为“中央厨房”建设夯实基础。
2017年央广将在台内选址建设物理实体指挥中心,统筹全台新闻策划、协调和指挥,由新闻指挥调度模块、指挥中心编前会模块、报题或稿件审核审批模块、媒资系统功能模块、新媒体互动模块、应急联系沟通模块等组成,实现媒体融合统一指挥流程。同时,指挥中心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分析央广节目收听排行数据、“两微”稿件数/阅读量、云采编报题/稿件数/用户数/线索数、传播运行数据、客户端装机量/活跃用户数等,为新型广播运营提供决策依据。
另外,央广将利用好中宣部媒体融合专项资金,投资建设云平台异地数据中心,加大底层网络、服务器、存储资源投入,实现异地双数据中心和混合云架构,保障服务稳定性与数据安全性。
“重大主题报道”及“时政创新报道”作为央广融合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吸纳全台优秀的策划采访编辑力量,形成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同新闻节目中心、财经节目中心、军事宣传中心、地方记者中心等全台7×24小时联合作战的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在习近平总书记重大活动报道中,广播与新媒体深度配合,构建“音频+新媒体”新闻产品矩阵。音频特色专栏《习声回响》对习近平总书记精彩讲话进行摘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编辑成稿件,立体式展现习式外交的智慧和其作为大国领导人的魅力。为了做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央广积极策划、创新思路,计划推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融媒体专题、频道、H5产品等多种新媒体报道,并在央广网PC端、“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央广”和“央广网”官方微博、央广网海外社交账号,以及“央广新闻”客户端全平台推出。
图1 融合发展产品《倾听,这个春天最有力的声音》H5策划
央广正在整合全台优质资源,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建设新型广播,即探索建立以融合媒体为核心的体制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以及配套改革,建设以声音为特色、广播+互联网的新型广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
央广媒体融合重点工程项目——中国广播云平台
2014年9月,央广立足广播,积极探索广播媒体融合发展,向中宣部申报媒体融合重点工程项目——中国广播云平台,旨在依托央广与地方台的节目内容资源,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检索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广电行业的基础性云平台、国家级音频素材库、引领行业发展与提供创新服务的云平台,实现全国电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分享应用。
云平台的构建目标。云平台能够提供采、编、审、转、播、存、传、管等全业务流程的云服务,支持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两种主要模式,主要面向全国广播电台、媒体行业等机构提供媒体融合与业务创新的技术服务,有助于实现全国广播行业“上下联动、内容共享”的整体发展局面,提升我国广播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云平台包括云采编、云媒资和云发布三大子系统。云采编结合移动互联网特点,立足广播节目生产流程,重构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云媒资通过采集、收录汇聚全国电台的声音节目,实现节目存储、查询、分享和在线收听功能,也能帮助各地电台实现在云上轻松构建自己的音频媒资系统;云发布主要实现融合生产中的“一键发布、多元生成、多端呈现”功能。
云平台——基于混合云架构的安全、可靠、快速的物理平台。云平台数据中心选址北京市大兴区世纪互联IDC机房(联通线路)和电信洋桥IDC机房,采用大规模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构建广电专属云,专属云主干网络100Gbps,宿主机接入4*10Gbps,提供高带宽、低延时、高可用的网络核心,通过接入阿里云等公有云资源、应用VPC构建云平台混合云架构,保障资源快速无限扩展、应用分钟级部署、各业务有效高可用。云平台安全级别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第三级要求,能够确保业务和数据安全。
央广以云平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线路资源、机房环境为基础,于2016年11月实现了央广网、中国民族广播网、你好台湾网、国家应急广播网的技术融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运行效益。此外,云平台为河南省级重点新闻门户网站“映象网”快速构建网站及新媒体平台,为鄂尔多斯、榆林电台等提供服务器、存储资源和相关技术集成服务。在“G20峰会”“2017年两会”等多场重大活动报道期间,中国广播云平台均接受了高流量、高并发和黑客攻击的考验,为全国各地电台提供Iaas层服务。
云平台重构新型广播的全业务流程。从2014年起,央广就积极探索、思考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广播生产流程如何突破,并与当年以央广网为开发主体,联合中国之声、经济之声、民族节目中心的核心业务骨干,共同探讨生产业务流程和产品需求,历时两年,不断迭代更新,重构了新型广播的云采编、云媒资和云发布系统。
