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
2017-07-29孙婷
孙婷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后,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心理上难免会发生一些波动,思想和行为都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针对高校新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高校新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期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高校新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09403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一个人从稚嫩转向成熟、从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大学一年级是高校新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人生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的转折和整合阶段。高校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于僵化和流于形式,逐渐丧失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初衷。随着社会思潮多元化和物质的多样化,高校新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特点也出现新的变化,因此,过去形式化、政治化的高校新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新生教育的需要。從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当前高校新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新生特点
1高校新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解析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首先要对高校新生的心理行为发展阶段进行界定。青年期一般分为青年初期(15、16—17、18岁),青年中期(17、18—21、22岁)和青年晚期(23、24—27、28岁)。考虑到当前高校新生普遍入学年龄较小,因此,高校新生以18、19岁年龄段的学生最多,可以界定为青年中期。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很多心理和行为特点仍然未脱离初高中的心理行为状态,只不过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层次的提升和人们对他们的看法都对新生的心理特点产生影响。高校新生群体正处于青年中期的过渡期,从心理发展水平上看,正是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年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在这种心理发展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第一,自身的心理特点上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即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的矛盾;第二,自我意识存在矛盾,即意识中“成人”与现实“未成人”的矛盾。
2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矛盾解析
高校新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和消极层面存在矛盾性[1]。大学新生心理特点的积极层面体现在:首先,高校新生在生理机能的发展上已经处于高峰期,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活力,敢拼、敢做、敢表现,富有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其次,高校新生出现更多新的需要,从封闭的高中迈入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大学校园,交往范围和生活领域逐渐扩大,他们产生了更多的需求,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渴望结交新的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可等等。再次,这一阶段的高校新生有着更为强烈和丰富的情感,这一时期的他们总是感性高于理性,看待一件事情容易把个人感情参与其中,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衡量别人。最后,高校新生富有创新精神,拥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对旧事物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积极的心理特点并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很容易走向反面而产生消极的心理表现。比如:精力充沛却没有正确地发挥作用时,就会用于无益甚至有害的活动上;情感丰富在同学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受感情支配而不能正确对待,大学新生自尊心强烈,一旦受挫折会很容易陷入到自卑当中;当强烈的求知欲与不成熟的辨别能力集中到某个个体时,往往会把自己没有接触过但有害的理论作为新的选择;由于富有想象力,也容易陷入自己美妙的幻想当中,从而削弱进取心。
3高校新生的自我意识矛盾解析
高校新生正处在迅速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心理的发展也不平衡,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自我意识矛盾。由于脱离了家庭、老师、学校的严密监管和控制,他们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外在世界,相反,他们会更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经常强烈地意识到自身及周围所发生的种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一是渴望独立而又不能摆脱依赖之间的矛盾。升入大学以后,新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即作为成人而独立生活的意识,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摆脱长期以来的人身束缚和经济限制。但正是由于长期在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下成长,他们缺少实际的社会实践能力,大部分新生都要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因此又不可能完全独立。二是长期封闭性的孤独感与强烈的社会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此阶段的高校新生心理上仍然停留在少年期,心理闭塞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情感和秘密,而且长期的学习任务使得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长此以往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但是他们内心却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三是强烈的感性意识和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高校新生往往心智发展仍不成熟,在处理事情上经常会陷入感性危机中,缺乏正确的思考有时候明知如何做才是合理的但结果却相反,事后经常后悔苦恼。四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识别力低下之间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新生思想教育”就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过渡,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种阶段性的思想教育,新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着学校教书育人结果的基本方向[2]。从高校扩招以来,伴随着入学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新生思想教育工作一直被列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来做,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青年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原有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新生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改进和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政治教育工作,轻思想教育工作
在谈到高校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时,我们也称它为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思想教育工作与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政治教育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影响学生政治观念、信念和信仰的课程和活动,又称狭义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涵盖在思想教育工作之中,更加侧重于“价值”的目标,旨在帮助高校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长期的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演变成了大量的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被讲座、被政治化情况突出,高校新生群体普遍产生了政治疲劳、厌恶感,这就偏离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初衷,违背了教育的价值规律,自然也就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3]。
2重理论教育工作,轻实践教育工作
