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改造措施
2017-07-29杨若楠
杨若楠
摘要 在介绍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栽植布局的基础上,分析了枣园密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改造措施,以期为该类型枣园的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枣;金丝4号;密植园;问题;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096-02
金丝4号小枣是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选育的干鲜两用优良金丝小枣品种,从2000年起,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开始大面积引种,栽植面积快速膨胀发展。广大枣农为实现早实丰产的栽植目的,大多采取了高密度栽植,随着树龄的增加,其不合理性明显暴露出来[1]。由于各个园片的栽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够科学,其结果能力、枣果质量、经济收入等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为了改善这批金丝4号小枣园的诸多不良因素,提高经济效益,结合具体的实践,对栽植密度过大的低产冬枣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丰产优质的效果。
1 栽植布局
1.1 南北走向布局
枣园南北长446 m,宽36 m,原栽植有9排冬金丝4号枣树,共1 640株,1998年春季建园,原栽植株距为2 m,行距为4 m,栽植当年生嫁接苗,砧木为二年生金丝小枣苗,栽后当年截干,第2年形成树冠,培养树形为小冠疏层形;2001年进入结果期,小枣平均产量7.91 kg/株,折合产量9 750 kg/hm2;2002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产量15.9 kg/株,折合产量20 025 kg/hm2;2003—2005年平均产量15.075 kg/株,折合产量19 620 kg/hm2;2006年产量开始下降,产量13.16 kg/株,折合产量16 575 kg/hm2;2007年产量10.53 kg/株,折合产量13 275 kg/hm2;2008—2011年产量8.35 kg/株,折合产量10 515 kg/hm2,且大部分枣果感染炭疽病、黑斑病、枣锈病等,商品价值低下,亟待进行改良。
1.2 东西走向布局
枣园东西长320 m,宽45 m,原栽植有13排金丝4号小枣树,共2 398株,1998年春季建园,原栽植株距2 m、行距3 m,栽植当年生嫁接枣苗,砧木也是二年生金丝小枣苗,栽植后当年截干,第2年培养成树冠,树形为纺锤形。2001年进入结果期,第1年平均产量6.08 kg/株,折合产量10 125 kg/hm2;2002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产量12.8 kg/株,折合产量21 300 kg/hm2;2003—2005年平均产量12.45 kg/株,折合产量20 730 kg/hm2;2006年产量也开始下降,平均产量9.6 kg/株,折合产量15 982.5 kg/hm2;2007年平均产量7.8 kg/株,折合产量12 982.5 kg/hm2;2008—2011年平均产量5.41 kg/株,折合产量9 007.5 kg/hm2。且枣果单个质量变小,品质降低,大部分发生炭疽病、黑斑病、枣锈病等,经济效益降低,需进行高产改良。
2 存在的问题
2.1 光照条件不良
金丝4号枣树是典型的喜光树种,通过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光照条件好的树体,其树冠中、上部的产量较郁蔽树高82%左右。果实的品质与光照强度关系十分密切,处于强光区、光强适中区的枣果,至成熟采收期可全部着色变红,能够正常成熟,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适口性好;而郁蔽树的枣果成熟率为71%,着色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口感差,直接导致商品的价值降低。
前文所述2个类型的低产金丝4号枣园,都是2 m的栽植株距,很容易形成树冠严重郁蔽,通过与同龄3 m×4 m栽植密度的金丝4号枣园进行对比调查表明,3 m×4 m的栽植布局,树冠的上、中、下层分别属于强光区、光强适中区和弱光区,相对光强分别为66.2%、41.5%和13.0%;而2 m×4 m的布局树冠易郁蔽,树冠仅上层属于光強适中区,中、下层均为弱光区,相对光照分别为37.20%、14.50%和4.75%。树冠各个部位的产量与光照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强光区每个枣吊平均坐果1.02个,光强适中区为0.51~0.67 个,弱光区仅为0.16~0.34个,其差距很大。
当金丝4号枣密植园生长到6~8年以上,由于受树冠郁蔽的影响,树冠外围和树冠内膛的光照条件差距也很大,外围部分每个枣吊平均坐果0.82~1.02个,内膛仅为0.12~0.45个,相差1~2倍。同时,由于树冠郁蔽、光照条件差,内膛枣头生长细长,二次枝上抽生的枣吊数量少,仅为2~3 条,叶片小而薄,叶色浅,多为无效枝叶,几乎无光合能力,并有逐年枯死现象,减少了树体的结果母枝数量,从而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影响。
