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生要看见什么
2017-07-29胡莹
胡莹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教师
在茹清平老师的作文工作室里,笔者学习到“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是‘人,而不是‘文,作文的意义是要维护生命的完整性”的作文理论观念,深以为然。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努力践行“立人”的作文教学观,以“以人为本、人文合一”为自己的写作教学理想目标。现代教育家肖川先生认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光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我们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就是这样传递生命成长的力量,体现生命成长的价值,让学生获得精神的陶醉和智慧的启悟。老师力求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唤醒自我的生命意识,培养自己的人文品质、审美能力、批判思维等等,“最终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 。
诚然,现代生活的资讯手段空前发达,知识量和信息量激增,但是我们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圈依然相对狭小单调,思想尚不成熟,这也就决定了生活积累和阅历有限。但换个角度想想,其实学生也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只是不善利用罢了。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灵活恰当地调动已有的积累,深刻他们的观察与思考,以期达到“立人”的目标,因为写作活动与学生的语言以及内心情感是相统一的。笔者将以一次课堂作文教学——《温暖的旅程》为例,结合我们的学生看见的生活来谈谈“立人”的写作教学观。
这次作文习作的题目是《温暖的旅程》。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温暖”和“旅程”是这次作文的两个关键词,“旅程”可以是一次异地他乡的旅游,可以是一次野外的踏青聚会,可以是一次学生军训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一次拜访老师或故友的经历,也可以是一次品味精神大餐的阅读体验等等,学生基本能做到从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事件来写作,也能注意到“温暖”这种情感的表达,但是学生在旅途中到底能看见什么就可以从“立人”作文观上下功夫了。
旅程中必然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和情,学生眼中到底能看见什么呢?
一、要看见他人
经过统计,写同学、朋友、老师的有20人,写爸爸、妈妈的有10人,写陌生人的有8人,写陪伴自己成长的动物的有4人,写阅读体验的有2人。开启一段旅程,是要认识外面的世界,用眼睛用心灵去感悟体会,从而观照自己的内心。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学生依然囿于自己的天地,写作对象更多的是父母和朋友。写自己身边的人,当然无可厚非,但这次作文习作是“温暖的旅程”,我们能否引导学生去看见更多的人呢?
写到陌生人的几篇习作里,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1.当时第一次出远门,我很兴奋,一个女孩当时坐在我对面,看上去年龄比我小很多,于是我仔细观察着她,这才发现,她的右腿矮了一截。也许看到我在观察她,她显然也注意到了我,一双含着笑意的眼睛眯成月牙状,静静地看着我,为了打破尴尬,我便深吸了一口气,主动和女孩攀谈起来。“你一个人吗?”我问道。
——秦巧《温暖的旅程》
2.终于到了火车的软卧,我刚踏进车厢门,咦,就看见有个剪着短发的女孩子已经坐在里面,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你呀。我是个性格内向腼腆的人,看到你,马上扭着头看向窗外了,你却毫不在意,甜甜一笑,递给我一块桂花酥,主动说:“我们家乡的桂花很有名,这是奶奶自己做的,请你吃。”你那笑容就如同桂花树盛开的样子,跟桂花酥一样散发着幽香。
——吴倩怡《温暖的旅程》
都是跟陌生人的初識,一个是看到有身体缺陷的旅途陌生人,能主动给予善意温暖的问候;一个是本来性格腼腆,却被一位陌生女孩的热情和笑容感动,感受到生活的善意和温暖,打开心扉,回馈真心。这不能不说是看到生活中更多的人、事、物和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理应引导学生看见现代生活中真诚和美好,并为此感动和坚持;看见生活中的阴暗和冷漠,并为此思考和改进。
在习作读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读评习作与反思生活统一起来,让每一次习作成为学生留心生活、感恩生活,倾吐真情的美好体验,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真正明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建立自觉的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初步实现作文与“立人”的同步。
二、要看见自己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当世界变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是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的学生看见真实的自己。中小学生身上多少会有些“娇骄”气,通过写作和思考,引导学生看见不同的自己,看见真切的自己,看见内在的自己,对他们进行“立人”教育来说,尤显重要。
