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研究

2017-07-31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30070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陇南白马表演者

武 茜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30070)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研究

武 茜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30070)

“池哥昼”是流传于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村寨的宗教傩舞。研究理清白马藏族宗教乐舞的起源发展、传承历史和时代意义,在角色扮相和表演程式中研究其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相似之处,探究“池哥昼”在白马藏族音乐舞蹈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白马藏族的人文风情,宗教信仰和原始审美观,探索宗教乐舞的结构类型、分类模式和表现特征等,研究宗教乐舞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个性与共性。同时,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池哥昼”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见解。

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

一、陇南文县白马藏族生态环境

甘肃境内的白马藏族现今大都居住在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当地的地势呈高山河谷,房屋大都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服饰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原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他们对山川河流的顶礼膜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而世世代代的白马人用这种坚毅勇敢的品格孕育了白马藏族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

面具傩舞“池哥昼”(文县当地俗称“鬼面子”或“跳曹盖”) 是白马人继承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而来的,主要流传在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的12个村寨。在每年春节之时,表演者带着吉祥面具跳起傩舞,表达驱邪祈福的美好心愿。“池哥昼”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池哥昼”这一名称是甘肃陇南文县白马藏族对这一宗教傩舞的称谓。“池哥”是面具之意,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男性角色;“昼”是“跳”、“舞”的意思。目前,白马傩舞“池哥昼”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二、“池哥昼”的起源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民间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和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具有很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功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已然成为一种无法被忽视的文化现象。傩按其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宫廷傩、军傩、民间傩和寺院傩,“池哥昼”属于民间傩舞范畴。“池哥昼”是甘肃陇南文县白马藏族特有的一种民族傩祭仪式,秉承了傩文化的最原始形态,代表着白马人驱邪祈福、期盼安宁的心声。作为原始的傩舞形态,“池哥昼”承担着白马人的民族情怀,也具有特殊的宗教功能。

三、“池哥昼”的表演程式

“池哥昼”正式表演地点位于陇南文县铁楼乡的白马村寨,距离文县县城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且位于大山深处,海拔较高。白马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大山里,所以他们对山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认为每个白马村寨的山都是神,这是对自然的崇敬,也是对万物的热爱。白马藏族没有流传下来的文字,“池哥昼”表演中偶尔出现的唱词类似于宗教咒语,节奏极其自由,多在“唔、哎、嗨、噻”等词中自由转换。

正月新年,瑞雪纷飞落满白马山寨,又到了祈福的季节。农历正月十三,是“池哥昼”正式表演的日子,当天的铁楼乡仿佛也充满着庄重而浓郁的宗教气息。白马藏族村民不论男女老少,头上都戴一顶“沙嘎帽”,这是由羊毛制成的插有锦鸡颈羽和雄鸡白色尾羽的白毡帽,是白马人显著的标志。男子的帽子上方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正直;女子的帽子上方插两三支弯曲的羽毛,象征娇柔美丽。姑娘们都穿着崭新的五彩镶花袍裙,据一位老人说,这袍裙的颜色代表着天上的五彩云,白马老人们希望天上的五彩云会一生一世伴随着他们的子孙,带给她们吉祥如意。白马姑娘们的胸前佩戴着白玉般的鱼骨牌,腰间围着金亮的古铜线,据说这是长辈们亲自制作并戴在她们身上的,代表着白马老人们对子孙腰缠万贯、万事和顺的祝福。

