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身边的“网红”
2017-07-29张松
张松
2016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李克强总理全程陪同。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去颐和园游玩期间,总理身边总有一个穿黑色正装的小伙子。他叫王紫微,是外交部的一名德语翻译。作为专业的德语翻译,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期间,他也全程陪同。
说起王紫微,在四川南充中学可谓人人皆知。13岁时,他考入了这所国家级重点中学,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跟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样,求学路上并不平坦,王紫微也不例外。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他就确定了人生的一个目标,进入南充市高级中学。在这所重点中学里,每年都有很多学子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
上初二时,王紫微的成绩并不优秀,虽然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在年级里并不具有很大优势。父亲知道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在学习上没有过多地给他加压,而是跟他谈心,像朋友一般畅谈兴趣爱好,以及将来有什么打算。
对于理想,王紫微很少谈起,毕竟自己的成绩还不拔尖。父亲也没有多问,無意之中,父亲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母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哈佛大学的精英。受该书的启发,父亲跟着王紫微一起学习。
父亲陪他去图书馆看书,他看什么书,父亲也跟着看,保持同步。遇到什么问题,两人共同讨论,以便加深印象。
父亲尽可能抽出时间跟王紫微一起学习,尽管放下书本很多年了,为了他的未来,父亲重拾课本。遇到他做错了的习题,父亲会通过网络找到答案,然后讲解,下次遇到类似的习题便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在父亲的帮助下,再加上王紫微舍得吃苦,经常学习到凌晨,一大早又起床学习。这样勤奋的学习,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很快上升到年级的前几名。中考时,他顺利考上“南高”,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南高”有很多优秀学子,他们的成绩优异,都怀揣着清华北大梦而来。王紫微梦想中的大学不是清华北大,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还在王紫微很小的时候,他从电视上看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说完一句话,旁边就有一个同声翻译。每次总理出访,身边都有翻译。这些翻译多出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因此,他的梦想是考上北外,将来当一名优秀的翻译。
上高中时,王紫微只有13岁。在别人看来,年纪这么小上重点中学,他一定是天才,智商肯定比一般的人高。自己是不是天才,王紫微心里最清楚,他觉得自己只是更勤奋,比别人付出得更多。他有时为了一道题思考半天,反复背很多次才能记住一个英语单词。
他学习刻苦、努力,心中有梦想,即使再苦也感觉不到累。别的同学周末节假日出去旅游放松,他都很少出去,待在家里,看厚厚的书,做一本本的练习题。数年如一日,节假日也不例外。
在班上,王紫微非常活跃,经常主持学校的文艺节目,参加公益活动。他也想花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可是,有时要去主持,有时要去当志愿者,无暇分身。老师和同学都有点奇怪,他很少坐在桌前看书,成绩却在全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这所老牌重点中学里面,这样的成绩足够上清华、北大。成绩的背后,是他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那几年,他是学霸级的人物,成绩一直遥遥领先。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德语语言文学,大学后保送读研。2010年,他如愿进入外交部工作,成为一名德语翻译。
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期间,很多网友认出了王紫微,他成了“网红”。网友们纷纷转发留言:“靠着勤奋和努力,凭着真才实学的年轻人应该成为‘网红,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王紫微却很淡然,他说,当有了一定成绩的时候,更不能停下脚步,而是要更努力:“我还是我,那个刻苦努力的我,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但我的大部分时间仍然用在学习上。”
能够留在总理身边,要足够优秀。让自己优秀的唯一办法是坚持学习,这正是王紫微的秘诀。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因为你的优秀,成为“网红”,受到众人瞩目时,你必须更努力,勇往直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岸芷汀兰摘自《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