有位学生写到“旅程”中的对象是老师,但是仅仅写到了老师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送她回家的过程让她难忘,让她感受温暖,同时她表达了对父母不来接自己的抱怨。在讲评时我便引导她要学会感恩的同时也要宽容。于是经过修改,她呈现给我这样的文字:
您轻抚我脸颊上的泪,牵起我的手走到门口。“不要怕,下雨了,你妈妈说要晚一点来,妈妈也很担心你的,她也很辛苦哦,老师送你回家吧。”说完您就把我揽在怀里,那带着寒意的风和雨丝通通被您拦在身外了。您撑着把小伞,带着我慢慢走入昏暗的走廊,走向雨丝漫天的门外, 走在忽明忽暗的路灯下。我的小手被您的大手牵着,安全又温暖。这一路,我一点都不害怕了。多年之后,我仍然想起您,那份温暖伴我如常,我的自私和抱怨在日后慢慢收敛,再遇到难事,我会告诉自己:“他(她)也很辛苦的。”
——杨嘉迎《温暖的旅程》
通过别人给予自己的温暖,意识到自己的不够宽容,从而学会了不抱怨,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能在习作中里让学生学会自觉反思与自省,远比单纯犀利的抱怨与抨击他人要难得多,同样,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这点也将非常难得。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见“自己”从而达到“立人”的目的。
三、要看见人生
因为本次作文标题为《温暖的旅程》,于是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写到了旅行后的离别。有的写跟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有的写亲人离世的痛哭流涕,有的写小动物离开自己后的消沉落寞等等。基于此次作文学生对离别情感的普遍表达,我便以此为契机,由此稍稍拔升,在人生境界层面,深化学生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先来看看习作呈现的内容:
1.这平日里看似长远的慢慢求学路,一下子好像缩短了不少。每到一个路口,就会有人离开,我会看见他们的背影感到落寞和孤独。也许很多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了。
——曹俊婷《温暖的旅程》
2.日子它走得很快,它不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上了黑漆漆的轿车,你却没有来。我扭着头看窗外,不想多言。眼睛却忍不住往后瞟,果然,一个暗黄色的身影飞奔而来,我迅速擦干后视镜的雾气,终于看清楚了,是你呀,我的小阿由。天本是寒冬,你努力奔跑的身影让我一颤,热血上涌,于是我拍打车窗,让爸爸开门,我冲下去抱起了你,抚摸你的脑袋,久久不愿放手。
——赖婷婷《温暖的旅程》
此两段文字对于离别的情感基本统一,不缺深情表达,却不愿离别,忧思难忘,当然其他个别学生习作中也有表达到即使分别仍留美好回忆,让自己珍惜当下的生活的感悟。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离别”,可以说是人生的常态,江淹《别赋》首句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生活中当然不乏“离人泪”,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离别”,如何让学生从“离别”中看见更丰富的人生内涵,是我从“立人”角度考虑的重要问题。于是在讲评时,我选取了这样几则关于“离别”的经典片段:
1.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2.要怎样道别呢?尽管不舍,手总要有从你掌中抽出的时刻,你的掌心那样温热,可是,总要有下定决心的那一刹那吧。那么,微笑地与你就再见了,把你留在街角,尽管频频回顾,你的不动的身影仍然会在暮色中逐渐模糊,就算我一直不停地回头,一直不停地挥手,总会在最后有一个转角将你遮住,将我们从此隔绝,从那以后,就是离别了。
——席慕蓉《一个春日的下午》
3.女地主的樱桃园被拍卖了,她不得不离开。离开时,突然和弟弟拥抱:“再见了,我的童年,再见,樱桃园。”而此刻,在幕后,她的女儿,和一个大学生,正在马车上扬鞭高喊:“你好,新生活。”
——契诃夫《樱桃园》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这几则离别场景都含义深刻,立意隽永。我让学生轻读几遍《背影》中的“离别”,让他们回家试试送父亲上客车、上飞机、上轮船,体会父辈的艰辛与奔波,也只有这时才会看见年少的自己不懂真正的分别。席慕蓉的“离别”是场景刻画,但特别细腻,那温热的掌心、那频频回顾的目光、那一个又一个街角,似乎真实再现,离愁笼罩,然而,席慕蓉最终想告诉读者的是——手定要抽出,头终究不回,离别无可逃避。《樱桃园》和《目送》则让学生更懂离别的要义,那是崭新的开始,那是更美的祝福,那是勇敢的放手,那是坚实的再出发。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看见变化中的时代生活和生活中的人,在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知人间冷暖。看见自己,拥有独立的思想与渴望,审视自我,智慧地守护自我生命、关怀自我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中的“立人”指导观对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特级教师茹清平工作室专题研修文章。
[2]吴丹青 《吴丹青与诗意教育》。
[3]柴静《看见》专栏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