(一)表演过程

“池哥昼”活动是伴随着三声枪响开始的,大约清晨九点,三声名为“三眼铳”的响亮枪声接连打响,这不仅仅意味着“池哥昼”面具舞表演开始,也代表着白马人对新年的期盼和无尽的希望。三声枪响之后,一阵打击乐响起,戴着“池哥”和“池姆”吉祥面具的表演者依次跳进了大家的视线里,这是“池哥昼”的正式表演队伍,由九个人组成,还包括后来出现的“池玛”夫妇和“猴娃子”。表演的地点也是指定的,一般都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从上而下,表演队会进入每一家的院子里挨家挨户地跳,表示对每一家白马人的祝福。当“池哥昼”表演队进入各家各户的时候,家里的主人会放起鞭炮,焚香点蜡,怀着虔诚敬仰的心对“池哥”和“池姆”表达内心最诚挚的敬意,主人一般都会拿出家里最好的自制咂杆酒以及猪头肉盛情款待“池哥”。在表演结束后,各家主人还会再将一些肉和酒装到“猴娃子”的袋子里,等到全部表演结束后,全村人一起享用,俗称“团圆酒”和“团圆肉”。表演者将面具戴在头顶上,“池哥”是傩舞中男性神灵的化身,反穿羊皮袄,斜跨铃铛,手持黑色的牛尾刷和宝剑,扮相凶猛,舞步粗犷,意在驱邪。“池姆”的扮相十分和善端庄,带着菩萨面具,宽袖袍裙,手持花手巾,舞步柔和,模仿操作家务的动作,屈腿、转体、扭腰等舞步动作颇有盈善之态。

(二)“池哥昼”戏曲成分分析

1.面具与脸谱

“池哥昼”的表演者始终头顶面具,这样的扮相与戏曲中的脸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面具色彩整体呈暖色调,画法精妙,轮廓勾勒十分丰满。面具以白马人传统五色观1为色彩填充,分别是红2、黄3、黑4、蓝5、绿6,色彩搭配十分合理,大大丰富了宗教意义。“池哥”面具色彩对比强烈,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池哥”本身驱邪惩恶的功能。“池姆”面具以红色黄色或粉红色为主,更加呈以暖色调,有助于表达祈祥纳福的功能。

2.丑角的表演功能

“池哥昼”的正式表演队伍由九个人组成,其中有一角名为“猴娃子”,其角色相当于戏曲当中的“丑角”。“丑角”在戏曲中常常是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以滑稽为主要表现。“猴娃子”身穿破衣烂衫,脸上摸着锅灰,嘴里唱着怪歌,随意地做一些搞笑逗趣的动作。主要担任搞笑的任务,取乐众人,给活动增加欢乐气氛。

3.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

打击乐在京剧音乐甚至整个戏剧舞台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在渲染舞台气氛、调节表演身段、配合语言韵律、掌握唱腔与伴奏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以及丰富乐队的音响方面起着铺垫和渲染作用, 而且在以其音响极大地带动全局,贯穿全剧,统一整个舞台的节奏。“池哥昼”的乐器组合结构并不复杂,以锣、鼓、钹这类打击乐为主,常以多声部形式呈现情节,并且从始到终有着固定的节奏型,为“池哥昼”的表演呈现了完整统一的基调。打击乐能密切与表演者的语调和节奏感相配合,从而加强了民俗表演的音乐性。

四、“池哥昼”音乐分析

(一)伴奏居主动和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祭祀活动,“池哥昼”的伴奏以配合声乐演唱为主,时而也居于主动地位,推动着声乐演唱进行。时常有固定的节奏型,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并且贯穿活动始终,锣、鼓、钹7相互配合,为“池哥昼”的整个活动表现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池哥昼挨家挨户地演出过程中,锣鼓这类打击乐器便于携带,可以边打边走路,可独奏也可配以声乐演唱。有时声乐演唱者也手持其中一类打击乐器边奏边唱,这也是民间音乐活动的一大特点,演唱者也可同时担当演奏者,互不干扰反而能相辅相成。

表演者的唱词类似于一种咒语,节奏极其自由,给其音乐元素添加了更多的神秘性和庄重性,这也使“池哥昼”的活动形式更加接近宗教,表达了白马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信念。整个腔调似曲非曲,似歌非歌,用更加类似于说的唱法表现,即兴性十分强,但又是基于稳定的伴奏音型上的再度发挥。“池哥昼”的表演中,节奏的形态、强弱力度等音乐手段居于主要地位,这种特殊的音乐表现手段也渲染着宗教傩舞最原始的形态特征。

