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价值

2017-07-29张雪怡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新文化

摘 要:从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的渊源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者所发表的言论,以及对所谓文学革命的偏激之处进行再解读,三个方面对“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论调进行驳斥、论证探寻。

关键词: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文化断裂

作者简介:张雪怡(1993.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随着近年以来“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市场经济下人们信仰、价值观念的缺失,传统文化再一次引起重视。而以反传统为核心的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再一次进入人们视野,并兴起了关于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造成传统文化断裂的论调,把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归结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上,指责五四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造成的近百年的文化“断裂”。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是否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还是要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来进行探究。这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的批判,脱离了整个历史语境,并未做到尊重历史。

首先是要从源头来证实新文化以及五四文学革命并未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对五四新文化革命的历史背景的探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结束了中国天朝大国的神话。中国人民各阶级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巨大阻碍。1911年发起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革命派所期望的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却并未实现,根深于中国民众头脑中的君权观念、纲常名教和封建传统思想依旧“统治”着人们。利用人民大众这一思想上的局限性,封建旧势力反攻倒算,北洋军阀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于1917年扶植溥仪复辟,康有为也主张要把孔教奉为国教并列入民国时代的宪法。这一系列拥护帝制的逆潮,才使得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进行变革,就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以《新青年》为思想阵地,以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来抨击各种传统观念。就现代人怎样对待孔子和儒家问题展开了争论,作为对复古逆流的批判,以達到维护共和政体的目的。

其次,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否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最直接的依据是要从革命参与者入手,从他们在运动中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取得实证。自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陆续发表了易白沙、高一涵、李大钊、吴虞等人的各种论说。猛烈地抨击了孔子和传统道德,易白沙在《孔子评议》文中所说“汉武当国,扩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术,欲蔽塞天下之聪明才志,不如专崇一说,以灭他说。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以此来评判历代统治者借孔子为偶像来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的不合理性,从而反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张勋的复辟。

李大钊所言道“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提到了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问题,明确了批判的并非孔子本身,也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是历代为统治者为谋权而利用的偶像权威。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评孔批孔,绝非针对整个传统文化以及孔子本身,他们抨击的是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以及以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权威、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

当然当代学界一直总要诟病这场文学革命的偏激之处,甚至把后来“文革”的过错以及当今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全部算到五四的账上。其实自己也犯了偏激之错。不可否认的是新文化五四文学革命先驱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态度确实是决绝的。但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在无先验者的情况下进行革新难免要犯幼稚病,对革命的理解有所偏激;但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进行猛烈批判,他们就必须通过这种偏激,来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来达到革命应达到的预期效果。五四先驱者之所以采取决裂的姿态,也是出于对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考量,通过这种偏激,来调和中庸.另一方面,人们只注意到新文化五四一代的偏激、不宽容,而忽略了旧有思想保守主义代表者的强硬与决绝。新旧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立场差异、有利益纠葛,双方均不能做到坐下来平心静气、条分缕析地讨论问题,因而双方必然会引发一场骂战。这样把五四一代的偏激置于“旧垒”之中,放于新旧双方尖锐矛盾之下,那么学界对五四一代“偏激”的谴责就太过极端化。由此可见,“偏激”并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方面,虽有幼稚之处,但这场运动确实是先驱者理性的建树,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理性选择。

无论是肯定或否定,脱离总体历史即成为片面的抽象的论证,任何理解都有理解者本身的历史性因素在内。历史离不开历史解释者本身的历史性。我们能做到得就是从历史现场取证,来论证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价值。在今天这种完全崭新的条件下,来获得对历史和现实清醒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抨击与批驳,要从而在历史的探寻中寻求文学革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易沙白.孔子平议,上下篇,载《新青年》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第2 卷第1号,1916年3月.

[2]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载《甲寅》,1917年3月.

[3]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

[4]温儒敏.《新青年》并未造成文化的断裂,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5月.

[5]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载《问题研究》,2007年.

猜你喜欢

新文化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进程
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巧言令色”的新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逻辑
小城远教“新文化”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