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7-31杨天举
杨天举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杨天举
杨天举,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海林市名誉市长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泛华集团做的一个国家住建部的课题,就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这个模式是泛华集团上百个城市案例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上升到理论,再到实践,所以今天是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方法论,在方法论的基础上再研究怎么样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如何知行合一,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体系如何构建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型城镇化的速度特别快,但是都是在短缺经济情况下,基本的理论基础还是工程学和美学,但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短缺经济越来越变成过剩经济的情况下,只用工程学和美学不足以满足新型城镇化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它需要再加发展空间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一些经济学知识的补充。所谓发展经济学,就是怎样研究地区要素资源和经济结构的增长问题,经济结构怎样研究产业体系构建问题,怎样研究城市的动力源问题;从空间经济学来说,怎样研究增长极问题,研究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益问题;从制度经济学来说,是制度安排、制度创新、体制模式的创新。所以,如何更加符合经济学、符合经济发展,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机结合,越来越融入到城市规划体系构建当中,最后导致了人如何构建城市的具体理论,用来研究城市怎样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怎样由原来的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速度型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这样去构建城市的GDP,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的创新点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六个要素的叠加,就是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土地怎样有机结合,迅速形成一个地区的集聚效应、程素效应、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城市的集聚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以城市聚集力打造为着眼点,研究如何通过区域要素资源的快速积聚带动城市竞争力提升,实现城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第三,打破城市规划的条块分割,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下,按照“生命、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研究如何通过系统规划集成(多规合一), 形成能够指导城市发展的经济作战地图和行动纲领。
城市开发建设案例(实施中):河南省新乡市平原新区——打造产业低碳示范城
起步区5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118平方公里,打造河南省乃至国家中部崛起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运作模式:城市发展投融资规划+投融资+开发建设
城市开发建设案例(实施中):江苏省苏州市高铁新城——苏州高铁新城综合开发项目
探索高铁枢纽带动下的城市形成及发展规律,构建“文智商旅”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科技领先、文化氛围浓郁、文化体验多样的中国文化产业高地、数字媒体产业高地、智慧未来城市。
运作模式:系统规划设计+投融资服务+开发建设
项目范围:28平方公里
第四,开发性金融与产业金融有机结合,以结构化金融设计来完善城市投融资体系,实现城市发展的金融破题。其实一个城市要发展有三大问题,第一是动力问题,第二是空间承载问题,第三是如何用金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动力问题是定位问题、产业问题、路径问题、方法问题等等。
第五,怎样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的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城市开发建设案例(已完成):黑龙江省海林市——中国木业产业生态新城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获批,规划先行,树立城市名片,统一招商理念,扩展城市营销渠道,投资开发打造城市增长极。
运作模式:规划设计+投融资+城市营销+开发建设
项目范围:20平方公里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城市到底如何运行?比如,一个城市的定位,它的使命,如何研究它的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如何找到路径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如何研究城市定位产业体系构建,战略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机会产业,如何构建产业等等。
第二,在空间载体上,如何建立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城市信用体系,如何建立金融生态系统,如何找到实现城市产城融合的道路。
第三,开发的功能以及开发持续的问题。规划的时候是站在月球看地球,实施的时候还要如何根据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何滚动开发、实事求是地开发、适度地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我们在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来提出这么一个复杂的记叙,新型城镇化就是一个复杂的记叙,它有发展问题、建设问题、运营管理问题,把它们有机结合,一个城市的记叙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都会出现专业、片面。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总结了十大问题,彼此之间是小循环和大循环的过程,是全景和拼图之间的关系,怎样做好整合与分拆,分拆与整合,这才是城市整个发展的秩序、发展的智慧。每个小单元来说也是个小系统,都很重要,但如何系统思考,是城市发展最大的一个思考方法,就是系统思维研究城市的整合与分拆问题,把建设问题、发展问题、管理问题和运用问题去融合,否则会出现专业的片面。
