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初中作文教学个性发展的平台

2017-07-29华海燕

创新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黑板事物笔者

华海燕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文精神,提高人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平时批阅作文或阅卷过程中,常常会有这种感受: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题材没有新意,没有自己的个性。

那又是什么压抑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读面狭窄等。其次从教学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在作文指导评讲过程中,教师大多运用同向思维的教学方式,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窒息了学生创造力的自然生成和个性化发展。另外,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需要对个体学生进行跟踪式的辅导评价,甚至形成个性化教学方式,由于这样做工作量大,见效较慢,一部分老师不愿在这方面花太多的精力。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更注重人的个性化延伸,死板雷同的模式化教育必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的教育既要注重面向学生,又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适应社会,顺应学生作文表达能力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作文教学策略。

一、捕捉资源,培养学生多元独特的观察角度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观察到的事物呈现出不同的层面,而观察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的源泉,没有独特的观察角度就难以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每接一届学生,笔者首先会对他们进行作文序列训练,其中第一课就是外貌描写的训练,让学生单纯地写出他用眼睛看到的老师的形象,这是最锻炼学生观察力的。学生如果没有用自己的眼睛仔细“看”,写出来的人物就是模糊且笼统的,如:“X老师中等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会说话……”对于这样的描写,老师看了摸不着头脑,无法对号入座。如果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真情描绘,突出人物个性,那么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就会很丰满,如:“X老师胖胖的,戴着一副黑边框的眼镜,乍看似乎憨憨的,可镜片后偶尔闪过的眼神却是那样的狡黠,小动作都躲不过他……”这样的语句无疑是生动真实的,写出了老师肖像的个性特征—胖、憨憨、狡黠,读后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可见培养观察力对于创新作文意义非同一般。

除此之外,笔者还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适时捕捉生活中新奇、有趣或感触深的事物。如每周进行的升旗仪式,笔者在结束后总会无意地提问:国旗下讲话的老师怎么上台的?穿什么衣服?如何准备讲话的?表情如何?等等。这些问题一开始出乎学生的意料,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认真回忆,接着便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雄壮的国歌声之后,老师矫健地走上司令台,站定,扶好麦克风,清了清嗓子,面带微笑,扫视了台下的学生一眼,微微鞠躬,朗声说道:‘同学们好!……”

笔者引导学生除了观察周围的人与事,也感受身边的自然美景。教室门口的两棵郁郁葱葱的桂花树也成了笔者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资源,不同感官,不同角度,远近高低都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有学生曾这样描写道:“每天傍晚我都会在树下停留一会儿。因为,我被她那迷人的香味给吸引住了。它小小的花瓣会散发出迷人悠长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魂牵梦索。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典雅的花就是桂花了。一阵风吹过,树上的桂花慢慢地飘落,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花儿飘到了地上,铺成了一块美丽的地毯。”笔者用这样的方法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并把有意识的观察转化为用心灵去“感受”,自然而然,他们笔下的文字角度立体化了,丰富而多变,充满了个性。

二、创意引导,开拓学生变通发散的思维空间

要把奇特的东西写得奇特些比较好办,而要把平常的东西写得平中有奇,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开启发散思维,抓形象,用这比那,用那比这,使之相得益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进行《生日》的作文指导时,在请学生畅谈写作思路时,学生无一例外地谈到家人为自己隆重地过生日,自己如何幸福快乐。笔者便引导学生,家人过生日吗?你想过为家人过生日吗?生日除了是纪念新生命的诞生,还纪念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慢慢打开了学生的多角度思路,那一次学生的习作多样化了,有谈父母祖辈的生日方式的,有谈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辛苦的等等,其中一位学生所写的在母亲病榻前为母亲过生日的题材还获了奖,这其中就有他一反常态另辟蹊径构思的功劳。

打破常规的做法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而联想也是另一种引导学生挖掘材料的多义性、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的思维品质。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通过联想,可以从眼前的事物生发开去,由一点发散到另一点。开拓联想和想象力,养成在事物之间寻找联系的思维习惯,能使作文素材宽泛又有自己的个性。笔者曾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故事”的散文,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们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黑板上的分式、方程……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学生又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黑板、居委会门口的黑板、医院门诊处的黑板、法庭外的黑板等,于是又得出了“黑板是社会的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些不透明的窗口中了解了生活的更多方面。学生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关键是学生不停留于旧的思维定势,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确立了立意的新角度。发散性思维可使作文立意新颖。只有感受独特,构思时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才能写出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文章,才能在老套陈旧的题材上绽放出独特的个性魅力。

三、激趣入情,荡起学生真切动情的情感体验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有时教师过多的灌输会使学生的思考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学生唯教师的感受是想,没有自己的立场和感受。有时为了要把主题定高、定全,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众所周知的题材上面,譬如写伟大,马上想到舍生救人、鞠躬尽瘁等这些高大全事迹,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事物,忽略了能反映自己真情实感的事物。所以说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趣”,引导学生“入情”,带领他们经历最真切的个人体验。在讲授《石壕吏》这篇文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写作的情境,笔者请学生分别扮演凶吏和妇人,按照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已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组织语言,设计动作,把悍吏的凶暴无情、老妇人的哀怨无奈、诗人的悲苦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感同身受,有了更真切的共鸣,从而在特殊的场景中激发了对此文扩写和续写的热情和兴趣,许多学生对情节的设计让人击节赞叹。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懂得景与情的关系,知道怎样用情去支配景物,真正领悟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谛,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多品读诗词散文,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入情。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因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情感而独具个性,如马致远的《天净影·秋思》、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朱自清的《背影》等。因此,平时我们要注意多写随笔,将思想的火花及时记下来,长此以往,信手拈来的必是一篇具有真情实感和个性魅力的美文,而不会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我们的教学大而言之是为了民族复兴的大计,小而言之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没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独到之处,又怎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造并充分利用好能让个性得以发展的平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涉及面较广,不能一言以蔽之,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另辟蹊径,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别出心裁的文章。

猜你喜欢

黑板事物笔者
长在黑板上的诗
美好的事物
老师,别走……
晓黑板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黑板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