当前很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仍将思想教育工作停留在书本教育即“第一课堂”的教育層面,社会实践教育即“第二课堂”教育明显不足。新生思想教育通常是将新生统一集中在大教室中进行,由领导和教师开展主题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且这种大规模性的思想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渗透到新生思想深处,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长此以往,新生们自然就会产生厌恶情绪,就算被动地到了现场也不能较好地听课,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以及反思,实际效果不明显。而作为思想教育工作新形式的实践教育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课堂”教育明显不足。因此,在学校内部或走出校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主题活动以及拓展训练活动会更加符合新生的思想行为需求,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3思想教育周期短,缺乏长效性和连续性
我国思想教育周期短暂,后期对新生的思想教育也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性。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思想教育意识,且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存在弊端。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存在厌烦的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或逆反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量集中的灌输式教育会造成新生不能全面吸收和理解。后期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高校新生教育方式,一般集中在学生入校后的一到两周的时间内,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新生展开集体教育。大量的思想教育任务往往是集思想教育的跟进和补充,这就会导致很多新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困惑和盲从的状态,所以这种短周期、集中式的教育模式往往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4思想教育工作者体系单一,专业化不足
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队伍主要由各学院的辅导员、学生处和管理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担任,整体人员结构单一。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直接产生联系,承担着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工作繁杂、工作压力大,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真正从事思想教育工作,没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这就大大限制了他们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并且在校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大多是仅凭经验做事,思想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丰富,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工作技巧,也限制了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并且岗位流动较快,很难出现专业化、专家化的教育行家,再加上各学院之间缺乏长期定时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新生思想教育组织处于边缘化状态,教育的效果也有待提高。
三、发展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升路径1平衡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解决新生心理困惑
正确的政治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个时期的学生更需要的是解决内心世界的困惑,改变茫然的情绪状态,以实现健康发展和成长。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部门应合理安排政治教育工作,不要把思想教育简简单单地变为政治教育,更多的要在新生思想和心理层面下功夫、做文章,帮助新生解决心理矛盾,正确认识自我,才能促进其自发的激进状态和对成功的渴望。只有我们的教育一针见血地点破学生的困惑所在,找到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并用专业的知识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才能够扭转目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误区,从而赢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学生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2重视实践教育工作,开辟第二课堂
从发展心理学分析来看,高校新生有着充沛的精力、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敢于挑战新事物、提出新问题、迎接新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发展需求,牢牢把握新生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一特点,从而努力地将思想工作转变到实践教育上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更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时可以引导大学新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特长,释放自己的活力,不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在今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尝试更多的挑战,激发勇于拼搏的潜质,同时也有利于维持校园的和谐稳定,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3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新生思想教育档案
新生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时间短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思想教育知识,更谈不上对大学新生产生深刻的体会,所以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仍然处于困惑和盲从的状态。考虑到现实因素以及大学生发展心理的特点,首先高校应当建立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学生未进校的时候就做好规划,层层负责,统筹兼顾。在实际工作中完善新生的思想教育档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那些思想偏激、心理异常的学生要定期跟踪访视,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期。同时将思想教育档案与个人在校的学习以及成长发展相挂钩,这样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每个人的动态,可以及时跟进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引导,以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大学新生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更好地成长。
4提升专业化水平,扩大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加强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思政教育的这支队伍,通过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队伍建设,保障这支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4]。首先,要扩充思想教育工作队伍规模,确保开展思政教育的稳定力量。可以将学校的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一同纳入到这一体系当中,这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这部分人能够在学生工作中专心进行研究。其次,要加大力度对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尤其是对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教育学领域的知识进行再培训,改变由经验决定行动的传统做法。当前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触和接受能力往往比教师还要迅速和及时,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各样的专题讲座进行定期培训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动进行实践体验,以及鼓励他们进行理论性的研究等方面多角度开展。最后,要加强高校内部院系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工作队伍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学生工作队伍要能够不断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总结经验,制订计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松祥,宋绍峰.“大学生早期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1994(1):62—64.
[2]郑华萍,郭鹏.论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62.
[3]杨文杰.朋辈教育在大学新生活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2013(9):179.
[4]欧阳永忠,区瑞珍.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