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战略
——以南京为例

2017-07-31

中国名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文化景观南京

许 浩

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战略
——以南京为例

许 浩

是论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景观战略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建设措施。文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以及文化和景观的关系,分析了国外历史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战略措施与相关经验,并探讨了我国历史城市的景观与文化危机。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例,针对南京的文化景观建设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包括:应确定文化景观战略的基本目标、建立机构的协调机制、确立景观控制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建设国际性文化基地、注重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加强景观标识物的视觉中心性。

文化;景观;城市;战略;南京

1 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2000多座历史城镇遍布大江南北,体现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并且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城市。它的设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保护策略的体现,并且规定必须编制相应的保护专项规划,切实达到对历史城镇进行整体保护的目的。

从1982年开始,我国共公布了3批共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又不断增补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公布了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城市,如南京、苏州等城市,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心城市,人口众多,是区域经济、行政的中心。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挑战,既要发挥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与行政管理的功能,又要注意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的问题。因此,应重视塑造城市景观,通过文化景观战略体现物质环境建设与文化保护和特色文化塑造的协调统一。

2 景观与文化

景观具有社会、文化、生态、视觉多种价值。与景观相对应的英语为“landscape”, 德语为“Landschaft”, 荷兰语为“landskip”。15世纪荷兰首先出现该词语,指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后来引申为具有审美感的风景[2]。地理学将景观作为区域概念,认为其是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的现象综合[3]。20世纪初期奥托·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在德国提出景观是地球表面区域内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总体[4]。索尔(C.O.Sauer)把地理景观看作综合景象,与文化区域构成地理单位,包括物质形式和文化形式间的独特联系[5]。

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综合实力实现的。经济实力是硬实力,文化则是软实力。当城市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时,必然体现出对于特色文化、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必须重视文化的建设。每个城市独特的发展史塑造了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之核心所在,是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

城市的文化品牌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地域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城市环境统一体之上的,具有整体效应,同时,作为城市精神核心的体现,与城市地区固有的历史风土人情相吻合,具有地域特征,对观光者和居住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文化必然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景观[6]。文化景观作为城市文化和物质形态的复合体,包括建筑、公园绿地、历史街区、河流、文物古迹、风景区等景观要素和深层蕴涵的、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特质。

城市中,景观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文化建设和品牌的打造与景观建设息息相关。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在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历史遗迹众多。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强势文化随着经济进行扩张,历史城镇的景观逐渐趋于同质化,地方的个性逐渐丧失。特别是在欧亚大陆,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名城相对较多,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持文化和景观的地域个性,形成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3 城市的文化景观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必须引入文化景观发展的战略眼光。文化景观战略是为应付日益严重的景观同化危机出现的。景观同化现象早在产业革命之后就已经出现,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工业文明的成果在全球范围泛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使景观和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消失。为了加强城市竞争力,保持地域特性,形成适宜居住的、有魅力的城市环境,国外很多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规划均将文化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文化景观战略并非是单独的战略规划,而是将景观建设和文化保护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性思想与策略体系。欧洲很多传统的大都市,如巴黎、柏林、伦敦等,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解决人口产业的聚集压力造成环境恶化、景观同化的问题,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城市景观控制法规,意图保持历史名城的传统特色。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严格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景观格局和生活样式,维持和重建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活动及其场所[7]。在历史地区之外通过建设新城区形成城市新发展空间,新发展空间将是新文化产生的基地,因此实施景观控制措施(表1)。

对于同样受到文化景观同化威胁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政策、风俗的不同,对文化景观战略的选择有很大不同。新加坡实施了“花园城市”战略,通过城市景观的严格规范管理,促进了独具一格的狮城文化的形成。而日本一直有文化危机感,正在推行的文化策略包括强调文化的原创性和开放性,利用电子信息手段等建立世界性的文化基地等。文化发展策略现在是日本国土、区域、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到物质形态的控制,则表现为景观条例的制定、历史地区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保护等[8][9]。我国的特区香港尽管不能算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对高层建筑集群、滨海带等的景观建设塑造了强劲的金融商业之都的文化氛围(图1、图2)。

图1 新加坡的城市文化景观(作者自摄)

表1 城市景观控制的目的与内容

图2 京都花间小路,仿古环境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作者自摄)

4 我国城市的景观文化危机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国城市众多,大多数城市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而且特色明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相继先后公布了上百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申请的城市还在继续增加。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具有重大的文化纪念意义,集中体现了我国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与欧亚其它国家所经历的一样,我国的很多城市正在面临着城市景观同化问题。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增长,现代化高楼大厦遍地开花,原来的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基本格局被破坏。特别是一些快速发展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风景特色和地域特点在逐渐消失,城市景观越来越趋于雷同。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已经难以找到成片的历史街区,而现存的历史街区或保护区不仅数量少,而且正在受到高楼大厦的侵蚀。同时,景观控制大多数局限于历史性建筑物和历史性地区,缺少城市总体文化景观格局建设的战略构想和措施。近年来新城区的建设普遍加快,但是由于缺少将其作为城市新文化发源地的功能开发意识,造成新城区的文化基础薄弱。