(二)唱词口语化

“池哥昼”的伴奏音型较为单一且不多变,只在每每走到村民家中之时才随着气氛有些许的变化。曲调较为自由,演唱者的音域很宽,由于处在高山峡谷地势,演唱者的嗓音具有特殊的音色,高亢嘹亮,基本属于原生态唱法。大体唱词多以“啊”“哦”“咿”“撒”等口语化的词为主,即兴性很强,意在驱邪、纳福。

谱例1

“知玛”即兴吟唱的吉祥音调(在一户村民家驱邪仪式的场合)

(三)主打节奏的重复性

“池哥昼”在每家每户的表演时间短,场地范围小,傩舞动作较为固定,所以乐段结构较小,乐器伴奏常以两拍为一小节,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固定节奏型为基础,配合协调表演者的唱腔和形体语汇。在民间很多祭祀活动中都普遍运用着结构简单的伴奏乐器和基础伴奏音型,而这种表现形式将人们的关注点以单一的节奏反复和乐段反复引入到表演中,以快慢速度和力度强弱的对比引导祭祀过程,渲染活动气氛,以强调宗教意义,这也是宗教祭祀音乐的一大特点。

谱例2

谱例3

(四)音乐呈现似调非调、似曲非曲的特点

因白马藏族没有文字流传下来,所以民间歌曲只能口口相传,没有很多具体的记载和文献考证。白马音乐曲调结构不明显,唱腔介于口语和歌唱之间,乡音浓厚,自然而然地带有一些特殊的地域音调,呈现出一种似调非调、似曲非曲的特点,这也是语言在音乐上的升华。

“池哥昼”的表演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信息量,它作为一种宗教性质的乐舞,形式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旋律和唱词上。“池哥昼”的音乐表达大多都在表演者的肢体语汇之中,表演者随着鼓点节奏尽情地即兴发挥,乐器也伴随着表演者的发挥而时时变化。音乐万万缺少不了节奏的支撑,否则音乐是不成形的。“池哥昼”在表演中每时每刻都伴随着节奏的进行,无论是舞蹈语汇,还是乐器伴奏,都没有离开音乐的元素。并且,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段表演时,都会由于表演者的即兴发挥而产生一种新的节奏和旋律。这样,就会时常有新的色彩出现在我们的耳朵和视野里。这也是“池哥昼”表演的一大亮点,挣脱了中规中矩的束缚,以其音乐的变化而表现多样的情绪。总之,民俗宗教活动并不需要多么完美复杂的表现手段,它只是需要可以代表本民族声音的、表达本民族信仰的音乐形式,无论具体方式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表现从而走进白马藏族的历史长河中。

五、“池哥昼”在传统形式上的新发展

(一)“池哥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马老人们为了将“池哥昼”继续传承下去,他们乐意传授给游客们 “池哥昼”的动作要领和表演技巧。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池哥昼”不断为外界所知,在文县当地政府和文化馆的协助下,面具傩舞“池哥昼”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新创的生态表演环节(以火圈舞为例)

现在的“池哥昼”已经在原有的传统表演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创的生态表演环节,例如迎宾仪式,农耕文化表演,敬酒歌表演,情歌对唱,土琵琶弹唱,白马号子和白马火圈舞(狂欢摸锅墨)。这些活动会加入观众互动,与表演队伍一起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常。

在挨家挨户的面具舞跳完之后,“池哥昼”活动还不算正式结束。在晚上大约七点左右,全体村民一起去迎火把,长长的火把队伍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上。白马人世世代代以能歌善舞著称,歌舞当然是其民族生活的内容之一和精神寄托。白马人的舞蹈除了原始的面具傩舞之外,还有热情奔放的火圈舞。全村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连成一个甚至几个大大的圆圈,围着中央的篝火载歌载舞,象征着团圆之意。火圈舞做为尾声把“池哥昼”活动推向高潮。从远处看,当晚的白马村寨是一片火红色的海洋,也正如我们每个人的心,被这样的热闹和人情味所满足。

