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让城市更美好
2017-07-31杨保军
杨保军
“双修”,让城市更美好
杨保军
双修城市典型:三亚市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一、美好的城市什么样?
“好”的城市 VS “不好”的城市。为什么有的城市看上去美丽、感觉舒适,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乐于居留,而有的城市则相反?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好的城市呢?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靠招商引资、靠土地推动城市发展的话,那么这一页就翻篇了。因为我们大多数传统制造业过剩,甚至房地产业过剩,如果你还想着搞工业园区、城市新区能够把发展搞上去的话,那就错了,不是这个“玩法儿”。
现在已出现了一个新经济的曙光,未来要靠创新才能去做。因此城镇发展规则的变化,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是靠人,特别是有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些人通常是年轻人。他们走在哪里,未来的机会和希望就在哪里。那他们到哪里去呢?
根据研究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好的地方对人的吸引力就大。而生活质量包括:收益和成本的关系,也包括它的生活环境。从今年开始,大家开始看到像杭州、深圳、成都,这些地方对人的吸引力大。一些创作公司发现央企喜欢在北京,央企和政府关系好,离开了政府玩市场,可能会差一些;外企都去上海,因为上海是个国际接轨的地方;名企都去深圳,深圳活力更强一些,这是大的方面。
第二,从小的方面看,城市之间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生活与质量,特色和魅力,包括城市文化、饮食、周边文物古迹等因素,所以城市为吸引人,就必须要对自身的公共服务和环境进行提升,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概括为品质阶段。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品质,还想要扩大规模,很容易变为过剩。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河南有一个举措,叫百城提质工程。“百城提质”就是一个建好了的地区,能不能够具有吸引力,不能光建,建一堆没人要,我们有的城市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和增长,那么扩张和增长的部分要精致地去建它,就不会在将来再“收拾”一遍,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背景。
所以好与不好,过去是一个视觉,现在不仅仅是视觉,它既是满足我们转型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以我们这个题目很重要。
综合世界各国的研究,大家普遍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有六个方面的体现:第一,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第二,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第三,文化丰富包容的城市;第四,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第五,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第六,安全保障有力的城市。
所以,不难看出,通过“更新、改造、整治、修复、修补”,不断地叠加人类活动的优秀信息,而不是片面地推倒重来,在“好”的城市的6大标准方面都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北京798旧工厂区的自我更新增加了文化的丰富包容度
二、什么是“双修”?
对存量的关注和重视自产业革命以来一直都是城市建设的热点,是城镇化水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城市双修主要是基于我国追赶期快速发展阶段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大量出现等问题而提出。而城市更新、城市再生等其他很多方式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衰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
城市双修、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苏、城市重建、城市再开发均是存量规划时期的重要建设方式。
在城市重建方面,当遇到灾害时,像汶川大地震,把一个城市摧毁,就要一切重来了,即便在重建当中,也会尽可能地延续原有的一些有意义的要素,包括文脉,为了保存这个城市的记忆。人们用三年时间在北川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城,玉树也是经历了地震,把城市摧毁了,人们采用的是原地重建的方式,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延续了原来这个城市的肌理、格局、文脉等等,也得到了当地认可。
在城市更新方面,它将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举一个巴尔的摩内港更新的案例,二战后,巴尔的摩港区日益萧条,码头仓库闲置、楼宇空置、街头衰败。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策划启动城市更新开发项目。巴尔的摩一直不断地进行改建和重建,内港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世界的榜样。
城市复苏是通过“针灸式”(城市针灸作为一种实现城市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新概念,在许多国家已经收到显著成效,体现出其优越性。而在中国,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做法,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等手段促使地区恢复活力。美国凤凰城中心区复苏是个典型案例,上世纪,美国很多城市的中心区随着郊区化的过程逐渐衰落,为复兴中心区地方政府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提升来吸引人口的回流。美国凤凰城的中心区复苏遵从创造性复用原则,就是原来的旧民房不拆,而是重新装修粉刷,改成画廊或商店。
在城市再开发方面,我国很多旧城改造是再开发思路,出于经济目的,除了补偿原有设施及原住民外,还要有利可图,因此通常表现为拆矮建高,建筑容量会大大提高。
城市再生则强调旧城原有物质环境的再利用,旧城原有功能的再提升和旧城原有社区的再发展。物质环境的再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旧城经济功能和社会机能的再生。社区营造是城市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
玉树原地重建
而城市双修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针对追赶期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方式,对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加以弥补,是内外兼修、长远结合的一种治疗城市病的方式。比如说三亚市,它的“双修”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的修复,一个是城市的修补。城市修补以城市形态、轮廓天际、建筑色彩风貌、城市广告牌匾、城市绿化景观、城市夜景亮化、拆除违规建设为抓手。生态修复主要抓三个方面:山体的修复、河流的修复、海岸线的修复。这是针对三亚这座城市的特点和目标定位量身订作的,不能简单看成一个运动式的,一阵风一样的一刮就没了,这样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六种存量建设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但无论何种方式,那些狂飙突进、大拆大建、破坏文脉的改造方式应当摈弃。
三、“双修”为什么?
