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有我之境”探析
2017-07-29史俊英
史俊英
江苏省海门中学教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词的“有我之境”,即作者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也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需要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诗词强调“我”的存在,作为文章之道何尝不是如此,文章需要体现作者自己的情感、思考、体悟、审美等等,总之文章需彰显“有我之境”,方为上乘之文。
一
在高考阅卷现场,老师感触最深的就是考生作文中“我”的缺失。主持阅卷的专家形象地说:学生的作文里有司马迁说……周国平说……鲁迅说……毕淑敏说等等七八个名家说,唯独没看到“我”说。在学生的作文中“我”的不在場,是一个非常严重突出的问题。
考生作文中“我”的缺失,鲜明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死气沉沉,缺乏我的生活感受
师生经常感慨学生囿于两点一线的生活,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嗅觉,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在逐渐丧失。体现在作文中就是名人事例的堆砌,对文字过分雕琢,以及情感上的无病呻吟,总之刻意造文的感觉令阅卷老师非常不舒服。
高中生正当青春妙龄,展现的应该是激情飞扬的风采。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为什么在具有青春朝气的高中孩子的作文中读到的是死气沉沉,缺乏应有的生气。最终的原因就是,在作文中,学生我的生活感受的不在场。记叙文流于平铺直叙,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没有自己感悟出的生活哲理;议论文流于对事例的叙述,以及对事件以及人物的简单评述,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体悟以及见解。
老师在阅卷现场经常交流,说这篇记叙文文笔太普通了,叙述方式也是很一般,但我们被他打动了,这就足够了。通过老师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端倪,孩子写出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表达出了我的真情实感。让我们阅卷老师看出这个孩子是热爱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的有心人,语言虽然质朴,但撼动人心灵的魅力却是不可抗拒的。
能打动老师或者令老师另眼相看的佳作,我们都可看出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见解,所以,对于作文“我”的生活感受不在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2.机械乏味,难觅我的风采韵致
在阅卷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原因何在?最主要的是考生的作文是千人一面,让老师缺乏新鲜感。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背一些作文素材,这当然是弥补学生生活体验不足,见识不广的一个方法。但是学生对这些作文素材并不能消化,或者对提供的素材仅停留于识记的层面,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很多同学写得非常浅显,通过叙述、概括,得出简单的道理。动人的风景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瞬间的捕捉,这需要个人的发现,个人的挖掘,个人的独到眼光。文章亦然,不是有素材就能写出好文章,素材需要学生的个性化咀嚼,进而消化吸收,才能写出夺人眼球的文章。
任何事物都是有脾性的,我们的文章也是,写出的文章要彰显自己的个性,体现个人的魅力。大家的文章或者著作都自成风格,他们的大作之所以为世人仰慕,那是他们的文章所体现出的个人魅力。读其著作,就像和他们对话,通过与其著作的对话,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语言风格,人格魅力,以及思想情感等。这些都是具有深深的个人印痕的,凭着他们这些独特的魅力,令读者折服。
那么作为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邀请阅卷老师走进我们的文章,让老师惊叹:这个孩子的文章有点意思,他的见解很是新颖,达到了老师的高度,给他一个赞;还应让阅卷老师感动:这个小孩有颗真善美的心,具备了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最基本的素质,值得鼓励。让老师通过我们的作文,感受到我们为文的风采,从而赞赏我们,这样的文章比冷冰冰、枯燥乏味的,机械有余灵动不足的文章要占尽先机。
3.人云亦云,鲜见“我”之独到之思
很多同学面对作文写作,往往是搜索枯肠,无从下笔。在考试的要求下,勉强为文,也大多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看不到体现作者独到思考的印痕。很多文章都是大众化的面孔,可能出现在任何考生笔下,就像电脑复制出的很多没有生气的毫无二致的面孔,让阅卷老师看了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
文章最为可贵的应该是“我”的在场:我之所见、我之所闻、我之所感、我之所悟、我之所思、我之想象、我之风格等等。体现“我”的文章,才能洋溢个性风采,才能体现与众不同的风姿,而不是复制品的单调乏味,缺乏鲜活的色彩。但很多同学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文章被大量的事例堆塞,被大量的名言充斥,唯独看不到作者对事例的分析,对事情的思想认识,给人的感觉是堆砌有余,个性不足。名人名言如果不能锦上添花,没能起到很好地论证观点的作用,反而刺人眼目。所以名人名言的运用,是建立在为自己的思想服务的基础上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关于借用别人来表达自我,古人自有高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言:“‘西风吹渭水,落日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任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1]周邦彦懂得把古人的诗句化入自己的词中,白朴知晓把古人的诗句化入自己的曲中。这是借用古人的境界来创造自己的新境界。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境界,那么化用前人的境界也不会成功。
对前人的借鉴,唯独有怀抱,自成境界,才可以化用圆融,如同自出。如果中内空虚,唯事堆砌,则前人妙语亦显寒碜,不为我用。所以优秀作文、好文章一定要体现有我之境界,要有我之深挚的情感、深刻的体会、深远的想象,深厚的内涵。文章当应以抒写、表达自我为主,不当以堆砌为能。
二
针对学生作文无我之弊症,作为教师应该尽我们所能引导学生,使之朝着“文中有我”的方向攀升。笔者认为作文需要关注好以下四个方面:
有“我”之情感:
老师在阅卷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觉就是千人一面,众腔一调,很少有生动的、有个性的,让人萦怀的面孔。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缺乏文章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东西——情感。有情才有韵,有韵才有味。文章缺乏情感,犹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只剩文字躯壳,干瘪,寡淡无味,甚至面目可憎。
情感也是彰显文章个性风采的有效手段,不会给老师千篇一律的感觉。犹记得高考阅卷中很多学生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按理说这些素材太普通了,太缺乏新意了,但由于考生融入的情感丰富而多样,写出的文章竟呈现多样的风采。其实这就是“我”之情感所体现出的魅力,有的同学对爷爷奶奶的情感是亲爱,有的是敬爱,有的是对这份情感刻骨铭心的爱恋,有的是对这份美好情感的追怀。是的,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体验有别,所以对同一事物的情感认识都有很大区别。所以,如果考生擅长用个人独特的情感去打动阅卷老师,文章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有的同学說,记叙文我可以对人、物或事融入自己的情感,议论文中,怎么能体现我的情感呢。其实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脱离不了一个情字。精彩的议论文必定是注重融入自己鲜明情感的。鲁迅著名的《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中的“孱头”“昏蛋”“废物”体现了作者鲜明而强烈的情感态度,而且作者的情感是贯注整篇文章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的爱憎分明的鲜明情感。这样的文章,有血有肉,丰富饱满,虽不能让人赏心悦目,精神上却倍受洗礼。