白马山歌由男女交替演唱,唱词结构有十分强的对称性,多以“啊”“哦”“啰”“嗦”“咿”的为主,口语化十分明显,接近语言音调,唱腔带有自然上扬和自然下滑的语气体现,强调尾音的上下滑音十分明显,这种滑音的体现是歌唱产生连贯、圆润和柔软的音乐美感。曲调以“mi”“sol”“la”为基准音,是典型的中国民族调式。

谱例4

在正月的十几天里,白马村寨已然成为了一座具有深深人情味的白马风情园。“池哥昼”表演队伍穿梭在每家每户中,他们蕴含着深刻宗教意味的载歌载舞留在了白马人的田野中,这种深深地人情味也留在了每位观众的心中,使人不得不为白马藏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和信仰感到震撼!

六、“池哥昼”所呈现的宗教傩舞的音乐类型特点

宗教傩舞产生并服务于宗教活动,是原始宗教意识与审美的遗存,一般以祭祀、祈福为主要目的,通常以音乐、舞蹈作为表现形式和媒介进入大众视野。在传统的地域和文化影响之下,宗教傩舞中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庄重而不复杂。在所含的音乐元素中,节奏居于主导地位,通常采取打击乐,节奏型明确统一,音乐进行中注重强弱对比,以方便声乐演唱或舞蹈形体语汇。舞蹈元素更注重写实,通常以舞步姿态来表现当地的生活习惯。

宗教傩舞采用的是音乐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汇,然而其中包含的却是宗教的核心意义。宗教傩舞以音乐舞蹈特有的艺术语言,渲染着神圣的民族信仰,诠释着人与神之间奇妙的关系。宗教傩舞既具有文化艺术的象征意义,又包含着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意识。

七、结语

文县白马“池哥昼”作为民间傩文化的特殊地域代表,是我们研究古老的傩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白马藏族傩文化世代传承的“活化石”。

白马是原始的氐族后裔,自远古以来,经过漫长的迁徙与征战,游牧黄河,饮马长江。“池哥昼”中,白马人用古老的仪式呼唤先祖的魂灵,一张张威武的傩舞面具,隐藏着神秘的民族力量,表演者反穿的羊皮袄,承载着白马藏族世世代代的风雨沧桑。白马人感恩天地赐福人间,感恩万物孕育生灵,手中的火把祈祷白马人生命的轮回,如白马人世世代代传承的民族审美观,永恒不灭。

注释:

1.传统五色观:在白马人的心中,“蓝、黄、黑、绿、红”这五种颜色是最神圣的代表,在白马族的服装和“池哥昼”面具中,这五种颜色都有着十分强烈的体现。

2.红色来源于白马人对太阳的崇拜,即白马人崇拜火神和灶神。在面具中,红色的运用最为广泛和普遍,如“池哥”红色的额头,红色的火焰般的眉毛、头背部红色的衬布等等,都是白马人对红色崇拜的体现。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户族平安。

3.黄色来源于白马人对土地神的崇拜。黄色的土地是白马藏族这类以农耕生存的民族的根基

4.黑色源于白马人对水神的崇拜。水与白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白马人的祖先的活动区域在白龙江流域,现在的白马人生活区域更是依存着白水江和白马河。

5.蓝色源于白马人对天神的崇拜。在这样的崇拜中,天空的蓝色也就成为了天神的象征,蓝色也是白马人心中最神圣的颜色。

6.绿色来源于白马人对山神和树神的崇拜。青山、绿树陪伴着白马人的时代发展,山上的松柏更是四季常青,这样大面积的植被也是白马人崇尚绿色的主要缘由。

7.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一种起源于民间的打击乐器。

[1]邱雷生,蒲向明.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2]魏琳,莫超.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语言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张益琴.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歌曲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余永红,邱正保.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服饰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5]张益琴.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舞蹈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6]古元章.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陇南白马表演者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白马少年
《陇南青年文学》 诗选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手称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