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微课教学探索
2017-07-29刘桂花
刘桂花
【摘 要】 微课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融合教师的“教”,满足学生的“学”,推动教师的“研究”。因此,教师深入了解微课的特点与作用,设计开发微课,体现微课“教学研一体”的特点很有必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借助微课,进行特色教研,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以研促成长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以微课为媒介的学习与交流、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积极自律的、共同成长的群体——教师共同体。
【关键词】 中学微课;特色教研;教师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微课教研在国内首先是2010年,李玉平老师长期对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等进行研究,他以PPT数字化的方法将它呈现在屏幕,称其为微课程。李玉平老师的这一举措,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群体的关注,并得到了高度称赞。随后,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胡铁生老师又于2010年11月在佛山启动了第一届“微课(10分钟以内)”征集评审活动。因此,伴随着一线教学的进行,我们边操作、边教研、边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自己创作的过程,也让学生因我们的创作而兴趣盎然。目前微课共同体成立已有一年的时间,由开始对“微课”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对微课的制作更是一窍不通,到通过不断的摸索,共同探究,制作出适合我们课堂特点,非常实用的成型微课。
一、教师共同体的特点
我们的教研活动围绕“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其中“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主张的观点)的模式,这是曲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对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很价值。我们的教研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的特点:
1.真实性
微课的制作在教师的一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教研,教师们实际动手制作的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视频。例如:我们一年级教学中的笔算的写法,孩子们看到老师在微课中拿着尺子在划线的动作,就一个一个地跟着拿起尺子模仿,这个切实的做法,牵动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
2.实用性
围绕教学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教师之间研讨,师生之间磨合,进行微课制作,作品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通过实际教学与具体操作的融合,让我们教研的根基更扎实,同时活动成员学会创作与分享、学会反思与修正,在交流中获得探究的惊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探索”的魅力会在年轻教师身上引发不竭的动力。例如我们这里班级容量大,像认识体积的授课,如果教师在前面做演示,相当一部分同学观看不全面,看不清楚,于是五年级教师韩晓雁就想到利用微课,提前制作好,课堂上利用微课来进行教学,孩子们都能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她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没有一个“死角”,因此对认识体积这个概念一下子简单化了。
3.合作性
“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实践宗旨,是教师之间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对话交流过程,始终以一个团队的力量面对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例如在制作任何一个小微课,都是大家齐心协力,如我们就褚琳琳三年级的微课和一年级季春梅的微课在课堂上如何更好表现,进行了专门的教研。因此,凝结了集体智慧的微课,课堂效果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有效性
微课作品内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讨交流后制作成的视频资料,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使用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都很有实效。
二、共同体的具体活动
共同体是一个“协同学习”的小团队,“协同”有“合作”“协作”之意。并不是任务平均或成员同质为前提,而是以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活动的多样性为前提的,由于成员的异质性会发现不同的内在知识建构模式,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并且支撑我们“协同学习”的环境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模式是“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因此微课教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我们活动小组,由笔者牵头,精心挑选了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数学骨干教师,一共10名教师组成微课教研共同体。
1.召开全体成员动员会,组建微信群,创建交流博客,以便成员之间及时交流;成员各有分工,互补互惠。
2.“选题试做”:每个年级组内共同体成员,对本学段教材进行教研,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筛选,然后对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初步的微课制作,明确制作的原因,学习制作的方法和设计的流程。
3.“同观共评”:全体成员分别对每个年级的微课进行微教研,发现“微亮点-肯定创作”,提出“微建议-精细打磨”,做出“微创新-追求完美”。
4.“观课议课”:经过集体打磨的“微课”运用到课堂上,全体成员一起参与到“微课堂”,开展更深层次的“微教研”。
三、共同体的活动目标
1.通过集体教研,学会制作微课。微课制作针对某一知识点,大约时间4-5分钟(一到四年级不超过4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5分钟),必须与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时间相匹配。
2.借力微课,丰盈教学。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中,实现“双师”教学。成型的微课应用到课堂上,一方面,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对个学生进行指导;或者在用微课教学时,学生遇到障碍,教师暂停视频,和学生一起互动讨论,把问题梳理清楚,再接着往下去进行。我们学校班容量较大,教师组织操作课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课上教师采用边播放视频边个别指导,也是“双师”教学的一种模式。充分利用微课,使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例如:个别同学对某一知识点了解不透,可以单独使用“微课”资源,进行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3.精细打磨,惠己利人。“惠己”:微课的制作过程,实际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探讨和反思的过程,因此伴随着微课制作,教学技能变得更加“成熟”。“利人”:一个好的微课,特殊学生可以随时拿来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自学;家长利用它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年轻教师利用骨干教师的“微课”来丰富自己的课堂;骨干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因此“微课”的制作和积累过程,就是教师成长提高的历程,对学校生成性教学资源有一定的充实。
四、结论
我们微课共同体在实践中摸索,在蹒跚中前行,在交流中完善,在创作中提高。未来的日子希望我们能让学生在体会“智慧数学”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享受数学”;更希望我们这个以人格与智慧铸造的团结奋进的群体,能为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一抹更为广阔的天空。
參考文献:
【1】孙月圣.中小学微课热的追问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5(4):42-46.
【2】王永花,马雪晨.我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的分析研究——基于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视频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5(9):103-105.
【3】黄睿航.中小学微课应用问题及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6(20):133-134.
【4】李珍珠.中小学微课建设探索——微课的概念、构成、意义及微课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16(6).
【5】顾学明.浅论中小学微课教学[J].教师教育论坛,2015,28(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