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与教学反思
2017-07-29梁杰斌
梁杰斌
广西钟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一、关于《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在香港《大公报》的连载散文《随想录》,是一篇纪实性散文。
关于《小狗包弟》的文本解读,一般认为: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分析
1.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看,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小狗包弟的来历及可爱乖巧,我对包弟的背弃),第三部分写(第11-13段)写作者无奈送小狗包弟到医院做解剖以后的十三年来,我的忏悔自责。
第一部分,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先后登场分别出现四类形象,分别是“专政队”“艺术家”“路人”和“小狗”。
(1)寫艺术家的语句:“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2)写专政队的语句:“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
(3)写路人的语句只有这么一句:“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4)写小狗的语句:“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
主题就蕴含在这分别出现的四类形象中。
第一类形象“艺术家”,“艺术家”一词出现了6次,但是作者并未指明“艺术家”具体是属于哪一类职业的人,是诗人、作家?还是画家、戏剧家、雕塑家……
笔者认为这其中必有深意:在那个疯狂动乱的年代,无数的知识分子(诗人、作家、画家、戏剧家……)由于崇尚独立、自由的创作思想,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写道:“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还要自报罪行”“ 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走什么”。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文人们不堪人格凌辱和非人折磨,以死抗争,邓拓自缢,老舍投湖,傅雷服药,罗广斌跳楼……
笔者认为“艺术家”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有文化和学识,只要你有独立的思想,只要你有自由的精神,不想随波逐流,不迎合时代,就会无一例外地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所谓“里通外国”只不过是极“左”时代迫害的一个借口罢了。所以,写“艺术家”被殴打,实际上就是写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游街,示众,蹲牛棚,甚至劳改,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艺术家”无疑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遭受践踏和迫害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第二类形象是“专政队”(与后面的上街抄四旧的“红卫兵”类似),则是“权势和暴力”的形象代表,他们肆无忌惮,打砸抢烧,践踏人权,甚至随意剥夺他人生命。暴行非但没有被制止,反而受到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放纵和支持。当时“中央文革小组”操控“两报一刊”的舆论工具,以“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名义面向全国刊登播发,为文革时期的全国动乱推波助澜。
十年“文革”期间,北京高校有广为人知的五大造反派领袖(红卫兵五大司令),排在首位的就是北京大学的聂元梓。聂元梓,1964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1966年5月初,在“中央文革小组”康生的授意下,聂元梓与北大哲学系的6位教师,在北大食堂共同张贴了《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被“文革”中央称誉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引发了全国性的造反运动,十年文革如溃堤的洪水一般在全国蔓延,聂元梓等人打砸抢烧的破坏性行为得到了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和纵容。
第三类形象是“路人”,“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这一类认识艺术家的“路人”,作者同样也并未指明“路人”具体是属于哪一类人,是邻居、同事,还是朋友、亲人……笔者认为这其中也有深意:在那个疯狂动乱的年代,在“艺术家”落难急需拯救之时,无论是往昔的邻居、同事,还是朋友、至亲,都唯恐避之不及,为了自保,畏惧权势和暴力,没有仗义执言,挺身而出,而是背弃了友情、亲情和良知,这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冷漠、扭曲、堕落与悲哀。
第四类是形象是“小狗”,在“艺术家”落难之时,“小狗”并没有像“路人”那样,屈从于威权和恐吓。巴金是这样深情地描写小狗的:“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面对千夫所指、全国唾骂践踏的“艺术家”,“小狗”非但不嫌弃,不避讳,反而给“艺术家”送去温暖和庇护。“小狗”这种无畏权势、重情重义、真诚呵护与懦弱虚伪、冷漠自私的“路人”形成了强烈的反衬。
“专政队”之所以能肆无忌惮,“艺术家”之所以孤独无援,虽然与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高压政策有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与当时人民群众自身的“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和缺乏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精神有很大关联。这其实是最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反思的地方:不仅没有自发地抵制这场荒唐的政治运动,反而疯狂地拥护支持;不仅没有保护好庇护好那些受迫害受践踏的宝贵的国家财富——“艺术家”(知识分子),反而麻木观望、作壁上观或落井下石。这场荒唐的运动愈演愈烈,致使国家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那个极“左”的年代,从中央到地方,大批知识分子由于“不识时务”,没有紧跟形势或者没有迎合时代,坚持或崇尚独立、自由的创作思想,比如画家较多地描写风花雪月、花鸟虫鱼,戏剧家喜爱在舞台上塑造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很少在文艺作品中描写和塑造工农兵的形象。在那个极“左”的疯狂时代,如果文艺只是重视艺术家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而不能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不能紧跟时代,就会被那个时代的“文革中央”看成应当“被改造”的异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者是所谓的“牛鬼蛇神”,蹲牛棚,被改造,受到凌辱、审判、批斗和拘押,甚至含冤而死……
