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视
2017-07-29韩延明
韩延明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教师
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自主命制。这10道高考作文题精彩亮相,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地围观、讨论和热议。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总体看来,10道作文题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性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人们对此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一、彰显价值塑品质
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精准落实高考的育人功能,重视在作文中塑造考生的意志品质,践行“文以载道”的原则。第一,潜移默化渗透爱国理念,强化民族自豪感。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认清中国的发展大势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并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道试题一箭双雕,让考生在写作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让老外在倾听介绍中“懂得中国”“爱上中国”。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摄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激发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作文命题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的感触与思考”选取的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六个中华名句,囊括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第三,试题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重大意义,引领考生思考人生要义与追求,暗示考生既要博学多闻,又要通情知理,还要修身养性。这样的作文命题包含处事之道,让考生在作文中“三省吾身”,自我认知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
二、聚焦文化重传承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要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的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2017高考作文命题正是以此为基点,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全国Ⅱ卷作文试题“中华名句的感触与思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与生生不息。试题引导考生思考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实到行动上。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都需要纽带。试题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引导考生深入认知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等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忠实的践行者。天津卷作文题则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重点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通过观照,思考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体现,思考怎样完成文化接力,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三、立意高大切口小
在2017年高考10道作文题中,几乎有半数题目涉及的话题都很大,或呈现中国外交合作、文化发展、环境交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国家巨变;或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考生的感触与思考;或回顾40年的高考路,发表自己对高考的看法、叙述自己高考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或展现共和国百年华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话题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环境等方方面面,真可谓“高大上”。一般说来,这样的命题难以逃脱空洞无物的流弊,让考生难以下笔。然而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化大为小,巧妙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但让考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而且文中有“我”,便于抒发真情实感。如全国Ⅰ卷,试题中罗列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关键词,从小处着手,化抽象为具象,通过身边耳闻目睹的事实,揭示祖国的发展变化,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Ⅱ卷,根据自古至今六句诗文名言,要求考生谈谈对中国文化的感触与思考。“中国文化”何其深邃博大,岂是八九百字短文所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但有了这六句名言,就提供了大话题的小切口,就有了精准立意的依据和方向,不至于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全国Ⅲ卷“40周年话高考”,40年高考路,其历时之长久,范围之宽泛,内容之繁杂,涉及的内容太多。考生该写什么,从何写起,真有老虎吃天之感。然而命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一下子就缩小了话题范围,考生只需从“我”对高考的看法或“我”的高考经历说起,做到“定点突破”就可以了。北京卷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乍一看,这一命题够“宽大”的了,一部鸿篇巨著怕也难以尽述,但有了命题要求“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表现主题,一下子就把一个宏大的主题变得具体可感,把难以把控的内容限定在几张小小的照片之中,大大降低了难度,也让考生有话可说。
四、贴近生活接地气
高考作文命题应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贴近考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关注考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也是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继续保持这一命题方向,引导考生“我手写我心”,极力避免因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宿构、套作与无病呻吟,比较真实地考查考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生活的能力与水平。全国Ⅰ卷将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引入作文试题中,考生仿佛置身其中,故事犹如发生在昨天或今天。试题来自于生活,作文就成了生活的再现,要想这样的文章不真实、不动情只怕也很难了。如全国Ⅲ卷,试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中的核心词有两个,一是“我”,二是“高考”,这对于正身处高考考场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视角,现身说法,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论对高考的看法,或叙写自己的高考经历与感受。将真实的生活与感受信手拈来,稍加润色,就可能成就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考场佳作。江苏卷作文题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当今时代,“车”已走进千家万户,高考说“车”,应该是最接地气的了。有关“车”的故事、“车”的感受、“车”的哲理自可以信手拈来。浙江卷“人要读三本大书”,无论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是“心灵之书”,对于高考学子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对“书”的思考与品评自然会全面又独到,何愁寫不出有理有据、触动心灵的妙语华章!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材料涉及的夜读、24小时模式、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可能就曾出现在考生自己身边,或亲眼所见,或媒体上时有耳闻,都是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尽情发挥的话题。
五、形式多样趋稳定
稍加研究我们不难发现,2017年高考10道作文试题,其命题形式有三种:
一是近几年骤然升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一种指令性作文形式,它往往在写作要求中明确任务驱动,既要求考生遵循“镣铐”的游戏规则,同时又鼓励考生舞出自己的精彩瞬间。2017年高考全国1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和天津卷四道作文试题都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占40%。全国1卷作文题显然是一道“镣铐”突出同时又极具“跳舞”空间的作文题。换言之,这道作文题的“任务驱动”极为明显,同时又给予考生很大的思维自由。“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限定了切入点,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要做到选词明确,立意精准。“外国青年”一词,明确了写作对象,只能写给外国的青年人。根据题意,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身处外国不懂中国,二是年轻的同龄人。“读懂”这是写作目的——不是一般了解,而是“深入了解”,是从感性层面的认识跨越到理性层面的认知。“有机”是写作内容,就是富有逻辑性或合理性,所谓“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就是要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联或合理联系。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与全国1卷相同,全国Ⅱ卷要求以试题中的“两三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需做到合乎逻辑,不枝不蔓。“合理引用”的指令,意在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Ⅲ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任务驱动有两个:一是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二是限定“副标题”,意为自拟主标题,使用试题给定的副标题,这是一个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副标题既不能遗漏,也不能更改。天津卷的任务驱动有“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等,写作时必须做到文中有“我”,深入阐述“重读长辈这部书”对“我”的启迪与诱导,而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二是流行一时、考生比较熟悉的新材料作文。2017高考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四套试题沿用了人们熟知的新材料作文,占40%。这些题目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过多的限制,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合情合理地发挥,留给考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是由来已久的命题作文。2017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是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两道题目都采用了传统的“材料+命题”的形式。第一题以“说纽带”为题,第二题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不仅如此,两道试题还都同时限定了文体,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2017年高考10道作文试题就有三种命题形式,新旧形式相互交替,限制性条件或有或无,或多或少,可谓灵活多变,异彩纷呈。这样的命题,能够全面考查考生写作不同形式题目的审题能力与写作水平,多元化展示考生驾驭语言文字的风采。但同时要看到,这三种命题形式都是多年来高考常见的形式,这些形式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对未来的高考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2017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新老题型兼顾,主体形式稳定,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对高考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对2017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及审题立意作简要解析:
1.全国卷Ⅰ
试题要义:选择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试题评价:2017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题目本身“接地气”,真正能让考生做到“我笔写我心”。比如一个胸怀国际视野的学生,可能对“一带一路”非常熟悉;如果是一个走读生,那么可能对“共享单车”非常熟悉;如果是一个“吃货”,他可能对中华美食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拉近了与考生之间的距离,更利于考生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作文的实用性,有效地契合了作文的主要功能。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反映时代主题,巧妙彰显价值观念。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命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审题立意: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命题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十二个“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可以介绍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可以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可以说说多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文明和谐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介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谈谈合作共赢开放的中国……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具体来讲,可有以下不同的组合与立意指向:
一带一路+高铁: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制造的辉煌成果及美好前景。
一带一路+长城+京剧+美食:向外国青年介绍哪些中国名片是中外交流的成果。
中华美食+食品安全:向外國青年介绍中华美食的派系、制作工艺,推荐《舌尖上的中国》,消除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环境治理及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广场舞+京剧: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文化雅俗共存,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化。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介绍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创新项目,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支付方式和出行方式,成为城市年轻一族的最爱。
2.全国卷Ⅱ对
试题要义:对中华名句的感触与思考
试题评价: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纵深空间,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试题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是很人性化的命题。
审题立意:命题属于多则材料作文,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组合,确定立意。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的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胸怀天下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或以①③⑤⑥为基础,论述只有自信自强、敢想敢做,才能有所作为,成就伟业,等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创新,也是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
3.全国卷Ⅲ
试题要义:40周年话高考
试题评价:2017年全国Ⅲ卷作文试题采用同一主题的“二选一”命题形式,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题写一篇作文。命题形式新颖,表现之一是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表现之二是二选一的题目,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我看高考”的命题指向是理性思考,“我的高考”则指向了感性体验,这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考生可以选择能体现思维特点的题目,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一命题直击“高考”,无疑是要启发考生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审题立意:写作本题,考生要聚焦审视表达的主体——“我”,唤醒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锁定”立意提供支架。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必须聚焦于“我”对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选拔等;也可以质疑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相关故事、生活过往、内心期许与独特体验。如果把个人及高考放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上,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写出时代的冲击和震撼,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思考,一定能成为亮点。