(一)弥补历史欠账
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增量,但建设品质存在着许多缺憾。进入新常态后,我们要有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城市建设,该要还前账了,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欠账需要弥补。有句俗语说,萝卜快了不洗泥,现在该到洗泥的时候了。
第一个要还的是生态环境的欠账,全国三分之二的水体受到污染,山体被破坏,要重新恢复青山绿水最基本的环境。有它在,我们智慧的中华民族总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第二是还城市景观的欠账,中央领导讲,我们的城市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三亚也有遗憾,像海天大酒店建设在一个这么好的地方,设计时没有顾及与山体的关系,沙滩变相私有化,没有把好的空间留给老百姓,整体看起来非常遗憾,在我们规划上有一套基本的原则,就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应该要留给老百姓使用。
我们还要还基础设施的欠账,近期湖北暴雨再次把城市的“良心”摆在了明面上。我们还要还公共服务的欠账,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6%,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告别了几千年以来的以乡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国家。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一半多的人是市民,一半多的人不仅在城市谋生,还要在城市居住,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对我们的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划时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中央要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要强调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方向重点。
(二)转型发展模式
城镇化水平达到50%,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大致有以下特点:
1.它属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中期;
2.其所对应的城市化速度达到峰值 [此前加速此后减速(陈彦光,2006)];
3.加速阶段带来的城市问题经过累积,开始放大呈现,坏处开始超过“好处”(如污染问题),开始重视品质;
4.城市化50%以前,以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为主,城市发展是粗放型的;
5.城市化50%以后,以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并重,且随时间推移,旧城更新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环境品质优化为主。
(三)从粗放到精细
举一个城市粗放管理案例,上海马勒别墅是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作为其背景的现代住宅在“与历史建筑协调”的管理要求下进行了改造,呈现出东施效颦、鱼目混珠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城市设计对城市建成环境负责任,过去我们靠规划管理,八个控规指标,这些方面都符合高度控制,符合做成很多不同类型的方案,很多开发商就唯利是图,基本都按照这个方法,我们叫高低配,前面一堆别墅,后面一堆高楼,总的指标虽然符合了,但是城市构造乱七八糟,没有章法,这就是没有城市设计导致的结果。
城市设计是要对三维空间形体和公共活动负责,规划是对基本的功能使用负责,二维平面成本多一些。为什么中央提出来现阶段全面开展城市设计,是要借助城市设计让我们的城市从整体到局部实现更高的目标。而能体现出精细化管理有很多案例:
案例一:美国佛罗里达滨海镇。美国佛罗里达滨海镇位于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海岸地带,占地面积约32.4公顷,是一个供居住及旅游度假的多功能社区,自1981年建设实施至今已建成住宅300多栋。
案例二: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色彩管理。香榭丽舍大道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就是因为它严格地规定在大街上所有外加的附加物都必须是白色的,就连“麦当劳”的标志,标准的红与黄颜色,在这里也变成了白色。
(四)从机械到人文
人文乌镇与先进科技的结合。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
(五)从破坏到修复
十六大报告强调“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强调“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强调“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六)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
我们要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应该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我们的城市也要从过去依靠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没有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和贴心的公共服务,创业者就不愿意来。如果环境做好了,创新活动才能够发芽、结果。
回归城市本源的是人。现在到了创新的时代,很多创意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且能够给城市带来机会。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回归城市本源,城市本源在于人,核心是关心人。城市就是一个未来为老百姓服务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来建设我们的城市,发展我们的城市。
三、双修做什么?
