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2017-07-31■马飞
■ 马 飞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 马 飞
一株千年神牡丹,一座百年古民居,一汪山间清泉水,一处世外桃花源。这里是古县的石壁乡。石壁乡的魅力因此而历久弥新。何其有幸,我在石壁乡走过两年多的岁月,而今,当我走出这片土地时才发现爱它爱得如此深沉。
(一)
那年,经过层层考试成为石壁乡的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分管全乡农业、林业、扶贫等工作。新上任,我踌躇满志,心里有着无数规划和想法,迫不及待地要施展实践。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上任后第一项任务就遭遇“滑铁卢”,我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一次。
石壁乡是纯农业乡镇,核桃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之一,每年春季栽植工作都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春,核桃栽植任务涉及8个村,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领导安排后让我放手去做,我当即立下“军令状”,心里想着“瞧好吧你们”。因为对基层工作不了解,我天真地以为,我是分管领导,不再是以前的小科员,我的职责就是向各村下任务,促落实,然后在办公室等待“捷报”即可。不料,眼看快到4月中旬了,各村不但没有捷报频传,反而行动异常迟缓,远远落后于兄弟乡镇。我心慌了,坐不住了,急忙向乡长汇报,讨取“真经”。乡长安排我跟着“老乡镇”林业站孟站长尽快落实栽植任务。
孟站长在分析了问题后,带着我迅速开展工作。首先是摸清底子。我们利用三天时间入村入户,核对栽植信息,与村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正确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据,及时修正各村亩数和调整优化任务数量。其次是针对群众意见做工作。孟站长告诉我,老百姓的想法最质朴、最简单,效益高,积极性就高;效益低,积极性就低。我们每村挑几户栽植意见大的农户,给他们面对面算经济账,并拿出相关的资料说明和数据对比,鼓励他们放下犹豫,积极栽植。最后,为每村制定了栽植计划和完成时限,各村村主任每天一汇报,我和孟站长每天不定点不定时督查,3000余亩10万余株的栽植任务终于圆满完成。清风徐来,看着层层梯田上一排排整齐的核桃树迎风摇曳、绿意盎然,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留心处处皆学问,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也让我迅速成长。和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经验,更体会到了“老乡镇”身上那股对工作的认真劲、执拗劲,对老百姓的热心和关切。
(二)
农村工作具体实在,别看都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却和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把这些小事做好了,就等于为群众办了实事、办了好事、办了大事,就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除了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外,家家户户都会将你视为座上宾,有什么喜事都拉着拽着递烟敬酒。两年来,我虽然备尝工作的艰辛,但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体会到了为民服务的幸福。
2015年5月,随着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有序开展,石壁乡也进入了调查摸底登记阶段,土地间确权纠纷矛盾纷至沓来。因家庭关系、分户分地产生的问题还未解决,新农村占地而未获得补偿的矛盾风波又起。其中以手持二轮承包土地证,耕地却被村里划分出去的问题最令人头疼。高城村徐某家的耕地就是这种情况。初次见面,徐某和他的儿子气势汹汹地向我质问:“马乡长,我的事能不能解决?不能的话就向上反映,看还有没有能管事的人替老百姓说句话。”经过一番了解我才得知,徐某土地的事是以前的遗留问题,有法院的判决,可现实情况是村里没地,无法解决。我安抚他们父子俩,说:“你们的事情我知道了,这次土地确权是解决这件事的好机会,这其中我还需要到村里实际去了解下,你们给我些时间,如果我解决不了,我会告知你们,到时候你再往上反映也不迟。”好说歹说,徐某才带着一脸的怒气和疑虑离开。送走他二人后,我第一时间深入高城村了解情况,寻找解决办法。当知道高城村还有100余亩地承包给县上一家企业,可以通过这次土地确权要回来一部分时,我想正好可以解决徐某的问题。但徐某不在承包地所在的村组,高城村历来是以村组为单位,各司其职,土地权属也不例外。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将各小组召集一处,先是拉家常,再聊工作,说到徐某土地的事上,各小组长都不吭声了,尤其是要被分出地的三组长面露不悦,说这事我做不了主,得跟其他小组其他村民代表商议。我赶紧表态道:“你说的对,可你们说说,现在是咱们大队的事,各组都是大队其中的一份子,关系好比父子,现在做父亲的有事了,儿子能不管吗?”话说完,我心里顿时也紧张了,怕话说过了引起他们的反对,不但于事无补还影响问题的解决。没想到大家都通情达理,接受了我说的道理。事情得到了顺利解决。当我给徐某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时,他的一腔怒气化作真诚的感激:“太感谢你了马乡长,没想到我这十几年的问题,您给解决了,我要当面谢您……”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个人收入、生活享受从来不是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群众之乐、群众之福,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而这种奖励,只有群众才能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幸福。
(三)
2015年8月初,随着全县四件大事的确定,扶贫致富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石壁乡的头等大事。在我所帮扶的贫困户中有一户可谓是贫困户中的贫困户。这户人家一共四口人,女主人神志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男主人年过60且患有脑梗,行动十分不便;两个孩子品学兼优,深受师生好评。家中的一孔土窑洞破败不堪,生活仅靠6亩薄地和低保支撑,孩子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随时面临辍学危险。第一次走进这户人家,眼前景象让我目不忍睹,心酸不已。我暗下决心,不能让孩子辍学,不能让他们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看着孩子们每次去学校只能带咸菜和冷馒头,我四处奔走为他们筹集救济金,向民政所申请了救济粮并亲自送到他们手中。想到孩子们随时可能因为学费而辍学,我积极联系团县委,一起与学校协商沟通,最终同意减免孩子的部分学费。经热心同事提醒,我还将此事写成新闻稿发至电视台,经过电视台的报道,好心人的捐款捐物接踵而来。一份份的帮助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又燃起了希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善良和温暖的种子。
由于组织需要,我被调回县城已有两月有余,想念石壁乡的人和事似乎成了我每天的功课。坐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一有闲暇,总想和石壁乡的同事通电话,想问问扶贫攻坚进行到哪个阶段了?各村的项目不知都落实了没?防火防汛是不是又紧了?核桃管护培训开始了没?更有意思的是每当下乡看到山上冒烟,不由就要赶紧停车去查看,同事们笑话我是职业病,只有我自己知道,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对石壁的那份情感永不会改变,从那方土地上汲取的营养将一直会滋养着我。
习总书记说,要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石壁乡的青山绿水,村庄窝铺,田里沉甸甸的谷穗,树上累累的果实,傍晚升起的袅袅炊烟,下地归来的大叔大婶,慢慢地终将变成我的回忆,化为萦绕我终生的美丽乡愁。
(作者单位:临汾市古县纪委)
(责编:于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