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与学科体系建设探析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大讨论背景下的专业特色教研思考

2017-07-31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523808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课程体系学科

王 芹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523808)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与学科体系建设探析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大讨论背景下的专业特色教研思考

王 芹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523808)

在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大讨论的强力推进下,如何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划、重组和创新,如何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如何凸显专业特色,如何优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是我们目前需要深思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笔者所在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研实际需要为立足点,基于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从如何完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如何深入教学改革、优化本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优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专业特色;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这个问题具体到我们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科体系上,就是一个关于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化问题,其培养的应用人才应该与时俱进,能够生产出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相匹配的文化产品。

笔者认为,为构建完善现代文学与传媒应用人才的学科体系、突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学科体系应分为以下两大方向去着手重点完善:

一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学科体系的基础教育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等方面。媒介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手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是专业教育。信息超载时代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需要独辟蹊径,需要有核心竞争力。专业学科体系的设置既要了解国内国外的经典知识体系,也要洞察学科前沿的发展;既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要准确把握世界的前沿动态和趋向;既要精通专业的知识,也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网络社会里,普通个人成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文学的应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检验和反馈。“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当通过专业学习,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之后,也要有传播的能力。这就需要将学科体系中突显实践训练的重要地位。

一、目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办学特色

自传媒系成立以来,除了各项常规工作以外,我们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中心,开展“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广泛调研、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形成了既能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方案,在教师团队中取得了共识,也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讲。

第二.建立多渠道、多平台的师生交流,提振学风。为了提升学生专业热情,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风气,形成教育教学信息的直接抵达机制,融洽师生关系,建立了多重网络交流渠道,比如以各课程为单位的微信群,以专业教师、全系各班班长、学委为成员的“广电专业实习学习信息群”,以整个广电专业各年级学生、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广电采风创作大群”,以班主任、各班同学为成员的班群,还有以创学研工作室为单位的微信群等。配合各年级班委参加的系学风建设例会(每学期两次)、全系各年级学生参加的“专业实践总结大会”(每学期一次)等会议,实现了专业教师与各年级的顺畅交流,有效推进了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有质量开展。

第三,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活动。通过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 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程管理。选题-开题-创作/研究-成果汇报-答辩。举办“立夏映像”毕业作品展映;

2. 探索实施采风创作专业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师团队外出采风调研,研讨商定了专业实践的各项基本要求。制订了相关方案、规范和管理办法,顺利实施了2014、2015两个年级的集体采风实践,积累了实践教学经验;

3. 切实推进专业特色活动的开展,例如大二学生的“阅读与演讲”专业实践活动、“摄影”实践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与演讲”训练。通过阅读指导、书目导读、班级读书会、撰写读书报告、演讲展演等环节设计,以阅读启发思维,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图1:专业特色活动的开展:阅读与演讲专业实践活动(笔者拍摄)

4. “粤光杯”学生影像作品大赛历届的成功举办,实现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化。2016年,“粤光杯”获东莞理工学院校园品牌称号。大赛机制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有所提升,激励学生。

5. 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东莞阳光网、东莞柠檬文化传播公司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教学关系,定期输送实习生。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签订共建框架协议,包括课程共建、项目共建、品牌共建等,有望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地方协同影响力提升。

二、教学改革和优化本专业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以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为基础,结合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按照“以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完善教学改革,优化本专业的学科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特色。

1.教学改革中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必修课程,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注重课程模块及课程间的衔接,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特色。各专业应构建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在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中的实践类课程;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方向课程、任选课程中的实践类课程;创新实践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等。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的设置一要以专业口径为基础,二要以职业为导向,形成以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主的较为完整的方向模块,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调整,在教学上一方面要重视强化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特别是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另一方面要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课程的调整及工作室创作机制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方向引导。联合企业开设特色课程,探索以“学徒制”、“订单式”的模式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的毕业生,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能提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大而化之、方向模糊的专业培养模式,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以新增编导专业为契机,强调不同专业之间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凸显专业特色。

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工作是一个动态工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工作。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可根据社会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师资配置、课程体现设计等工作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合力,提升教师之间、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争取学校学院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联合优秀企业,打造特色课程,夯实实验室相关设备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品意识,以优秀作品和优秀毕业生团队来凸显人才培养的质量。

3.优化教师科研与项目队伍,强力推进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坊建设,以科研项目为导向重视教学相长,成果产出。

把专业方向的课程与“创、研、学”工作室结合起来做,由教师组队建立工作室(包括影视编导工作室、媒介策划与运营工作室、影视形象设计工作室、新媒体技术工作室等),以项目引导,重视成果产出。学生在工作室的工作成果可作为专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成果,计入学分。以老师课堂讲授作为指导,通过课堂作业、专业实践、工作室三个环节进行互动,再同时采用导师制由工作室产出实践成果,进而推动教师的科研。

三、结语

学科建设的标志成果是学术水平.一流的学科平台必须具备一流的学术水平,而一流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需要业务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科团队及精通业务及管理能力的领军人才。而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机制的联动推进才能有效实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和优化本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把体现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符合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1]江惠云,付鹏,陈文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8期.

[2]何秋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实现科学的教学创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4年第7期.

[3]钮世辉.“高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17年第1期.

王芹,女,湖南湘潭人,1988年8月出生,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讲师。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