新型城镇化牵扯的部门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民生问题,所以总结下来,第一,研究区域发展与城镇化,跳出城市看城市,站在月球看地球来思维。第二,研究推进机制和新型城镇化,到底以什么样的创新模式和机制方法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第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机融合,农民进社区,产业进园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为了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第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产业化与城镇化,产业如何产生供给,城镇化如何产生需求,产城融合,这是关键。第五,系统规划与城镇化,涉及到多规合一的问题,大家怎样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涉及到所有资源有效配置的系统思维问题。第六,资源如何开发与城镇化。第七,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与城镇化。第八,人口如何集聚与城镇化,什么样的人口集聚,再就是怎样实现。第九,PPP模式与新型城镇化。第十,营销推广与城镇化。总结下来,新型城镇化是从这十个角度如何启动思考来研究城镇化,来实现可持续,而不是偏颇。
我们研究城镇化的核心是城市,把城市再分解:城经济和市经济。城经济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不论是设计水平、施工水平,还是建设速度,应该都是世界最先进的。现在研究的是市经济,就是产业、民生、经济、动力。把市经济研究透,用城经济来承载,把城经济和市经济有机结合。现在看,这两者是脱节的。如果说城经济是从需求端入手,那市经济就是从供给端供给,如何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怎样从供给端入手研究市经济,从需求端入手来研究空间的承载,供给端、需求端如何有机结合,这就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硬件是城市建设,软件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运营,所以怎样把一个城市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和物流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产城融合,这才是我们目前的方向。
城市开发建设案例(实施中):湖北省麻城市——建设环大别山经济圈中心城市
制定麻城市建设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发挥麻城作为环大别山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合纵、联横”作用,强化其以特色农业产业化拉动新型城镇化的“四化”协同发展模式,建设智慧农业谷,打造大别山扶贫片区核心引擎和国家片区扶贫典范。
运作模式:系统规划+开发建设+招商运营
项目范围:10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聚集理论
研究一个城市,首先要从城市发展入手去思考问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和资源配置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构建城市的聚集能力,如果一百个城镇做一个经济体的话,研究发展就是研究要素聚集的问题,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互联网信息化和土地,如何集聚?怎样聚集?能不能形成规模效应?所谓招商引资就是解决龙头企业产业要素聚集的问题,能不能够把龙头企业形成基地效应,向全国辐射,构建生态经济,否则,永远是生活服务业。实际上,一个地区的动源来自于你生产性服务业能否构建起来,如何将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起来,你的专业要素是啥?如果你的要素构建起来,综合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有机结合,所以这就是一个地方政府的产业体系的构建问题。比如说,一个城镇旅游资源生态非常好,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地区才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和城镇化的初期,只是生态好,把旅游迅速打造成主导产业还早,这个时候的旅游只能说是战略产业和机会产业。要把旅游这个战略产业和机会产业打造成一个主导产业,还有一个外部的补偿的问题,外部性及整个政府的作为问题,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地方旅游形成主导产业,这才是旅游的价值主导作用体现。如何构建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战略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机会产业,产业体系、动力源、产业路径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这里涉及到规划的引领、制度的创新、金融的创新,涉及到怎样通过规划的引领、金融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来构建城市的比较优势,从而产生我们的比较优势。
