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名年例文化变迁及其继承发展

2017-07-29苏琳林怡宁陈晓欣乡敏娟廖秋莲

魅力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俗仪式村民

苏琳+林怡宁+陈晓欣+乡敏娟+廖秋莲+张兆劲

摘要:粤西地区流行年例习俗,茂名年例更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项目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收集资料,从“年例”活动到“年例文化”,在更为宏大的时空背景中考察年例的文化意义,分析年例文化发生的变迁及其原因,更准确地把握年例文化的社会功能,为年例更好地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年例 文化变迁 社会功能 继承

中图号: 文献标识码:

2012年,茂名将“年例”申请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学术界对此研究相对匮乏。很多人对于“年例”的看法仅仅局限于其作为传统节日的宗教性质和神话性质,而忽略了年例已经都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出现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课题成员赴茂名坡仔村、佳山村、鳌头镇、联唐村、长坡村、田中间村、杨梅村等多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93.17%。由于侧重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主要运用百分比、频率等一般描述统计法,对茂名文化变迁进行考察。

一、年例文化变迁及其原因

茂名等地区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茂名地区举办一次年例的花费均值达到10550,但是收入在8000以上的比例仅为30.5%,虽然举办年例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是近三年都有举办年例的村民比例占到了69.5%,年例习俗保存良好,村民平均每年参加年例次数为4.75。虽然村民参与度较高,但是年例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有着传承性与变迁性,演变至今,活动内容不断简化,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一)年例仪式感减弱,游神娱神活动减少

光绪《茂名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传统的年例,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活动以及游神娱神,仪式感强烈。他们认为这能够让神明“愉悦”,从而使神明普降恩泽,造福一方子民。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今的年例,在形式上从“做年例”“吃年例”“看年例”简化为“做年例”“吃年例”为主,游神娱神活动举办的越来越少。在访谈电白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何主任时提到:当下民间庆祝年例已经减少了仪式活动,以宴请亲朋好友为主。在走访调查的水东镇、电城镇、林头镇共8个村中,也只有电城镇的田头村(爵西村)在年例期间进行多项特色民俗表演,其它调查地仅仅邀请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同参加年例,并没有进行民俗表演。茂名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赖主任提到:年例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人们不再重视年例仪式上的意义,而把年例当做亲朋好友间感情交流的机会,因此,民俗表演只剩下老艺人自演自赏,很少人观看,年例的活动形式不断被简化。

(二)内涵上的变迁

从访谈中得出:过去村民仅仅作为参与者,很少思考年例的文化代表性和文化意义,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村民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本土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年例村民渐渐从年例这一民俗活动获得精神满足,意识到年例仪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年例文化的文化认可度与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加深了对年例文化意义上的认知。调查者对年例是否是乡村文化代表、是應该传承的传统文化认可度都超过4(满分为5),可见村民对年例的文化意义比较认可,可见当地对年例文化的文化自信有所增强,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三)年例传承发生断层

粤西地区是一个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区域,城镇富裕起来后,年例的传承却失去了乡村这一载体。以茂名市电白区为例,电白区水东镇作为电白区的县城,交通便利,教育文化资源丰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吸引了其他乡镇人口的聚拢。底层乡镇富裕的人们“逃”到县城后,将乡村生活的习俗留在了乡村和过去。县城里,迎神接神的庙和祠堂没有了,年例期间盛行的游神活动在这部分外迁的居民中也无法开展,人们没办法“睇年例”。县城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相应地就要有高楼来容纳。住高层商品房的人们,没有了乡村里宽阔的空间在年例时宴请亲朋好友,“吃年例”的习俗也无以为继,年例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二、当下年例的社会功能

年例在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年例所扮演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加诸于年例这一传统节日中,使得年例逐渐衍变为地区交际与娱乐一体化的具有强烈认同作用的文化节日,具有宗族认同、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农村社会功能。

(一)宗族认同

年例蕴涵着当地村民的宗族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底蕴,反映了他们的族群文化特色。年例把每一个体、每一群体聚合在一起,使个体以及整个族群在这一地域中传承自己的群体文化。可见,年例维系着民众的群体信仰与群体认同,拥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因而在粤西地区经久不衰。以游神和祭拜仪式为例,在回答“您怎么看待年例的祭拜仪式”时,65.65%的人认同祭拜仪式可以保佑家里的平安,48.59%的人认为可以增添对未来的信心,带来好运,67.23%的人认为年例是一个传统,需要继承,而认为“如果我当家了,就不会举行这些仪式了”的人仅为1.7%。同样,在关于游神的回答中,认为“可以给村里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和“作为传统的风俗,需要继承和保护”的分别占57.6%和71.2%。因此,即使在宗族崇拜祛魅和移风易俗在农村地区实行多年,本地的村民对年例习俗仍保持着共同的宗族认同和价值取向,年例依然发挥着加强宗族认同的作用。

表1 关于年例祭拜仪式的看法(N=177)

