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的结合教学

2017-07-29王月明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王月明

摘要:曲式与作品分析作为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对于实际作品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促使音乐学习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达到更深层次的提升。但理论课本身的繁重、枯燥也为其教学带来了困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势存在,本文就其二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结合运用加以论述,以期探索出更合理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 多媒体手段 传统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21-03

一、传统理论教学手段的优势

人们对老师的评价通常都围绕着“某老师的教学方法好”或“某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等这样的话题。所谓教学方法也就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①不可否认,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传授知识——掌握知识而服务,围绕这一活动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手段都可归为“教学方法”一说。从课程注重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实践课等,对于理论课形式,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手段通常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以课本、黑板、粉笔为主要媒介,教师通过大量板书及说教为主的细致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客观来讲,这种教学手段利于教师掌控重点、自如发挥,容易引发教师讲课的热情。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一来可以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增强记忆,正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二来,时刻保持纪录的准备,可以避免上课发愣走神;三者,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便于师生互动。

二、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其中第十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意见中,明确规定“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与教学改革发展,目前,全国各所高校的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早已远超这个数字,尤其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课程。

在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一些课程中多媒体手段授课方式也不可或缺,诸如在有关音乐史课程的教学里,教师会将属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字、乐谱、乐器、音乐家、音乐作品等通过播放图片、音响、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做到时间与事件的横向联系。而象和声、复调等理论与创作兼具的课程上,教师可以事先利用音乐制作软件或打谱软件将范例、习题输入电脑,上课时在讲理论时,指导学生聆听并进行分析,有效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三、二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的结合教学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一门“专门讲述音乐的结构规律和结构分析”②的课程,它隶属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仅是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教育部也将其列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笔者为了更好地有效落实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针,从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面出发,再结合多年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过程,从记、听、考三个教学方面试析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的结合教学。

(一)笔记摘记——记

作为一门作曲技法理论课,自然少不了大量的知识点内容,以前采用教师口念,学生快速记写的方式,通常一句话需要反复念多次,因为概念、原则等东西太多,学生手腕常常陷于机械运动。在多媒体时代,课件能够被清晰地投影到大屏幕上,而且方便在课后拷贝给学生。但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赞同教师的课件内容制作得过为详细,抑或使学生事先拿着打好的课件来听课,而不再抄写笔记,虽然节约了一些时间,但效果可能并不好,正如笔者前面提到的,听讲中时刻保持纪录的准备,可以避免发愣走神。从心理学上来讲,边听课边记笔记是维持“有意注意”的一个有效措施,调查表明,记笔记比不记笔记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更长久。因此,课堂记笔记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缺少的环节,但不宜过多、过繁。

笔者的做法是,将定义、原则、结构类型特点等理论文字摘取其中概括性的及关键词句呈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其作用只是先给学生一个框架,不至于漏掉重要的骨干信息,多数的笔记内容实际上在教师的口述讲解中,学生必须在边听讲的同时边迅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记录下来。这样,一则,按照心理学的研究,调动了学生听课的意识,控制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是一种科学的手段;二则,在不经意间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试想,没有了大段现成组织好的话语等着去抄写,而是要在教师的讲解中辨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记录,学习上依靠老师的惰性自然就减少了,长久下来,同样的经验也可以用在对書本的直接学习中。

(二)作品分析——听

《曲式与作品分析》需要谱例分析来支撑对该门课程的掌握,分析作品,聋子看谱是不行的,在多媒体时代到来以前,作品的音响呈现大多是靠钢琴弹奏,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因而加大了很多教师上课的难度。现在用多媒体授课,网络资源不仅提供了钢琴音色、还有管弦乐队的演奏效果,丰富了音响,也减轻了教师练曲的负担。但是,科技设备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具,在没有配备钢琴的教室条件下教学依然是不行的,笔者认为,要达到对乐曲分析的直观、透彻效果,应将多媒体音响课件与传统钢琴弹奏方式相结合来实施教学。

作品分析之初,在建立乐曲的整体印象时,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是非常省时省力的,多媒体手段也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例如分析乐曲的主要主题和对比主题时,可以用打谱软件打出不同主题乐句,甚至拆分出动机、乐节,这样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伴随音响的播放,会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甚至一些重要的和声进行也适合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当然,这些课件内容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充分备课工作,教学时才能够得心应手。而钢琴作为一件乐器,其优势在于弹奏方式灵活、随意性强、快慢强弱可以在手指尖掌控,同时适合于音响的即兴呈现。众所周知,上课过程中不能缺少师生的互动,教师的讲课激情是被不断焕发出来的。假设,当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讲到某个重属和弦的音响作用时,再回到讲台上寻找课件或临时打谱,那么教学连贯性势必会被打乱,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走到钢琴前将这一段和声弹奏出来,在抑扬顿挫的琴声中给学生着重强调。再比如,对歌曲谱例作分析时(尤其是较为熟悉的歌曲),由于歌曲的旋律性强,结构也相对明朗,教师可以在即兴伴奏的方式下,先要求学生集体唱歌,一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则,在演唱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找出段落终止,划分结构就不会困难了。对于器乐曲,倘若任课教师本身的钢琴水平较高,能够将整首曲子完整弹奏下来,那么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演奏无疑也更加会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三)学习检验——考

课程修业完毕,选择适合的考核形式可以检验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以来,理论课几乎都是用试卷作为考试工具。学生以闭卷的方式在卷面上答题,受考试时间和考试形式的限制,无法做到全面思考,并且导致大多数学生最后往往关心的只是一个分数,是一种被动的应试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我们可以在学期中间或临近结束的时间段布置乐曲分析的任务,包括创作背景、作者介绍、曲式结构、主题动机及发展手法等涉及作品分析的各方面内容。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分析结果制作成课件,再专门安排一堂课由学生上讲台来讲解作品,最后教师进行评判并打出每组的分数,按百分比计入该课程总成绩中。

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一则,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理论的实践当中,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二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与理解能力,学生在希望获得高分以及在集体中被认可的动力驱使下,势必会认真查找资料,汇总分析结果,理清条理,从这一点上看,同时也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锻炼了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也熟悉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尤其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是他们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但是,这种开放式考查方法并不能作为唯一考试手段实施,一来,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不能对每个学生一一进行考核评价,只能以组为单位,因而产生很多相同分数;其次,开放式考查毕竟是学生在借助了现有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不能达到考验独立分析思考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开放式考查方式与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分别按总成績的30%与70%的比例计算,这样,便解决了传统考试只重分数的片面应试效应。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教学便捷、信息量充足、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检验形式灵活等多项优势,传统教学模式则更适合于师生间的互动及更具学习效果检验的权威性,两者的教学特色形成一种互补。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哪一种教学模式可能都不会获得好的效果,但若能将其二者有效结合,则会事半功倍。但要达到理想效果,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和调节能力,多媒体手段的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由于理论课本身内容较为枯燥,善于利用先进手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但也不能一味依赖于多媒体手段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否则适得其反,容易使学生思想抛锚,也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很好衔接。

注释:

①廖远耿主编,高等学校教学法研讨会秘书处编《高等学校教学法研究》4页。

②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前言。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郭淑琴,王燕.普通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杨高鸽.一堂别样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J].北方音乐,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