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上预留了空间,考生要慎重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特长选好副标题,确定立意,发挥最佳水平。
4.北京卷
试题要义: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试题评价:2017年北京卷作文命题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要求。试题在考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试题采用两道大题供考生选择作答的方式,为考生充分发挥写作優势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是一道颇具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的命题。从写作能力来讲,一题要求写议论文,一题要求写记叙文;一题考查思辨力,一题考查想象力,紧密结合考生十余年写作练习的实际,便于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也有利于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
审题立意:第①题是个比喻型话题,以“说纽带”为题,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谈人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材料+标题”型作文题,几乎没有审题难度。由于前述材料提供了较多讨论的角度,基本保证了考生有话可说,只要选准角度,抓住纽带指向的“联系”这一关键点,找准一个主题切入自己的论述,就能很好完成写作任务。
仔细分析,有具体的看得见的纽带,比如在家庭中,小孩是连接父母的纽带;交通运输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汉字是连接中国人的纽带;互联网是连接全球人的纽带……有听得见的纽带,如普通话是连接中国人的纽带;英语是连接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纽带……有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纽带,如情感纽带、沟通纽带、互信纽带、精神纽带、文化纽带、信仰纽带……考生要注意将立意点落脚到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不要就事论事,认识肤浅,而要追求思维的新度、立意的高度和论述的深度。
第②题要求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生展望共和国辉煌前景,增强“四个自信”,也有利于发挥想象力。题目中引进了第二人称代词,这就要求考生作文时用“呼告”的手法,将共和国拟人化,如向祖国汇报,或如当面晤谈,便于抒发敬仰、热爱之情。这个题目实际上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类型。考生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搜索自己掌握的素材,在头脑中迅速整理出叙事逻辑,确定文章各部分的安排。作为高考记叙文,叙事不能过于简单粗糙,需要有一定的文学性设计,比如情节的起伏、时间的穿越、空间的变换等。主题最终要落脚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辉煌成就的热爱与自豪上,体现出对共和国真挚的情感。写作时要注意小切口,大开掘。考生可以就拍摄的一幅或几幅照片展开叙述和描写,以小见大,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5.天津卷
试题要义:重读长辈这部书
试题评价: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的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饱含人文情怀。
审题立意:本题立意角度丰富,有较强的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或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6.上海卷
试题要义:怎样面对“预测”
试题评价: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目延续了一贯的思辨性,引导考生发展理性思维品质。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有较强的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要求考生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试题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审题立意:这个话题比较平实,没有什么审题障碍。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从具体写作上,学生既可以赞同“可以预测”,比如通过研判时代风云和变化,做时代的“弄潮儿”,乐于接受预测,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对生活审慎的态度;也可以反向思考,从“命运不可预测”的角度切入,万物瞬息万变,预测存在着巨大的变数,“预测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对预测不必太过当真。生活中没有发生不了的事情,只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因为生活多变,有时生活的魅力,恰恰在于未知,在于变幻莫测带来的惊喜和挑战,与其求神问卜,不如着眼当下,享受不可知的乐趣;还可以辩证地看待“预测”,过于依赖预测,可能会丧失面对突变的应对能力,束手束脚,错失机遇;一味地不以为然,则可能缺乏对未来的洞察与展望,事到临头穷于应对。
7.江苏卷
试题要义:生活中离不开车
试题评价:这是一个材料作文。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考生实际,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抒写真挚情怀。从自行车到公交车到私家车到高铁到共享单车,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本题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审题立意: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離不开车”,这是生活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车来车往”统领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8.浙江卷
试题要义:人要读三本大书
试题评价: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考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考生生活,可以激发考生写作的欲望,充分展开论述,难度不大。
審题立意:解读本题,考生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和“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按照“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的思路展开。
这道题的立意角度较多:其一,中学生重要的是读好“有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也就是教科书。书中所讲都是人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就不能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将来在社会上也就难以立足。其二,重要的是读好“无字之书”。所谓“无字之书”,也就是纷纭复杂的社会。这本书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用心灵去听,而且需要时间,才能读懂。在“读”的过程中,甚至会走弯路。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去认真用心读。总有一天,会读懂,让自己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其三,“心灵之书”不可忽视。所谓“心灵之书”,也就是思想、内心。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处不在与人打交道,这样,只有读懂心灵之书,才能在和人相处时能够有所选择,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做到共同发展、成长提高。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
9.山东卷
试题要义:对某书店24小时经营模式的评判
试题评价:试题材料的内容贴近考生实际,贴合时代脉搏。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适合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表意浅显,立意多元。其一,从书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其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友善包容、人文关怀等都符合时代精神;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等意义。其二,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其三,综合立意,可以确定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有大格局、大胸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