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须突瓣叶蜂的危险性分析和风险管理
2017-07-29陈小玲马艳芳朱惠英
陈小玲+马艳芳+朱惠英
摘要 短须突瓣叶蜂是临夏州发现的一种中国新纪录食叶害虫。通过对短须突瓣叶蜂的风险评估,得出此害虫的风险值(R)为1.92,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防治其在国内的传播蔓延。
关键词 短须突瓣叶蜂;危险性分析;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S4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36-02
Abstract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found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is a new record defoliator.By means of risk assessment,the risk value of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 was 1.92.The pest was a kind of moderately dangerous pest in China.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rantine and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control its spread.
Key words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risk analysis;risk management
短须突瓣叶蜂[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是2014年在甘肃省临夏县北塬乡发现的一种中国新纪录种,属膜翅目突瓣叶蜂科,是一种暴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时将柳树叶片侵食殆尽,仅剩柳枝,树冠通透,树势衰弱,后期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环境景观。近年来,短须突瓣叶蜂危害呈急剧扩散加重之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柳树育苗产业和造林绿化成果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该害虫扩散蔓延,在观察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1 危险性定性分析
1.1 分布情况(P1)
短须突瓣叶蜂国外分布于日本、西伯利亚和欧洲中北部,国内分布在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县和积石山县,部分乡(镇)严重发生,发生面积1 250.93 hm2。
1.2 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
在临夏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干基部土壤中越冬。该害虫是一种暴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时将柳叶全部食光,十年生柳树平均每株虫口密度高达360头,最高达3 000多头,林冠层叶片侵食殆尽,柳树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造林需求增加,柳树育苗面积加大,苗木调运频繁,短须突瓣叶蜂危害呈急剧扩散加重之势,对我国森林资源安全和林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极具潜在经济危险性。
1.3 寄主植物经济及生态重要性(P3)
1.3.1 受害寄主种类。短须突瓣叶蜂为害柳树(速生柳、垂柳、大叶柳)、杨树和桦树。
1.3.2 受害寄主经济及生态重要性。杨树和柳树被广泛应用在保护森林、农田防风固沙林和“四旁”造林等方面。杨树因为生长迅速的特点,已成为中国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随着三北工程、造林补贴、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和道路、园林绿化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柳树栽培面积、规模不断扩大。杨树和柳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4 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4)
随着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力度的增加,柳树需求量增加,因而苗木流通频繁。但是由于监测不到位、检疫手段落后等原因,为短须突瓣叶蜂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
1.5 危害性管理难度(P5)
短须突瓣叶蜂属食叶害虫,不论是卵、幼虫还是危害状都很容易识别,且农药防治效果较好,但是成虫容易扩散蔓延,除治难度较大。
2 危险性定量评估
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短须突瓣叶蜂定量风险分析评估各指标赋分见表1。
利用下列各式计算短须突瓣叶蜂综合评价值R值:
计算出的短须突瓣叶蜂危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1.92,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短须突瓣叶蜂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3 风险管理
一是由于柳树种植面积大,短须突瓣叶蜂易发生危害,且防治困難,应尽快实施综合治理。二是对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防治,确保不扩散蔓延,再逐渐扩大防治范围,逐步减少虫口密度,达到控制灾害的目标。三是加强监测和检疫管理,严禁携带短须突瓣叶蜂的寄主植物调运[2]。四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或10%阿维·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防治幼虫,效果达90%以上[3-4]。
4 致谢
承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武星煜鉴定了短须突瓣叶蜂标本,谨此致谢!
5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肖育贵,李荣伟,等.松阿扁叶蜂对四川岷江上游引进树种辐射松风险性分析和风险管理[J].中国森林病虫,2005,24(5):10-12.
[2] 郝虎,陈国文,吕海元,等.祁连山区丹巴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风险控制[J].植物检疫,2008(1):37-39.
[3] 王新东,马艳芳,张永强,等.7种药剂对短须突瓣叶蜂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J].林业科技通讯,2016(12):34-35.
[4] 李泽建,刘萌萌,魏美才.中国钩瓣叶蜂属一新种及M.sibirica group中国种类检索表(膜翅目:叶蜂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6(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