第一,云采编。云采编系统是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体化作战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契合媒体融合发展和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中央厨房”运行的采编需求。
图2 云采编框架图
媒体融合首要解决的是各部门、各节目、各网端信息通畅、联合生产和资源共享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保障采访、编辑、制作、技术、指挥等各部门人员一体办公。云采编即全媒体内容管理和运营系统,对新闻采集、报题、写稿、编稿、审稿、发布、日播单、串联单、绩效考核等采编环节重新思考,重构央广新闻采编的业务流程,打造全媒体化的云采编平台:一是通过互联网爬虫技术、数据接口对接技术进行数据结构化处理,汇集热点信息、通讯社消息、线索报料、记者通讯员稿件、政府信息等,加强稿库、素材库的建设;二是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支持手机端采编审和集成各种编辑制作软件工具(即插即用类),能方便记者、编辑轻松使用和进行多媒体制作;三是利用统一用户认证技术和底层数据资源对接,实现用户一个账号登录即能在多个平台上进行工作,避免过去一个用户多个账号,不同网络、不同界面进入不同系统工作的状态;四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稿件传播监测反馈系统,快速统计出用户报题数、发稿数、阅读量、被转载、被选用等情况,不仅能帮助决策者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向,还能为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改变以往“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调动记者、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截至2017年4月底,云采编已陆续为中国之声、经济之声、央广各地记者站、全国主要广播电台等开通账号2980个、地方台账号382个、地方记者站账号259个,累计发布报题130794篇、文稿114143篇,这些稿件可以互相分享,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2016两会”“2017两会”“里约奥运”“G20峰会”等多次重大报道活动,全国电台记者已经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发稿、报题和分享,真正实现了广播行业记者新闻内容共享的局面。
云采编已完成兼容汉、蒙、藏、维、哈、朝六种语言的开发。除文字本身的差异外,这几种语言在页面排版时也都存在困难,而且又没有现成的少数民族多语言采编平台可学习。通过与央广民族节目中心不断的沟通,并借鉴中国民族广播网及相关少数民族语言网站排版样式,模拟业务场景,反复进行浏览器兼容性测试,云采编打造出了蒙、藏、维、哈、朝五种少数民族语言通用的工作界面,其根据角色划分自动显示用户所需的语言界面,还可与汉语自由切换,真正实现了多语言的采编平台应用。
第二,云媒资。云媒资面向媒体行业各个机构为其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标准化媒资系统、节目收录、存储和开放接口等,实现媒体资产管理和运营。首先,通过采集、收录、爬虫等技术汇聚全国广播电台正在播出的节目,以“中国广播Radio.cn”为原型,构建移动互联网的音频集成播控平台,实现全国电台节目在线收听和点播回听功能;其次,通过Saas化服务为没有能力建设本地化媒资的机构,开通一个账号设立相应权限其就能在云上建立自己的媒体,管理节目资产;最后,为广电行业生产制作业务提供大量的工具集、服务和接口(即插即用类),将先进技术、已对接的接口和渠道共享给用户,方便用户使用和对接第三方平台,实现产品快速上线和节目运营。
前期大量调研显示,全国广播电台技术、人才、媒资管理、资金支持等差异很大,中央及部分省级电台拥有自己的媒资系统,部分省级及市级电台只有规模较小的媒资系统,且长时间没有更新迭代,绝大部分市县级电台没有媒资,只有简单的存储系统。央广搭建云平台云媒资系统,不仅从技术上能帮助全国电台,还能从内容层面实现广播电台的节目资源共享,解决很多电台节目内容匮乏、推广发布渠道单一等问题。同时,云媒资后台通过一组(可平行扩展增加能力)转码服务器,将各类格式、各种文件素材进行标准化音、视频格式编码,也提供B/S架构的在线微编功能,进行节目制作、上传、下载和分享。
截至目前,云媒资通过数据同步和转换技术,已将央广2001年以来采集的音频文件和部分央广珍贵、独有的历史音响资料搬迁到了“云”上,把过去内网资料型媒资库真正盘活,实现节目网络化运营和推广,让更多受众能够使用和收听。
图3 云媒资PC端工作界面
随着“中国广播”“国际在线”“阿基米德”等政府支持的网络电台和以蜻蜓、喜马拉雅、QQ音乐等为代表的商业网络电台的兴起,版权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要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各机构也要增加审核力度进行版权风险防范,并依靠技术手段,升级现有系统增加版权编目信息。云媒资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发布的《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及音频编目类相关规范进行系统设计和搭建,支持具有版权信息的媒资编目,实现对每条音、视频节目进行版权标记,为日后互联网内容运营,杜绝网络侵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云媒资自2016年底上线以来,先后为河南台、榆林台提供了相关服务,并正在和贵州、黑龙江、鄂尔多斯、许昌、淄博、盐城、衡水和普洱等联系沟通,为他们提供“中央厨房”整体解决方案,并帮助其搭建媒资系统,实现节目收听功能。