所以,在文章中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彰显情感,它会成为文章的亮点,体现文章的灵动和生命力。所以要消除议论文不需要情感的误解,要敢于改变议论文冷冰冰的大众化的面孔,让其变得温情、灵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回味的空间,这才是深谙了文章的写作之道。
有“我”之思想:
记叙文是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来体现思想,揭示道理,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对某个观点进行论证,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可见不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是对思想的彰显。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宗旨,要想使文章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在思想方面就需要有作为。
在文章中要让老师看到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问题的认识以及深刻的思想见解。见解要独到,老师需要的不是别人多次咀嚼过的没有味道的庸常之思,而是属于作者独特思考的,带着个人烙印的,不是轻易复制来的人云亦云的个性见解。阅卷老师注重的是作者自己闪着真知灼见的思考,能给阅卷老师带来心灵愉悦的思想。何永康教授经常说一句话来褒赞有个性见解的学生,那就是:亏他想得出来。
如果学生写出了高于阅卷老师的思想认识,那么阅卷老师对学生的个性见解、独特之思,肯定是无尽的惊喜和满心的赞赏。这种超出阅卷老师心理预期的文章,怎么能够不拿高分呢!
所以,在文章中有作者独特的思想,是获得高分的法宝,而且阅卷老师非常看重考生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同学们在习作中一定要注意文章体现我之个性之思。同学们要做到陈中求新、常中见异、俗中见巧。
有“我”之想象:
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限制,作为高中生的写作有时往往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那么如何学习别人的,拿来成为自己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包括对别人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借鉴。应做到与己相合, 融会贯通, 进行内化,为我所用,写作不是简单的复制别人,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体现出作者自己的个性风彩。请看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
这里有“我”的想象,有“我”的思考,司马迁在小作者的笔下,并不是历史史料,而是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人物,在这里,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这一切都归功于小作者的合理想象。
写作不是现实,所以不能照抄现实,我们平时写作文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我们倘若照抄现实或历史,那么我们的文章文学的味道全无,成了历史或现实的记录或述说,所以文学可以进行建立在生活本质基础上的合理想象。这样也能增强文章的灵动性,和彰显作者的才思,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有“我”之韵致:
文章最能拔得头筹的,是需要体现我之风采韵致。我之风采可体现为我善用的体裁,我精心领悟的素材,我之独到的思考,我的精巧构思,我之个性化语言等等。通过文章让阅卷老师欣赏出个性的味道,个性的风采。在提笔临文之时,如果能细致想一想,抛去陈言,在文章中能够发人之未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独特的境界,获得高分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每次作文同学们都要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知彼”就是度量别人会怎么出招,会用什么材料和写作方法。“知己”便是明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以及如何为自己的作文创设亮点等。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惟他人陈言之务去,让文章回避庸常,张扬个性,散发我之光彩。比如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个同学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那就是对史铁生研究的深透,写了一篇史铁生拒绝平庸的好文章,闪亮了专家的眼睛,从而获得了高分。同样有的同学,对梵高很有研究,在高考作文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彰显自己的风采,拿到了作文高分。所以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显现我之韵致,会让作文散发异样的光彩。
三
四个方面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具备的,我们在日常写作训练中需要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学生在平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感悟生活,体察社会
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生活圈子太小,两点一线,他们的文章缺乏生活气息,他们也渐渐失去了感悟生活的能力。同学们生活的单调,是高中生活的事实,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放弃同学们感悟生活的契机。
殊不知,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对学生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若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极其低下,那么学生对借鉴来的素材的运用、对他人思想的感悟也会非常低层面的,致使写出的文章,非常死板、机械、生硬,没有个人之思的闪光点,从而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感悟生活的能力对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所以需要培养提升这种能力。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简单,但并不等于没有。如果我们的学生用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去感受生活,那么在现有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也能感受一些深刻的生活道理。记得,一位考生写了父亲陪自己参加自主招生的细节:考生起夜,看到卫生间的灯亮着,父亲用毛巾捂着嘴在咳嗽,为的是怕出声音,影响孩子休息。这个生活细节就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善于捕捉,就能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
