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付费音频的几句闲话
2017-07-31涂有权
关于付费音频的几句闲话
资本看好的产品或服务,总有值得期待的盈利可能。
和一位同事聊天,说到付费音频的话题,提及某某音频 APP 短时间内就估值多少亿,言语中几多疑惑,又有几多嫉妒:为什么我们专业生产音频产品的人、天天在广播里职业做节目的人就没有搭上这趟车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做这样的音频APP呢?言外之意,那几个亿应该估给我们才合理,换句话说,我们的节目怎么没有估值几个亿呢?可事实似乎很残酷,一群局外的“野蛮人”挤进了音频市场,还高举“付费音频”的大旗,让我们这群“免费包邮”的专业、职业音频工作者目瞪口呆。当然,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倒不必非要盯着那几个亿的估值,而是思考为什么资本市场就看好这些音频APP。有一点大致可以肯定,资本看好的产品或服务,总有值得期待的盈利可能,毕竟,资本不是福利,是势利,资本“嗜血”,如果没闻到血腥味,市场没有回报,资本不可能奔着去的。我就以这个逻辑回答过一位广播同仁关于广播还能存在多少年的问题,在广播音频这个领域,广告也好,延伸产业也罢,还有资本在持续进入,说明广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血腥味渐浓。
感激“野蛮人”,是他们逼迫我们学会了深入思考互联网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我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更加地关注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尤其是现行的媒体运营格局被打破,已经有牺牲者出现的时候,我们如坐针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作出变革,进行适应性革故鼎新。有所舍弃,才能集中养分供给新的组织生成,并且快速迭代成长,对抗风险,获得资源。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谈及改革的难点、关键、路径时,提出把人员“赶”到一线去、公司“该关停的关停,该并转的并转,该更新业务的更新业务,该更新法人的更新法人”。压缩成本,支持新生业务,这是面对变革的适应性生长。国外新闻业在一边裁员的同时,另一边却又在招募。随着各种新媒体技术和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开发,自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新闻资讯消费的主要渠道,美国新闻业新增了“受众分析员”“参与编辑”“社会发现总监”等 10 种新兴工作岗位。媒体不想牺牲,就需要壮士断腕;媒体人不想被“赶”走、被裁员,就需要更新知识储备,升级技能与装备,当“壮士断腕式快速转型”的靴子终于落地时,不至于无所适从、怨天尤人。
保持适度的警惕心与嫉妒心,有利于充分认清形势,驾驭自己的业务,确保在正确的航向上航行,开得了船,划得了水。也要保持足够的自信心,那就是做好内容的自信。媒介形式因时而变,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不一而足,技术可以搭起形式的摩天大楼,甚至是七色彩虹,源源不断高质量的内容永远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付费音频”的异军突起,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对于音频APP估值几个亿的成见大可不必,因为同样是内容,在广播的平台上与广告进行融合传播,已经实现了内容的价值,体现了市场的付费意愿与行为,是另一种形式的“付费音频”,只是传播形式不同、价值加载方式略异而已。如果以所谓互联网的方式来二次传播广播的节目内容,就有可能造成一种思维错觉,无论中外,不管音视频还是纸媒,大家都曾将成品内容上网,但传播效果却远不如“野蛮人”,那动辄百万量级、千万量级、甚至亿级的点击数与阅读数,徒让人艳羡。广播前,你的对象是泛化的听众,而在互联网平台,尽管选择面无限大,但重度用户是窄化的,内容是垂直的,是刚需,为刚需埋单是可以理解的,精神产品也如同油盐酱醋茶,变得不可或缺;但是在泛化的平台,却要坐稳了“广种薄收”的盈利模式,如果因此而对内容产生疑惑,对辛辛苦苦春种秋收生发怀疑,就有可能邯郸学步,难有归路。
涂有权,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曾经教书育人,如今供职于江苏广电。看传媒万象,写广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