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7-29白强

理论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供给侧大学生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常态,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高校应当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话语、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供给侧思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7-0102-03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理及教育路径探究”(15SKS001)的阶段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白强(1969-),男,重庆酉阳人,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和优化供给方生产结构,从而提高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供给侧改革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思维和方式,也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全新“生态”——多元文化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碰撞、利益结构的改组、学生个性化的日益彰显等新情况、新问题,打破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出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新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与大学生现实思想政治状况出现错位。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开放,给喜欢追求新潮和时尚的青年大学生们提供了“漂洋过海”“畅游全球”“博览古今”的“大通道”,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但是,这也给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花花绿绿”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出现了精神状态低迷、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迷茫、集体主义淡漠、心理素质较差等现实问题,个别大学生甚至走向思想和行为极端。其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端”体系与“需求端”体系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的内容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场域,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联系不紧,特别是与学生的学业就业、婚恋情感、人际交往、心理困惑等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引不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教育话语生硬刻板,过于“理论化”“知识化”,让学生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高在上”,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家长式“一言堂”的单向性、强制性“灌输”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由此可见,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

作为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精神生产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把集中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树立“供给侧”改革的新思维,[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质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质”“精准”和“有效”的教育“供给”,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和日趋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新思维、新理念,对于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在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却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迷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地位的最终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逐步走出了“姓资”与“姓社”的认识误区,迎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春天。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在多元的文化冲突和日益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教育对象思想和诉求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经济领域肯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供给侧改革思想,不仅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方向,也为当前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新视角,为有效破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难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显然,这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运用、新发展、新贡献。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思维对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具有重大实践指导价值。当前,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进入重大调整期,一些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性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些制约和阻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问题也日益显露——教育理念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内容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教育手段与当今网络信息社会的现代传媒特征不相吻合等等。这些问题表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发生了矛盾,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需”不平衡,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发生了错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路径在于根据教育形势、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适时调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要素,在教育“供给产品”“供给方式”“供给质量”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改革,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纵观全球,供给侧改革也是西方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新世纪以来,国际交往的全球化、信息联通的网络化,不仅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也给世界各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现实困惑。在此形势下,西方高校也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供给侧,以期化解其价值教育面临的诸多危机,美国哈佛大学就是一例。面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衰落,哈佛大学在教育资源供给上持续开展了多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增强道德推理课程在其核心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早在2006年,哈佛大学就推出了多达13门的道德推理课程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学习这些道德课程中“反思诸如正义、义务、公民职责和权利、忠诚、勇敢和个人责任”。[3]在教育方式上,美国高校除了课堂的道德教化外,还通过广泛的校内外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渗透力,这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就是一例。加州大学不仅对学生开放校内工作岗位,还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去校外企业兼职,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会公共环境资源渲染美国主流价值观,培养符合美国“民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4]由此可见,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共同策略。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特殊性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行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这一本质的规定性又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特殊性。

其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必须始终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明德、修身、笃学、躬行。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和对象的变化采取与时俱进的灵活改革行动,才能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

其二,方向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场域和实际成长诉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新思维,改进教育“供给”,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其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从“需求”出发改革“供给”结构,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进程。但并不是被动适应学生的“需求”,也绝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绝不能丢掉原则性、政治性和方向性,而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敢于亮剑发力,敢于抵制“低俗化”,反对“庸俗化”,传递正能量,傳播好声音。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供给结构”的综合改革。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要义在于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要素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供给、精准的供给、创新的供给。[5]这种“结构性”的综合改革,涉及到教育“供给侧”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话语、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等诸方面。也就是说,只有对教育“供给侧”诸要素进行新的优化整合,建立新的“供给侧”结构,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促进“供给”与“需求”的互动。

一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新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视野,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大业中去统筹谋划,坚持为学生服务的“人本精神”,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供给侧”拉动“需求侧”思维,多从“供给侧”一端反思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是否融入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话语是否对接了大学生的话语特点,教育方法是否契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育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等等,从而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供给侧改革新思维,指导教育工作者调整和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现实生活场域。“思想道德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道德践履的土壤。”[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教育“供给”的核心“产品”,但这个“产品”是否有吸引力并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融入大学生现实生活场域,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场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厚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赢得生机、焕发活力的源泉。为此,高校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紧紧相联,热切关注和解决学生们在学业就业、婚恋情感、人际交往、心理困惑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回应学生们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冲突中遇到的思想困惑,科学引导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学会鉴别、判断和取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成为大学生修身、笃学、明德、养性的行动指南。

三是要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表达。话语虽然只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却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直观的载体,是把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重要工具。同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也离不开富于时代特征的话语表达。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话语特点,创新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才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从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上看,作为“供给”主体的教育者应当着力改变传统的“理论化”“说教式”的话语表达方式,要在坚持“政治性”“方向性”“原则性”的前提下善于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从“逻辑化”“体系化”“知识化”的话语转换为学生愿听、爱听、乐听的“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的话语,从而消除教育话语空洞乏味、学生感到“高高在上”的弊病。

四是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毫无疑问,教育方式方法也是直接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就像“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一样,有了好的“产品”不等于就有好的“市场”,不等于学生乐于接受。要赢得好的市场,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在内心认同,还必须有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道德价值上的自我建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定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一个需要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要从单纯的教育者正面灌输为主转向以学生主体自我价值建构为主的教育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更多地运用讨论式、辩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更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冲突中,学会自我思辨,学会自我批判,学会正确选择,真正增强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要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任何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环境要素。优良的舆论环境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而言,舆论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产品供给”。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深刻影响和悄然改变大学生思维观念的新形势下,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环境重在营造优良的舆论氛围。高校应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強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历史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善于因势利导,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新媒体平台,统筹谋划、科学整合微信、微博及校园论坛、红色网站、移动APP等宣传载体的功能,把新媒体建设成为随时随地“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现代立体化舆论阵地,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出优良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氛围,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良的环境“供给”。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诉求,从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一方入手,对教育“供给侧”诸要素进行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质量,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促进良性“互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马建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途径[N].人民日报,2016-06-24.

[2]侍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3]张小敏.哈佛道德推理课程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

[4]鲁宇红.美国加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6).

[5]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4.

[6]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供给侧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