于是,这里就显示出了作家巴金第一个痛定思痛的反思主题:认识艺术家的“路人”(群众)屈从于威权和舆论,背弃了友情、亲情和良知,这就是人性的扭曲、堕落与悲哀。当人性丧失,疯狂就会卷土重来。
认识艺术家的“路人”(也许是邻居、同事,朋友、亲人……),对待落难的艺术家的态度:“都掉开头去 ”(屈从权威,奴性与冷漠),而“我”(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对待威胁生命的落难小狗包弟的态度和抉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奴性与冷漠与“路人”有区别吗?请看文章的第二部分(2-10)。
第二部分(2-10),“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这一部分,巴金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小狗包弟的可爱、乖巧、通人性。
(一)从描写的角度看,正面描写有:
(1)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叫几声就安静了(2)作几个揖,讨糖果吃//每天清早守睡房门等候我们(3)看见萧珊,摇头摆尾,高兴亲热……
(二)从描写的角度看,侧面描写有:
(1)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就拍攝了包弟(2)日本作家看见我就问:“您的小狗怎样?”(3)我的爱人萧珊,在三年困难时期,讨骨头回去喂包弟……
然而,当“红卫兵”抄四旧,打喊嚷,捉杀小狗,政治风暴和灾难来临时,我心惊流泪恐惧,为了避祸,竟然抛弃了家庭成员之一的亲密伴侣包弟,将小狗送去医院解剖(7-8-9)。
我们看到,文章第一部分,小狗的主人并不是艺术家,只是“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而已,但是,当灾难来临时,当“路人”冷漠麻木时,竟然能不畏强暴和凌辱,义无反顾地给予艺术家庇护和关爱,直到献出生命。小狗的挺身而出、不惧强权,强烈反衬了我在政治风暴和灾难来临时的驯从、怯懦和自私——“红卫兵”抄四旧,打喊嚷,捉杀小狗,我为了自保,竟然也沦为了“红卫兵”捉杀小狗的帮凶!
在《随想录》中的《十年一梦》中巴金就沉痛的反思到:“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的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第三部分(11-13)十三年来,我的忏悔自责。
这一部分的情感变化写得特别详细(心理描写),凸显十三年来,我为背弃小狗包弟而忏悔自责。
(10-前半段)送走了小狗包弟,认为甩掉了包袱(连累负担)——(轻快)
(10-后半段)但是,当晚想到包弟被解剖的场景,又背上包袱——(沉重)
(11-13)十三年来,内心仿佛在油锅里煎熬——(悔恨)
这一部分,反复出现这些类似内心独白的句子:“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二)从解放后作家巴金违心参加批判作家的历次政治运动经历分析
1928年,巴金在上海发表了著名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这些小说,表达了巴金秉承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反对封建、专制、黑暗,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
解放后,巴金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文联主席。1955-1958年,巴金先后多次参加批判作家的政治运动。
巴金和胡风两人本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至友,同为鲁迅提携的文学青年,而且他们均是鲁迅逝世后出殡时的“抬棺人”。1955年1月,中央向全国批示转发《批判胡风报告》,而后,《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跟风发表文章,政治形势急剧转变,从当初的批判胡风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上升到批判以胡风为首的反党反人民的胡风集团,全国各界立即响应中央“号召”,掀起了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1955年5月,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三批材料汇编成书,由毛泽东同志作序发行全国。全国展开了揭批、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而作家巴金在上海作家协会上多次主持批胡风运动,批判友人胡风。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8月16日-9月3日,巴金参加上海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大会以反右为中心,会上巴金与作家、评论家周而复、柯灵、靳以、郭绍虞等人作联合发言,批判文学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家孙大雨等,9月16日-17日,在北京参加作协党组扩大会议最后一次会议,会上与靳以联合发言,批判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冯雪峰、丁玲、艾青。
1958年3月,巴金应《文艺报》之约,违心写批判美国作家法斯特的文章,发表于《文艺报》第11期,引起无端指责和批评。5月19日又给《文艺报》编辑部写信,表示接受批评。
十年动乱结束后的第十个年头,1986年12月5日,巴金先生在致李济生的一封信中,毫不留情地反思和解剖了自己:“今天看来,我写法斯特的‘悲剧,其实是在批判我自己。我的‘悲剧是别人把我当成工具,我也甘心做工具。”
笔者认为,本文中的“小狗包弟”可爱、乖巧、通人性,有情义,不仅是作家巴金一家的亲密伴侣,而且也是含有更深的隐喻的:巴金作为文协主席,交往很广。那些作家、朋友、同事,平时(政治运动之前)高朋满座,与巴金和谐相处,真诚交往,探讨人生和写作,无拘无束。
然而,当政治运动之风暴来临,我却“甘心做工具”,屈从于权势和政治压力,过于软弱,背弃了良知。《怀念胡风》是《随想录》中最后一篇,也是最动感情的一篇随想。文中他深刻反省了自己在1955年全国知识界反胡风的运动中,在全国性的批判浪潮中,在高层的政治压力下,为了“过关”,明哲保身,多次主持“作协”开批判会,并违心撰写文章批判和声讨友人胡风,这是作家巴金内心无法抹去的愧疚和伤痛。
本文《小狗包弟》第十段在回忆十年浩劫时的惨痛教训时,就又一次深刻反思到:“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作家巴金这样一个原本在黑暗的旧中国敢于与黑暗和专制抗争,摇旗呐喊、呼唤光明和民主的人,却在政治风暴面前,屈从于中央文革的压力,“逆来顺受”,像对待“小狗包弟”那样来对待那些曾经和谐相处、真诚交往的作家、朋友、同事……这是多么悲哀和可耻。