另外,2 m的栽植株距在前期容易实现早实丰产,但在整形修剪过程中很难培养丰产的树体结构,不能形成合理的树形,通风透光不良,达不到合理负载的要求。
2.2 土壤板结
枣园郁蔽后无法实现全园深翻、中耕松土,造成土壤严重板结,土壤中微生物少,透气性极差,根系伸展性差,根量明显减少,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大大减少,树势逐渐衰弱,枣吊生长细弱,叶片小而薄,枣花花蕾小,难以坐果,并且开甲后叶片变黄,落花落果现象严重,枣果易感黑斑病。
2.3 有机肥施入严重不足
当树冠郁蔽后,施肥上多以撒施化学肥料为主,无法施入有机肥,由于化学肥料持效期短、养分单一,树体生长不良,肥料撒施后,容易将吸收根引向表层,导致抗旱抗涝能力降低。所结果实产量和品质明显降低,容易出现生理性病害,经济效益降低[3]。
2.4 结果枝组老化
由于连年采取抹芽、摘心等措施控制树势,抑制枝条旺长,导致结果枝组老化,逐渐形成鸡爪状枝组,结果能力下降,枣果品质降低,抽生的枣吊短,叶片薄,花蕾不饱满,坐果率低,果实干物质含量少,果实小,品质差,易感果实病害。
2.5 病虫害防治不彻底
树冠郁蔽后由于枝叶茂密,在防治病虫害时很难将药液喷严喷细,达不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往往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枣果的品质降低。
3 改造措施
3.1 进行间伐
对株行距2 m×4 m的枣园,在2 m的株距上,采取隔1株刨除1株的措施进行间伐,株行距由2 m×4 m改造成4 m×4 m,将密度由1 260株/hm2改造成645株/hm2。对株行距2 m×3 m的枣园,在2 m的株距上,隔1株刨除1株,改造成4 m×3 m,将密度由1 665株/hm2改造成825株/hm2。
3.2 搞好树体改造
树冠郁蔽后由于枝叶茂密,不但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而且在防治病虫害时也很难将药液喷严喷细,达不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从而导致枣果的品质降低。因此,对保留下来的树体,通过运用整形修剪手法,进行树体改造,逐步改造成自然开心形树形,以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实现病虫害防治时喷严喷细的要求。
3.3 逐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结合间伐,对全园进行中耕松土,使根系能够舒展生长,根量逐年增加,达到根繁叶茂、提高树体抗逆能力、增强树势、丰产优质的目的。
3.4 增施有机肥
由于树冠郁蔽后无法施入有机肥,或即使施有机肥,只能在地表撒施,达不到合理施肥的要求,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很低,同时多年的地表撒施将根系引向地表,从而造成树体抗逆性降低,树势衰弱。可结合全园中耕松土,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37.5 t/hm2以上;也可采用放射状施入法,具体方法:根据地上树冠、地下根系的对应性特点,避开骨干枝在冠下开挖放射状施肥沟,从树冠的外围开始挖,外深内浅,靠近树干处20 cm左右,外围30 cm,沟宽40 cm,将肥料和土混匀后一起施入,施肥后立即浇水。由于枣树的根系分布比较浅,尽量不采用环状沟施肥法,以减少根系的损伤。
3.5 更新结果枝组
根据冬枣隐芽萌芽力强的特点,在落头开心后,对保留的老化骨干枝或大型结果枝组的基部,在春季萌芽时选留健壮的枣芽作为新枣头培养,全树选留3~4个。其他部位所萌生的新枣芽在基部保留3个枣吊进行摘心,使养分集中供应保留的新枣头[4-5]。开甲时在新枣头的外部进行,使养分集中供应到所留枣头上,加速新生枣头的生长,到7月下旬,根据新生枣头的长势适时进行摘心,促其二次枝加粗、加快生长,到第2年春季结合修剪,可在甲口上部,将原有的衰老骨干枝或结果枝组回缩2/3,保留1/3左右,使保留部分对新生枝起到辅养作用,加快生长。第3年春季修剪时将上一年保留的1/3老骨干枝或枝組从甲口部位剪除,这样更新后的枣头便随着老骨干枝边结果边回缩过程培养成新骨干枝,最终可完全取代原有的衰老骨干枝或结果枝组,恢复到原有的树冠,枝龄恢复到健壮结果阶段,达到丰产优质的目的。
3.6 加强病虫害防治
郁蔽的枣园多数都有不同程度枝腐病的发生,对保留的树体,春、秋2季注意加强树干枝腐病的防治,可用松脂酸铜、乙酸素等药剂进行涂抹,4月上旬涂抹2次,10月上旬涂抹2次即可。同时,在生长季节加强绿盲蝽象、枣粘虫、枣步曲、红蜘蛛、枣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枣园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韩金德.冬枣优质丰产树形和关键修剪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16):34-35.
[2] 董子安.山东垦利县冬枣综合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5):161-162.
[3] 郭燕.陕北低产枣园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6):124-125.
[4] 宋志云,周应杰,孟军萍.武威低产枣园改造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6(12):46-48.
[5] 刘改招.低产枣园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