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培养提升这种能力。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从中发现生活的奥秘。如果学生具备了生活的观察体悟能力,那么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也会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想认识。对以关注社会、体现时代为特征的高考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对待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应该是一个摄影师,要有自己的艺术处理;应该是当事人,有着喜怒哀乐的参与,有着正确与否的理性认知。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渗透着自己感知生活、体察社会的影子。所以记叙文要立足于第一视角的场景描绘、人物刻画、心理描写。议论文要致力于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思考和探究,写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2.内化积淀,感悟升华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限制,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身经历,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的,以他人之石来攻玉。学习他人最忌讳的就是复制,人云亦云,如果这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是借助间接经验,如果都是照抄照搬,我们的学生就成了一个又一个掉书袋,老气横秋,没有任何活力和个人思想。
学习他人最为关键的就是内化,尤其是对别人思想的借鉴,一定要注意内化积淀。否则只是别人的传声筒,自我会淹没在别人的声音中。内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三个妙招。
顺势之思,纵深思考
对权威的思想,我们非常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毫无条件的全盘照收,其实不然,对于大家的思想,权威的想法,想必阅卷老师也是认同的,也是感兴趣的,也是非常关注的,如果照搬过来,阅卷老师只能看到你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文章关键是要表达个人的见解,思想再精彩那是别人的,而不是借鉴者自己的。所以老师希望看到的不是掉书袋,而是有自己见解的睿智的学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在赞同权威思想的前提下纵深思考,大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有什么社会意义,我们又如何能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如何把这种思想推广,出新。在借鉴别人思想的同时,进行纵深思考,是进行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逆向之维,反弹琵琶
进行内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对所借鉴思想进行逆向思考,反弹琵琶。对一家之言,我们在肯定的同时,可以逆向思考,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顺势思维,纵深思考,是偏重于求同思维。那么逆向之维,反弹琵琶便是偏重求异。有时求异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所借鉴的思想,打通思维,拓展思路,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正是体现个性色彩的最好的方法。表达个性见解的最好途径,最最重要的能体现作者的创新思维。所以逆向思维是进行内化的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方法。
辩证思考,体现思辨
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写作品质。所以同学们如果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对别人的思想能辩证思考,能体现思考的全面性,同时能避免思想走向一个极端,钻牛角尖。所以如若学生注意在辩证思考方面对别人的思想精华进行内化,则是体现深度,表现我之思想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比如说对执着的认识,要认识到其与固执的区别;对平庸的认识,要注意和平凡区分开来。可见辩证的思考问题,能让自己的思想认识深入升华到另一个层面,从而彰显自我思辨的魅力。
3.注重训练,锐化思维
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就是说在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中,思想认识是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倘若考生由于思维的惰性和认识不深刻,常常会采用第一立意,致使人云亦云,没有新意。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克服思维惰性和认识深刻呢?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平时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有的老师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技巧的训练上,陷入了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使作文成了纯技术行为,训练带上了明显的匠气,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其实平时作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花大量的时间用在技法训练上,而是应该注重作文的思维训练。在提升思维时,使之变得敏锐,需要重视两个途径。
课前演讲提升
很多语文老师在上课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训练,这是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契机。学生在演讲时无论是评述一些身边小事还是社会新闻热点,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其中一定会涉及到许多有关人生、理想、价值观等问题。这是对学生学生讲完后,我们不能简单的一带而过,而是要抓住时机,让其他学生评论或阐述一下对自己的观点或启发,并引导学生每天课前进行记录,课后继续思考、阐发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及时成文。无疑课前演讲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想认识。
善摘善思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2]同学们的写作亦是如此,需要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在写作中倾吐,使得阅读和写作有效衔接的方法就是读书笔记,在读的基础上,摘录文质兼美的语句,撷取思想精华,并结合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写成感悟性文字,不失为一个训练思维,提升思想的好办法。
总之议论文绝对不只是证明文,不能仅限于证明某个观点或话题伪与否?更在于表达自己对其思考,领悟,甚至是质疑或困惑,把自己的思维呈现出来。记叙文绝对不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以及艺术加工,写出事物的隐喻和象征,写出人的性情,表现事件背后的意蕴,是经过自己的思想浸润过的。
著名作家柳青有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爱憎,此种毫不掩饰、真实不讳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独立思考的真实观点,充分施展个性的率直,是十分可贵的。因此,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中体现“自我”越發成为中学写作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成为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趋势。所以无论记叙类还是议论类文章都需讲求我之体现,使文章烙上鲜明的个性特色。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吴洋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