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小学习作教学的法宝
2017-07-29刘平安
刘平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模仿对于他们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他们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所以在习作教学中,尤其是起步阶段,重视“仿写”这一教学方式应是相对有效的。
第一阶段:精选范文,细心研读
在动笔仿写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就好比是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仿写而言,这“粮草”就是范文。范文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比“量”更为重要的还是“质”。
“质”,首先是指文章本身的质量,必须是文质兼美,在立意主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堪称模范的文章,当然这些方面在不同文章中可以是各有侧重的;其次是要体现适切性,就是所选的范文不能只是考虑文章本身的优劣,还要关注它是否适合小学生仿写,在选文时,要选择那些小学生易于理解的,距离他们的写作水平不太遙远的文章,如果有些名家名作的确很好,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删减或改写,去除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晦涩的部分;最后,还要注意多元化,就是选取的范文必须兼顾各种文体,兼顾描写对象的各种类别,兼顾各种不同风格等等,要避免单一,尽可能全面一些。
指导学生“研读”的工作,其实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做,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研读各类范文。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结合习作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指导。至于研读的方式、策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这是语文教学界一个不朽的话题,只要是能让学生“沉到心灵里去”“沉到筋肉里去”的,都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借鉴的。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由浅入深的指导,最终达成学生具备自主研读能力的目标。
第二阶段:有意仿写,但求形似
“匠气”一词,在文艺评论中往往是含有贬义的,是不够灵动,缺乏创造性的代名词。但在小学生仿写的初始阶段,这种“匠气”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倒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一开始这种只要求形似的有意,甚至是刻意的仿写教学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类似“照样子,写一写”这样的题目,是小学语文作业中常见的题型,这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比如例句:“小河边,柳树姑娘的长发在微风中来回摆动。”乍一看,这是一个关于拟人修辞手法的练习,学生写的句子中含有拟人的成分就可以了,如“老鹰在唱着歌”等都可以算对。如果只是这样要求,那这个练习的训练价值就没能充分挖掘。除了拟人的运用,这个练习还可以训练学生对于完整句型的构造能力,如刚才那个句子就应该写成:“天空中,老鹰伯伯在云朵间引吭高歌。”句子的仿写是这样,以此类推,段落、篇章的仿写都应该这样要求。这样的有意仿写,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写作自信。
第三阶段:无意仿写,力求神似
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那就要帮助他们来一次“蜕变”,就是要逐渐摆脱“有意仿写”阶段的“匠气”,向着“无意仿写”的高境界迈进。这里所说的“无意仿写”是指不再专注拘泥于句型句式、遣词造句的相似性,而更多的是去模仿范文的选材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写作风格。
当然,这样的仿写不可能推而广之,适用于所有学生。但在高年级阶段,鼓励少数写作能力优异的学生去尝试,去努力,也是可能有所小成的。笔者曾教过一个女生,平时博览群书,尤其好读余秋雨的散文。她一直尝试仿写余氏散文,一开始文句不通,风格杂乱,但她坚持不懈,文风日趋成熟。到毕业前夕,她的文章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余氏风格,整体的写作水平也已经领先一般同学很多了。由此可见,这种“力求神似”的“无意仿写”,也是帮助学生通往写作成功之路的有力“拐杖”。
学生如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的训练,就应该能逐步形成写作的熟练技能,其写作能力也会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的模仿中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南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