经过这一场十年浩劫,本文第十一段这样描写到:“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友情崩解,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深深的隔阂,象征自由与美好的“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平日里如茵的绿草却变成一片衰草,休闲散步的地方“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脏乱不堪。这种对比式的环境描写折射出一场浩劫过后巴金内心世界的荒芜、悲凉和伤痛。
(三)关于本文《小狗包弟》的文本解读
“我背弃已经成为家庭成员的小狗包弟,我为此忏悔内疚”,国内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都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的理解和分析上。
笔者认为,实际上,这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浅层的主题,而“我畏惧权势和政治压力,逆来顺受,背弃曾经和谐相处、真诚交往的作家、朋友、同事……,这是多么悲哀和可耻”,这才是本文蕴含的更深层的真正主题。
巴金是一个从旧时代走进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就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一边倒”“一言堂”的高压舆论环境而言,巴金、沈从文、胡风等旧知识分子明显是属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保守僵化的代表是被怀疑、被孤立、被排斥的对象,他们的思想、观念、做派、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人民”的敌人,是“人民”的对立面,必须向“人民”投降。因此,批判和改造旧知识分子的运动是摆在每个文人面前的考验。
在当时强大的“革命政治路线”的高压威势之下,艺术家要么坚守自己对文艺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自由的信仰和追求,要么学会站队,违心迎合和配合上级频繁的所谓“批×”“整风”的要求。毋庸置疑,前者无疑是蚍蜉撼树,声名狼藉,后者才能苟且存活,聊此余生。
因此,结合以上作家巴金在历次政治运动——“反胡风运动”“反右运动”及“文革”中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因此,第二部分“我与小狗的故事”突出了巴金的第二个反思的主题:
“我”(知识分子)屈从于权势和黑暗,丧失了自己当年五四运动以来的追求民主自由的优秀传统,背弃了良知,这也是人性的扭曲、堕落与悲哀。《随想录》中的这篇纪实性散文《小狗包弟》,表现了作家反思文革、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第一个反思的主题和第二个反思的主题综合起来,本文的文本解读就是:
1.“我”(作为知识分子)在政治风暴面前,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无畏的精神,屈从于“文革”时代权势和政治压力,过于软弱和顺从,背弃了良知,这是人性的扭曲、堕落与悲哀!
2.我为此感到羞耻和悔恨,我不仅要向“它”——我的亲密伴侣(小狗包弟)表示歉意,而且要向所有我违心批判过、揭发过、伤害过的作家、朋友、同事们表示真诚的歉意。巴金的忏悔代表着“五四”运动以来的理性和质疑精神在知识分子身上的重新复苏和回归。
魯迅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作家巴金为自己在动荡岁月无奈之下犯下的过错而自责、忏悔,多么伟大的人格!多么可敬的老人!所以,我们评价说《随想录》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闪耀着善良人性回归的光辉。
二、根据以上文本探究,做好相关反思型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看,高中语文的阅读文本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人文精神的奠定时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意义十分重大。在教师的引导下,笔者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学反思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个性阅读,引领学生深入品析语言文字,并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启发、追问、概括与提升。
(一)导入部分的反思环节
设置“助读链接”环节:关于作家巴金,同学们了解多少呢?关于十年“文革”,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著名作家,最著名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反对封建、专制、黑暗,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
巴金晚年创作了著名的杂文集《随想录》,在香港的《大公报》上连载,表达对文革的反思和内心忏悔,《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一篇纪实性散文。
(2) 时代简介:“十年文革”(1966-1976年)是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在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放纵和怂恿下,“专政队”、“红卫兵”等各种“造反派”组织参与打砸抢烧,从中央到地方,无数的知识分子(诗人、作家、画家等)由于坚持或崇尚独立、自由的思想,而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
(二)“艺术家与狗”部分的反思环节
1.从第一段的时代环境描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思考】艺术家被当众凌辱践踏,一个疯狂的恐怖年代。
2.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启发:学习借鉴巴金写作技法的多样性
艺术家(外貌) 头破、腿断、衣破、满身血泥……
小狗(动作) 奔、叫、扑、闻、舔、抚摸……
【对比——衬托】三类文学形象:(1)“专政队”的冷酷无情(2)“路人”的背弃良知、怯懦自私(3)“小狗”的无惧无畏、挺身而出
(三)“我与小狗”部分的反思环节
(关于小狗包弟的乖巧通人性部分与我背弃小狗包弟的部分,从前论述设计,此处省略。)
教学活动中,设置【拓展延伸】的四个“反思环节”,各学习小组可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反思方向,进行探讨活动,教师作相应的引导启发和归纳。
设置反思活动(1)【讨论与反思】
您认为,巴金是否是一个无情的、自私的有罪之人?(即如何评价巴金为了保命而抛弃小狗的行为)
A.一个连人的自由和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时代,更何况一条狗呢?
