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美学在国画艺术创作中意境营造研究

2017-07-29杨海涛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国画意境

杨海涛

摘要:禅宗思想演化于印度传入我国的大乘佛教,禅在梵语中的意思是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禅宗美学对国画意境影响深远,甚至在某一历史时间段内还曾经主导过国画的发展。国画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代代禅师对禅宗思想在画作上的体现和发展,禅宗思想对国画形成、发展、传承的整个过程都有持续并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国画 禅宗美学 意境 创作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42-02

意境是国画精髓的集中体现,是作画者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景物相互渗融的结晶,因此一副国画的意境便是一副画的灵魂和核心。国画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禅宗美学影响。禅宗美学起源于禅宗,禅宗是自救式宗教,它教化人们不寄托于神、佛,而向自己的内心求佛,从而实现自救。禅宗的核心思想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含义是感受生活的本真,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精神感悟,从而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一、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禅宗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原,六传至慧能开创南宗,在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慧能所做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流芳至今。他推崇通过生活本身来悟禅,辅以内省来修行,排除一切形式主义的修行手段,以此来追求了悟自我本性。由此,禅宗美学强调领悟,拒绝采用具体的表达方式,常常通过写意来隐喻和比拟,通过联想来思索和感悟。它反对人工的刻意雕饰,力求感悟宇宙中蕴含的真理,用简练的手法来表现自然,反应内心。

禅宗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经过漫长的岁月其已与我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成为了我国所特有的佛教,即老庄化的佛教,佛教化的老庄。禅宗是一种探索人性的科学,更是一种赏识人生的艺术,它探索的是主观世界而非客观世界,它欣赏的对象是内在心相而非外在物象,它要求人们向内观照而不是向外觅求。这与国画意境的含义:“人的最深心灵与宇宙人生相与融合而生成的境界。”联系深远,是一代代禅师在画作中对禅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纵观我国宗教、诗、画的历史,国画在整个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以及传承时期都深深地被两类人影响,分别就是文人与僧人,当然在家佛教徒等人也包括其中。在我国历代名人中集文人、士大夫、居士、诗人等身份于一身的画家不胜枚举,如唐代诗人王维、宋朝大家苏轼等。在这其中许多画家、名人都以禅宗为信仰,因而更进一步地扩大了禅宗美学对国画创作的影响。

二、禅宗美学对国画创作艺术的影响

(一)国画中的禅学 “空寂”观

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通过对思维定式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来解悟心性。禅宗是儒家、道家、释家三大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不仅对国画有特殊意义,对我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禅宗传入我国之前,老子、庄子等的思想中就有强调“妙”字的空寂美感观,这与禅宗思想:“超脱物象之外,寻求心灵的无边际。”有着极其相近之处。

中国古代的画家喜欢画“远”,此类画家不局限于画单个的人物或物体,常常突破有限的对象,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用相对极简的笔画描绘心中的意象,图画通过大幅留白或纯色渲染来体现空寂之美,抒发作画者对于人生的感受,以获取宇宙与人生的总体性的根本认知。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充分显示了中国画创作中的禅学空寂观,其空白处营造了该艺术作品整体画面氛围,形成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处”的审美效果。《寒江独钓图》用一叶扁舟,一位老翁,加上虚白一片,构建出独特的意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处。”这幅画作因此成为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空寂感在这幅作品之中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国画中的禅学“禅境”与 “画境”

禅宗传入我国后,古代不少的禅师们都是从大自然中感悟禅机的,例如:曾有一僧人问称门文偃:“如何是佛法大意?”师说:“春来草自青”。禅师们在冷幽静谧的深林里观照自然胜景,返境观心,顿悟瞬间永恒的真知。因此观赏国画亦不可拘泥于客观景物而无视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国画中禅意的魅力与奥秘在于,根据客观的外界物体形象之“有”,去具体表达作画者内心原性之“无”,达到色空不二,求得情与景的统一。国画中隐含的“禅境”指的就是能够在画物的同时抒情,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禅境与画境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息息相关。“画境”是修禅者用笔墨来表达禅道,通过画作来表现自己感悟的境界。而“禅境”是作画者以简略筆法,随心应手写出胸中丘壑,寥寥几笔,一点一划,无不体现作者的心灵印证。比如:巨然的《层岩丛树图》、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等,其诗画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作者的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我们称其有禅境。而巨然的《层崖丛树图》《秋山问道图》《烟浮小景》和法常的《渔村夕照图》等追求空寂、豁达的皓然之气的画作,往往被认为有虚静、幽远的“画境”。

(三)国中的“逸品”追求与艺术表现

逸品亦称“逸格”,属于中国古代美学用语,是指技艺或艺术品达到超众脱俗的品第。宋代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逸格”提到“神”“妙”“能”诸格之上,认为画中“逸格”最高。逸格不拘常法。宋初黄休复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逸品是“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是无法使人楷模的。

元四家都曾参禅习佛,因而品味不俗,其中倪瓒最上。他早年修习禅门,其画净人清,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能有“逸笔”之法,其画定属“逸品”之例。一些著名的国画逸品有倪瓒的《枫落吴江图》 、梁楷的《八僧故事图》等。

三、禅宗美学在国画创作艺术中的历史地位

禅宗是我国佛教民族化宗派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佛教乃至包括我国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画论,有“文人画”(士人气)与“非文人画”(工匠气)之分,这也是受禅宗南北分宗的影响,同时把水墨渲染法、披麻皺、遗貌取神的文人画视为神品,比喻为禅宗南宗的慧能;把著色钩斫、斧劈皺、貌像无神的工匠画比喻为禅宗北宗的神秀。首开禅画先河的,当为唐代王维;唐末贯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近代的虚谷,现代的弘一、丰子恺,在禅画史上都很有影响。“水花凝幻质,墨彩染空尘”,成就了文化史上蔚为清流的禅画大观。禅画起于五代,盛行于宋元,下及明清,仍遗其馀韵。禅既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文化,生活文化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生活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而无形生活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思想方面。数千年来随着禅宗的发展和传承,禅宗美学已经完美地与国画创作艺术相结合,成为了我国禅宗所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上的宝贵财富。

四、结语

禅宗的文化与生活是在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法思想导引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数千年来随着禅宗的发展传承,禅宗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同时也逐步融合到了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禅宗美学要求国画艺术作品内容中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艺术创作与美感中的理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统一,从而达到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转为独特的画面装饰效果。国画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的紧密相联的,是与情感相交融的,即是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在审美的这种意境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作者经过一悉锤炼,升华的境界,这种境界才是审美的最高明的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中国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不单单在于用笔、法,更重要在于作者的要表达的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巍.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意境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

[2]傅千里.十年來禅宗美学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09,(01).

[3]苗琳.“境”中“静”之美——论设计中的禅宗美学[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4).

[4]戚晶.国画意境中的美[J].艺术科技,2013,(04).

[5]王玉强.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1).

[6]徐畅.浅析中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

猜你喜欢

国画意境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春色满园
《幽深》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国画等
国画等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