频数 百分比

祭拜仪式可以保佑家里的平安 116 65.65%

可以增添对未来的信心,带来好运 86 48.59%

是一个传统,需要继承 119 67.23%

听从长辈的安排 153 86.5%

如果我当家了,就不会举行这些仪式了 3 1.7%

表2 关于年例游神仪式的看法(N=177)

频数 百分比

给村里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102 57.6%

这是传统的风俗,需要继承和保护 126 71.2%

是乡村的一个特色活动 55 31.1%

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112 63.3%

这是迷信的表现 6 3.4%

(二)社会交往

蒋明智等认为年例最初产生时主要目的可能是驱鬼纳福,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联络感情、人情流动的形式。通过对年例和庙会两种模式的比较,提出庙会模式的社会交往是单向且简单的,而年例模式则是双向的社会互动,其社会整合功能更为复杂。

图1 庙会模式

在回答“您是否同意年例能增强亲友间的感情”时,97.7%的人都表示认同;同时,有94.4%的人也同意“年例能扩大我的交际圈”这一观点。各村村民相互串门吃年例,远近亲疏的亲戚和朋友也会前来吃年例。到了正年例这一天,主人总会预备多二分之一的饭菜,因为被邀请的客人往往会再邀上自己的朋友凑热闹。当然,门前的车越多主人越光彩,客人越多主人越自豪;假若门前冷冷清清,会被邻里看不起。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下,地区的交往在年例期间就密切起来。很多城镇的甚至外地的朋友也被邀请来吃年例,年例使得当地的交际圈子也越来越大。

(三)文化娱乐

年例大多在二月举行,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也因此各项活动得以举办,大戏、木偶戏、歌舞、唱歌等庆祝活动也逐渐加入进来。在原本驱鬼神的宗教色彩之外,更多的是带着娱乐的庆祝节日,大致曾经出现过四类活动:一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粤剧、木偶戏、采茶戏和杂技等;二是邀请外来歌手进行演唱会等;三是烟花汇演;四是村民集体观看电影等。在祭祀神灵的同时,村民也为自己过了一个欢娱的节日,87.6%受访者都赞同“给我们的日常带来了乐趣”。另外,本地村委还会利用年例等完成一些宣传活动和政策普及,比如年例和禁毒宣传、反诈骗宣传相结合,不支持人数仅占14.7%,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继承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认同

在继承和保护年例文化时,我们既要主要传统古建筑的和保护,也要注重传统祭拜仪式、传统民俗表演的传承。首先,构建专业人才队伍,落实年例文化保护工作。文化工作人员申请年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能够让当地村民对年例文化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乡村传统年例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其次,培养传统文化继承人,保留传统乡村文化特色。传统年例活动中的“摆照”、“摆钟”、“打醮”、“游神”等仪式,“舞龙醒狮”、“木偶戏”、“做大戏”等民俗表演活动,此類非物质文化部分主要是靠艺人来传承、发展的。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中央给予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支持,对非遗的项目的传承人的发展与培养提供经费资助。同时,拓宽培养继承人的渠道,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如鼓励老艺人开展传统文化技艺兴趣班,再如引导传统技艺走进校园,开展传统技艺第二课堂等等,让更多的民众接触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

四、创新年例活动形式,发展年例文化旅游业

年例中传统的唱大戏(粤剧)、演木偶戏等表演,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高年龄层,不管是艺人还是观众都是以老年人为主,缺乏新鲜血液。因此为了延续年例文化的魅力,应该创新活动形式,结合年例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调整文艺表演的节目,使其更加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加入更多现代化的元素。比如除了传统的民俗表演以外,可以加入轻音乐、杂技、小品等现代表演,促进节目的多元化,努力做到满足多层次观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扩大表演节目的受众群体。二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育相结合,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识和素养。例如,在茂名部分地区的年例期间,乡镇府、村委会等组织开展禁毒、禁赌、反电信诈骗、打击传销犯罪等宣传活动,加强了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三是组织与年例民俗文化活动相关的比赛活动。例如举办年例主题摄影比赛,年例主题的征文比赛等年例主题活动,以年轻人所熟悉的活动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最后,茂名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如“中国第一滩”、“放鸡岛”等旅游胜地,发展年例旅游业有助于推进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加强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强化当地的文化记号,提高人们对年例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筹办如“年例文化节”、“年例狂欢节”等大型的旅游项目,在年例活动气氛浓厚的村落或者街道打造“年例一条街”或“木偶一条街”等旅游景点,将特色的年例活动集中展现给游客看,更好地达到传承与宣传年例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耀泷.粤西“年例”民俗溯源[J]. 文化遗产, 2014(03): 128-135.

[2]周大鸣.年例习俗与宗族认同: 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中心的研究[J]. 文化遗产,2008(01).

[3]蒋明智.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J].民俗研究,2008(03).

猜你喜欢

民俗仪式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仪式感
仪式感
非暴力
流绚夏日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