第三,云发布。云发布基于云计算技术,为记者、编辑提供一键式发布服务,包括站点(PC、手机端)发布、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发布、智能电视发布、车载终端发布和第三方平台(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发布等,满足用户的站点统一管理、内容统一发布管理、播放内容及素材管理、样式管理、权限管理和资源统一调配等需求,支持丰富的媒体文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格式,具有详尽的日志分类统计功能,包括素材播放统计、故障统计、用户操作统计等。
随着信息发布渠道和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媒体单一的发布平台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传播需要。这里讲的一键发布从技术手段来讲是可以实现的,但就记者本身来说,受限于时间、精力、专业程度,很难完成全媒体的发稿任务。对此,可以通过云采编移动端APP将前方拍摄记录的素材实时上传后台,后方的编辑团队通过前期策划好的方案,针对不同终端进行全媒体产品加工制作,包括网页、专题、H5、音视频专辑等,由云发布进行统一对外发布,支持一键发布到移动客户端、PC网站、社交媒体公众号、第三方车载终端及行业内输出等。
2017年两会,央广网、中国之声两大团队首次优势合并、联合作战。会前两大团队共同部署报道方案、协商策划重点,将今年新媒体报道重点集中在央广微视频产品、央广品牌栏目、央广评论、H5交互四大新媒体产品的联合制作与传播。报道重点梳理并及时进行分工部署,一方面中国之声的前方记者与编辑团队主要负责新闻的前端采集,同时央广网的编辑团队负责音视频和H5的制作及各平台的发布和推广,由此形成策划、采集、编辑、发布、传播的全流程生产。在传播方式上,央广新闻与中国广播客户端以及央广网与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各取所长,互为接应,对产出的微视频产品、品牌栏目、评论、H5交互产品进行分重点传播与二次创作,采用问卷调查、语音征集等方式再“反哺”到广播节目中,形成新媒体创新生产的闭环,大大提高节目的丰富程度。
云发布正陆续与全国地方电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等方面建立多方位的传播渠道。同时打通了云媒资与央广音频客户端产品、新闻客户端产品、苹果Podcast、福特车联网APPLink系统、互联网电视终端的API通用接口,实现节目资源多渠道发布。
携手全国电台,再创广播辉煌
图4 智联网、车联网产品
当前,在声音资源上,全球仍处于未完全开发的程度,进行声音资源的开发,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利元素。
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要求和媒体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以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促使传统媒体必然转型,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2009年1月1日,中国广播联盟组织成立,旨在增强广播界的沟通协调,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实现共赢。广播抱团天然具备良好的组织和信任基础,虽然目前各地电台依托于交通广播、本地化广播等取得了不错的广告营收成绩,但必须看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广告被蚕食,新媒体各种产品的创新应用逐步被认可,商业电台获得大量社会资本,广播要在这一轮媒体融合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在中国广播联盟、全球华语广播联盟、全国高校广播联盟和中国广播著作权保护协会的旗帜下,按照市场规划,以创新的方式,迅速在版权内容、技术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央广近几年在媒体融合的机制创新、采编流程再造、“中央厨房”构建、人才储备、新媒体产品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中国广播云平台通过资源开放和深度合作,能够实现广播电台的内容汇聚和分享;以“云采编”为业务核心,为地方台提供“中央厨房”“媒体融合”相关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统一认证的用户管理,根据用户具体的需求划分云平台功能的使用范围,进行模块化分类部署,实现个性化SaaS服务。中国广播云平台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与全国各地电台和其他媒体共同分享发展路径和产品形态,开放云平台技术系统,并诚邀全国各台加入,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共同推进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再创广播辉煌!
作者系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