B.在疯狂恐怖年代,在保狗命和保人命之间,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
C.一个有良知的、正直可敬的伟人,勇于忏悔,解剖自我。
设置反思活动(2)思考:哪些人需要道歉?为什么道歉?向谁道歉?
当年那些受到“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鼓动和怂恿,举着红旗、高喊语录、拎着绳索和棍棒走上街头,参与“文革”批斗的“专政队” “红卫兵”“造反派”……是否应该为自己当年的打砸抢烧、肆意凌辱践踏他人的行为, 公开向受害者和社会作一些道歉和忏悔呢?
(四)本文主旨探索部分的反思环节
【思考与启发】
(1)这篇文章仅仅只是表达“巴金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弃亲密伴侣——小狗包弟,为此痛苦自责”吗?
(2)请问,巴金仅仅是要向小狗包弟表示歉意吗?
(3)本文的意义与价值仅限于此吗?
(4)我们是否应该像作家巴金那样,经过劫难之后,反思和领悟些什么?
第一,本文折射出在那个动乱疯狂的年代,人人自危。多少人为了保全自己,违背良知,屈从于权势和政治压力,违心地揭发、诬告和批斗邻居、同事、朋友甚至恋人、亲人……友情撕裂、爱情撕裂、亲情撕裂,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第二,巴金却为了背弃小狗这个小过错而自责忏悔,他无法原谅自己,因为自己十三年前抛弃了包弟,违背了良知,扭曲了人性。
第三,“我”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在政治风暴面前,丧失文人这一阶层特有的独立无畏的精神和风骨,背弃了“五四”以来反对专制和黑暗,追求光明和民主的优秀传统,屈从于权势、黑暗和政治压力,背弃了良知,这是人性的扭曲、堕落与悲哀。
第四,“我”本来是“文革”当中的一个受害者,却和文章开头的那些“路人”一样,丧失了人性,只剩下“奴性”。因此,有意无意地成为别人的“帮凶”和“工具”,竟然沦落为残害小狗包弟的迫害者。我为此感到羞耻和悔恨,我不仅要向“它”——我的亲密伴侣——小狗包弟表示歉意,而且要向所有我违心批判过、揭发过、伤害过的作家、朋友、同事们表示真诚的歉意!
结束语:
清末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经这样向国人大声疾呼:“梁启超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追求独立与自由,向往光明和民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艰难困苦的优秀传统。
根据以上文史资料的分析,作家巴金当年在外界的政治压力下,从1955年的批判胡风运动开始,到1957年的反右运动,一直到“十年文革”动乱的发生,一步一步地选择了屈从和妥协,丧失了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导师、一个文学领袖应有的承担、良知和勇气,“甘心做工具”,巴金为此终身悔恨忏悔,笔者暂且称之为“巴金式的悲剧”。
这种“巴金式的悲剧”,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又应该如何避免呢?重读哲人先贤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您又有何感想呢……
通过设置以上四个反思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触摸那个疯狂的时代,进一步理解作家巴金为自己当年曾经的人性扭曲、背叛而深深自责和真诚忏悔,也为自己在将来漫长的人生之路上,如何避免踏入这种“巴金式的悲剧”而陷入沉思……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①必修 教师教学参考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巴金.一封信【N】.文汇报,1977-05-25(4)
[3]巴金.给李济生的信【N】.文汇报,1987-01-04(3)
[4]唐金海 张晓云.巴金年譜(下册).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5]巴金.随想录【M】.作家出版社,2009
[6]夏杰祥.问责自己 拷问世人-关于《小狗包弟》【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7]安杨华.《小狗包弟》:形象的历史 发聩的警钟【J】.中学语文教学,2014(9)
[8]林峥.细读《小狗包弟》【J】.语文教学通讯,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