造成景观危机的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体制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则是缺乏文化与景观建设的总体考虑。总的来说有以下四种原因:第一,普遍缺少文化景观的战略规划。对于文化景观的认识还没有提高到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的高度上,社会的重视度不够,文化建设和城市空间建设处于分隔状态。第二,政府各个部门职能的分割不利于建立文化景观的协同机制。建设系统管理城市建设、文化部门管理文化活动,没有高效的协同机制,文化发展与空间建设很难做到统一。第三,城市建设中关于景观的控制性规定不完善,很难反映当地文化特点,同时难以对建设行为的破坏后果进行控制。第四,城市建设目前偏向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而容易忽视新文化形成的环境。

5 南京的文化景观战略措施

南京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南京地区已经有人类生存。6000年前南京鼓楼岗一带出现原始村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国、楚国交界地带,由于军事位置重要,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在今中华门外修建城邑,是南京最早的城池。

南京建城历史有2400余年,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并称我国的7大文化古都,共有10个朝代和政权在此建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景观特色在今天依然可辨。秦淮河、夫子庙、明城墙、明孝陵、中山陵、鸡鸣寺、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现存的历史文化景观核心(图3、图4)。玄武湖、莫愁湖构成了南京特有的市区水体景观[10][11]。紫金山是南京城市的自然山体背景。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遗产使南京具有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同时,作为江苏省省会,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整治上成绩斐然,逐渐显示出现代化大都市的气魄。但是,同上海、北京、广州等其他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样,南京的景观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由于南京历来为中心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化的发展逐渐侵蚀了原有的地理景观格局,尤其是近年来市区大部分新建的商务区、金融区、居住区、娱乐区的景观逐渐趋于雷同化,破坏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地域文化与物质环境关系的连续性,进而影响了南京文化品牌的塑造。

图3 南京中山陵,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民国文化(作者自摄)

图4 南京夫子庙传统风貌区体现明清文化(作者自摄)

因此,为了避免重蹈其他大城市发展的覆辙,遏制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加深的文化景观趋于同化的危机,南京市有必要参照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尽快制定自己的文化景观战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5.1 确定文化景观战略的基本目标

在城市文化发展规划上确立战略性目标,从国际、区域角度确定文化发展的定位。在都市圈范围内确立文化空间的发展战略构想和基本措施。确定保护传统文化和产生新城市文化的激励型体制。整合有形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产,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加强保护。将文化发展要求落实到景观的战略规划中,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角度确定城市与地域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景观控制的制度性安排等。

5.2 建立机构的协同机制

改变文化和城市建设各自发展的状况,建立文化部门、建设部门、规划管理部门、发展委员会的协同机构或者协同机制,使得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制订文化景观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模式,协作推进南京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宜考虑包含文化空间建设规划和景观控制等内容。

5.3 建立完整的景观控制体系

城市规划体系中纳入景观专项规划的内容。结合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城市总体景观的定位、目标、建设策略和控制内容、管理法制体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强调文化含量,在规划设计审批上设立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定性定量指标。对于破坏历史文化环境的建设活动,应坚决抵制并有相应处罚措施。对于不利于推动整体文化环境建设的人为活动,应有相应的制约体制。

5.4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建设国际性文化基地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文化的影响力能够超越国界、覆盖全球。大力加强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建设强大的城市文化虚拟展示与体验空间,在因特网上打造国际性的文化基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推动本地文化的国际化,加强国际影响力。

5.5 注重保护和发展的协调性

传统文化保护和推进新城市文化应该并重。在重要地段、中心地段、新城区的规划中考虑新文化产生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建设适宜文化发展的空间环境。对高层建筑群实施严格的景观控制,塑造城市优美的天际线。

5.6 加强景观标识物的视觉中心性,充分发挥其文化意义

景观标识物(l a n d ma r k)是城市中明显的文化标志物,主要包括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的建筑物单体。景观标识物能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使人们产生文化地域的归属感。通过在规划控制中对景观标识物视觉通道的确保,能够对居民和旅游者发挥文化标志物的影响作用,强化地方文化的品牌特色。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八分册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吴家骅. 景观形态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俞孔坚,李迪华.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普雷斯顿·詹姆斯.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迈克·克朗. 文化地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储成芳,苏勤,张浩. 近十年国外文化景观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2(6),98~103.

[7]Elizabethbarlow rogers. Landscape Design, A Cultural History[M].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orporated, new York, 2001.

[8]西村幸夫. 都市の風景計画[M]. 京都:学芸出版社,2000.

[9]张松,蔡敏达. 欧美城市的风景保护与风景规划[J]. 城市规划,2003,27(9),63~66.

[10]姚亦锋. 南京城市地理变迁及现代景观[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 中国城市发展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吉明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discussing the meaningand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s cultural landscape strategy,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measur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challenges, as well 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dscape, analyzes the foreignhistory strategic measures and experience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construc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city landscape and the culturalcrisis of our country. This thesis bases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Nanjing as an example, in view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of Nanjing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measures, including: basic goal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rategy, establishingthe mechanism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ing the landscapecontrol system,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networking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bases, paying attentionto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strengtheningVisual Center of view markers.

culture ; landscape ; city ; strategy ; Nanjing

C 912

A

1674-4144(2017)-03-59(5)

许浩,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文化景观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