如何用系统论来思考,来研究城市问题,我们做了一个集聚模型,在很多城市使用效果很好,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研究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资源禀赋情况,找到这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差异性、后发优势的特点,构建城市的产业体系,再研究城市的文化与软实力,再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从十个方面去思考:即发展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城市资源禀赋集聚并不断优化升级;城市资源、资产、资本和资金的辩证关系;产业集群形成以及城市供需结构的平衡关系;城市人口的集聚与城市消费能级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中发展路径的创新和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关系;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产品(服务)市场及要素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产业金融与开发性金融有机结合的关系。这十大问题来研究城市短期内迅速形成集聚效应,才能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研究要城市的集聚力。空间承载的基础设施集聚力、产业的集聚力、文化的集聚力、资源的集聚力和空间的集聚力,通过金融的手段迅速形成集聚效应。城市聚集力以资源聚集为基点,以产业聚集为核心,以文化聚集为提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金融聚集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在空间的要素集聚;城市聚集力包含了资源、产业、基础设施与空间的多层次聚合递进效应;城市聚集力的形成也是金融聚集力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深化过程。
泛华集团海绵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河南省济源市
以引沁干渠连接太行山生态绿地,串联两河九库形成天然大海绵,内部以东湖片区和济渎庙片区为主,形成局部小海绵体,同时以小区、道路、绿地、广场等构成微型雨水系统,践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城市发展创新路径
怎样用系统思维研究规划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跨越发展。研究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城市发现需求、创造需求的过程,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没有根据地区的禀赋情况提供一套系统解决发展问题的行动纲领,大家按照这样的纲领来进行干部绩效考核,来进行绩效传递,如果这样的绩效传递能够形成,不至于一届领导做一次规划。比如城市双修,旧城也好,新城也好,怎样产城融合,是这三个叠加,实现规划路径问题、方向问题、动力问题,城市建设是解决载体问题,金融是解决实现的手段问题,所以我们是围绕这样一个路径来研究。
一个城市应该先策划,再规划。如果不策划直接进行技术规划,做的规划再好也不行,那还是技术性的,所以是策划、规划、再开发,把资源资产有机结合。百城建设、提质、增效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绝对不是快速变形象的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地方的动力问题,最后可持续承载,地方的产业孵化器如何能够跟进的问题,如何能够系统思考问题,怎样把政府资源、金融资源、建设资源、产业资源有机结合,这就涉及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解决造血机能的问题。一个产业孵化器的核心是先解决定位和载体,跟进的是产业金融的创新,由产业金融的创新来带动整个招商引资的变革和建设基金的有机结合。
城市发展创新系统路径就是顶层设计—城市系统规划—城市发展行动纲领—城市投融资体系完善—项目开发建设—产业形成—城市价值提升。工作思路是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实施策略,以城乡规划为统领,以空间坐标为核心, 通过“五定”(定性、定量、定形、定界、定策),实现“五统”(统一发展目标、统一技术指标、统一空间坐标、统一图例 标准、统一实施平台),实现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事权清晰、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促进行政审批效率提高,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形象独特的立体空间格局。解决规划交叉打架、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确保一张蓝图画到底。
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把发展问题研究透,顶层设计解决社会、经济、人文、生态、智慧、特色、区域发展、机制创新、制度设计,一个新型城镇化体系如果站在区域中心城市,是四层结构,四化融合,四生理念(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如果站在县域经济,县城、特色镇、一般镇、美丽乡村,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再用四化的高度融合,标准是四生理念,来推动城市的发展问题、建设问题、运营问题有机结合,一个城市才能可持续。
泛华集团特色古镇发展创新模式——山东微山湖古镇
占地规模:195公顷,投资金额:60亿元
项目定位:微山湖古镇以东方人、东方礼、东方道,三条文化主线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将班墨文化、礼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熔于一炉,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带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居民能共享发展成果。
城市发展的七个层级推进要素聚集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七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多规合一,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第二层结构是研究以后,根据战略资源禀赋,是智慧还是生态,建设标准是绿色发展、基础先行;第三层结构是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器放在哪,产业基地怎样开发建设;第四层结构是产业集群融合形成,产业怎样导入、如何创新;第五层结构是龙头企业龙头牵引、要素集聚;第六层结构是各种专业要素市场的形成,电商园、双创园在哪儿?第七层结构是消费者在哪儿?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是从底下往上走,从市场的角度是从顶上往下走,这才能从需求端入手,从供给端导入,需求端、供给端同时发力,这就是我们的理念——全要素智慧城市,城市的信息化和信息化的城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信息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应战略为势,产业为本,文化为源,规划为纲,创新为魂,金融为器,应以“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管理”为核心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人根据视频课件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