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择业指导力度

2017-07-29贾承澄

青年时代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

贾承澄

摘 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创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河南省201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规模将达到52万人,较2016年增加1万人左右,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供给总量比较充足,但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毕业生如何准确把握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客观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增长态势、专业结构和多元化就业的特点,深入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难点,加大指导高校毕业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力度,对于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择业指导

一、依据供需特点,加强就业指导

针对结构性供需过剩的特点,加强择业指导。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知识、最具活力、最富热情的新生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呢?分析原因,不是高校毕业生总量供给过剩,而是结构性供给过剩。针对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错位特点,在高校毕业生择业时,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比较容易就业,社会有一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也能找到工作岗位,找工作难的往往是专业结构性供给过剩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是需要重点加强指导的毕业生。因此,需要加强就业指导的主要是专业供需错位的毕业生,要认真分析供需特点,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着力针对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数量过剩的毕业生问题,帮助他们依据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融入社会,不必一定追求专业对口,首要的是先找到工作。在工作中运用高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和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尽快成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或技能人才。

针对人才需求不均衡特点,加强就业指导。目前,一些亟需人才的地区,但工作岗位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很难有高校毕业生问津,其选择就业地点集中在省会、省辖市及其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同一工作岗位的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割裂了各地区、各部门间劳动供求的联系与科学匹配,遏制了高素质劳动力向低收入区域或部门的流动规模与速度。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一方面要指导作毕业生理性面对竞争,指导他们到那里经受锻炼、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落实好吸引人才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避免造成地区间人才的“马太效应”和人才的“塌陷地带”。

二、加强市场建设,促进供需对接

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建设,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对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很快,但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建设不充分,人力资源要素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使各地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上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还不适应经济社會发展的需要,有关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网络信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无法有效地指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对接。

尽管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以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都建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站,但这些网站分散零乱,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上缺乏统一发布就业信息的权威平台,使劳动供求信息以及招聘活动,存在着许多失真、虚假及陷阱等,直接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有效沟通不畅,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毕业生就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像建设其他要素市场一样,尽快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更加有效地指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对接。

三、加强校企合作,引导适应需求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仅是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不愿承担学生的实习责任,很少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由于高校毕业生实习不足,造成了其实践经验及工作能力欠缺,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要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亟需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更好地引导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效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问题。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也是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改变毕业生过度依赖别人给予的工作机会。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增强毕业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性,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根本举措。

四、改变择业观念,积极投入“双创”

传统文化一直把高校毕业生看作是社会精英的观念,使社会各界对其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一些从事技能或体力劳动的工作非议不断。这不仅对价值观念、品行性格、工作能力正在形成或尚未定型的高校毕业生,造成认识观念上的混乱与误导,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家长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认识与指导。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召唤,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小企业、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努力集众智汇众力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投入“双创”事业,这既可以吸引毕业生在新兴领域创业,也可以在传统领域创新;既可以投身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聪明才智,让高校毕业生在“双创”中锻炼,在“双创”中成长,在“双创”中成为骨干力量,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总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毕业生供需特点,加大对毕业生择业的指导力度,又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对接的平台;既要加强高校与企业有机合作,培养毕业生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创业需要;又要改变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帮助其积极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之中。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适应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发展,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发展,适应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等产业发展,适应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新趋势方面,增强高校学生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坚持提高学生理论素养与提高实践能力并重,坚持培养毕业生双向择业与自主创业并重,源源不断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就业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