(一)转变观念
1.生态思维重于景观思维
景观思维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崇尚科学、技术、理性,征服自然;追求效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城市求大、建筑求高、道路求宽、环境求新。
生态思维所代表的生态文明:崇尚和谐、可持续;追求人性化、特色化;关注文化、生态、情感、认同、归属感。
2.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
促进民生的举措有:城市中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的设计,方便居民生活。其中,封闭街区——宽街无市,无法形成商业氛围;无法吸引人,更无法吸引消费。开放街区——窄街利市;适宜的尺度,适宜步行;良好的通达性,增加了行人;沿街的服务设施,便利人群,同时增加可逛性,增进诱导性消费。
三亚月川生态绿道工程是典型民生工程案例之一。其工作理念体现在两方面:生态性方面,以最小干预和保证生态性为主要原则,建设滨河绿道,有机地串联现状绿化景观;以人为本方面,充分考虑人的活动,为居民提供便于休闲散步和运动健身的滨河绿道。
3.系统整体重于片段局部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
主要体现在系统主义方面。它强调都市设计上大规模的元素以及为都市空间寻求一个整体的秩序,设计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基本的系统,而非个别建筑物。提倡将线性系统与现存结构的交织,都市构造是一种连接个元素的动力网。简单抽象、有秩序的形态与现存复杂的形态间的对比使城市更具特色。系统主义的结构赋予世界秩序感,结构主义的结构则找出固有的秩序。
在实际当中,以三亚为例。我们基于系统、整体的思维,先把握三亚的大格局,把山、海、林、田、河、城的关系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局部工程。
4.地方特色重于国际风尚
乡土的才是国际的,与国际接轨是服务标准的接轨,而不是城市、建筑风貌的照搬。
5.规范精细管理取代随意粗放
有的城市里的景观缺少色彩管理,看起来乱且随意。著名的广州歌剧院,只可远观而不可近察,施工的粗糙源于管理的粗放。
(二)规范、精细管理——形态设计准则
形态设计准则是一种通过调控城市开发以形成特有的城市形态的方法,主要通过控制实体形态以及对城市或乡村的调控创造出一种可预测的公共区域。它正在成为美国新城市规划专家实施各种规模和环境规划概念的首选工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控制性规划,设计标准,管理和术语表。
1.掌握工具
城市设计是塑造和管控城镇风貌的重要工具,它对城市的山水格局、公共空间以及建筑风貌等方面的提升及管控都能起到重要而又关键的作用,它是双修工作的有力工具。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里提到,城市设计工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构建宜居环境为目的,通过对城市空间秩序、建造环境品质和城乡景观风貌的构思和控制,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
上海马勒别墅一类近代保护建筑,其背景的现代住宅在“与历史建筑协调”的管理要求下,出现这样东施效颦、鱼目混珠的效果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2.采取行动
第一,针灸。1975年,佛朗哥独裁时代结束,巴塞罗那百废待兴。当时的对策是:借助城市设计,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之后,400多处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提升,使城市焕发生机,迎来发展新机遇。
第二,织补。将新建筑群织入城市的质地(肌理)之中,使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说上海外滩的15-1 公共服务中心的“镶牙”工程。原来的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5-1号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幢普通的3层高的灰白色小楼,有居民楼、商铺和车库,环境脏乱,远看色调昏暗,与周边建筑极不协调,仿佛外滩整排建筑中少了“一颗牙”。所以,“镶牙”的目的,是为了外滩整体的和谐美,最担忧的就是新楼与周边老建筑能否协调,决不能镶一颗“金牙”。“找不到”是最高褒奖。“镶牙工程”完成以后,大多数来外滩的上海本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里有栋新楼“突然冒出来”,这栋楼几乎默默无闻。
3.规范制度
第一,直击关键的制度建立。如针对桂林这样的山水城市的管控,建议施行三条制度:道路不宽于20米;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面宽不大于40米。
第二,长期持续的规范管理。长期的举措而非运动式行为,久久为功。培根对费城施行的长达30多年来的城市设计管理服务与今天费城良好的城市面貌息息相关;张锦秋院士对西安建筑风格的探索使得西安的“唐风”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第三,严格有效的监督检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
整体总结:“双修”让城市更美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需要“内外兼修”,既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修补,也是软环境(社会文化、行政管理等)的修补。不要只看到物质的这一面,城市品质提升,风貌形象优化,由量向质转变才是内在的核心。不是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走向内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拓展建新,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而是综合的系统梳理。城市管理水平、政府治理能力、城市文明进步水平不仅是项目安排、工作计划,也是有关城市发展建设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体现的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提升,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
三亚的“双修”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范,我们先要胸有全局,从整体出发来思考,三亚的山水城的格局可概括为“一湾碧水开明镜,三面青山列画屏”。生态可以修复,城市可以修补,但高度很难降低,未来三亚的城市建设特别需要控制建筑高度。
三亚“双修”的追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建典范,它纳天地于怀,笼精华于身,系百姓于心,营造体现居民需求、时代精神与文化理想的人居环境,追求城市的最高境界——诗意地栖居!
最后用一首诗来结束:
《望江南》
三亚好,秋尽景尤佳。试上鹿回头上看,一湾碧水半城花,春意闹千家。夕照下,踏浪戏银沙。休对俗人谋俗事,且将闲兴寄流霞,游赏趁年华。
(本文根据视频课件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瑞士小镇:山水城相得益彰,少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