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析
2017-07-29何燕玲
何燕玲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人民群众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历史产物。当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首先应该是保护,其次在保护基础上加以利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要有全新的思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化建设;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37-02
恩平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00多处,其中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个。拥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套)。恩平非物质文物遗产“恩平木鱼”“恩平民歌”石头建筑工艺”等现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恩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运作机制,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环境,规范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制度,使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是各级政府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结合本地实际,为适应文物工作的新特点,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各镇目标责任。有关镇街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工作的政策措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恩平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是保护有效。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按原貌整体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如故居和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旧址,修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恩平县委旧址、官路桥、恩平县人民政府旧址、唐闻生故居等。
三是深入普查。2009年,恩平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野外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文化遗产普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共发现并登记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200多处,并将其中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史迹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和文物点,文物保护单位制作文物保护标志说明,文物点悬挂文物保护点标志牌。正是普查成果中采用新的标准和手段完善信息采集,从而找到文化遗产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展示途径。
四是开展托管工作。理顺恩平市文化遗产的管理权限。为切实加强对文物的管理,由市文物行政主管理部门监督文物保护工作,恩平市博物馆负责全市的文物管理工作,根据各镇(街道)文物分布状况,恩平市博物馆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文物管理责任书。落实文物所在村的文保协管员,明确职责,加强联系,切实保护好本辖区内的文物资源。目前正在抓紧组建全市文物志愿者文保员队伍。
五是建立了文物文字图片档案,并建立电脑数据库。7年的恩平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4年的恩平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了完善的文物文字图片档案,并建成了电脑数据库。
六是重视文物经费投入。近年来,地方政府重视文物工作,把文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在经费投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地增加。近几年市财政每年基本划拨文物维修经费,按轻重缓急、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还划拨经费对民间文物进行征集,使文物在保护和展示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七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成效初显。近年来,恩平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在文化旅游上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恩平文化遗产的现状、面临形势和问题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恩平市的文化遗产工作从改革开放后的重新起步,到现在的累累硕果,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更离不开广大文化遗产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不足。
一是文化遗产受自然因素损坏比较严重。自然因素包括腐蚀、风灾、雷电、生物和潮湿等。根据恩平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00多处,其中有31处不可移动文物因为风灾有所损毁,有些不可移动文物被损坏后,没有经过合理的维护和修缮,被台风损坏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生物活动而造成损坏的不可移动文物也比较多,特别是白蚁对砖木结构、木结构建筑的破坏相当严重。
二是文化遗产遭受人为因素的破坏。人为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活动、年久失修、盗掘盗窃、不合理利用等,一些重要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损毁或消亡。恩平经济近年发展较快,城乡建设活跃,所以有相当一批有形的文化遗产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遭受损害。开展生产活动,有时为了生产便利,企业所有人对文物的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损坏了文物原有的面貌和特征。文物存在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在它的存在时间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它往往特别容易受到损害。“三普”统计数据中恩平境内仍有191处年久失修的不可移动文物。
三是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做得不够。如何发掘文化内涵,以更有效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更充分地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经济价值,为恩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文化产品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花大力气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是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保护文化遗产是利用好文化遗产的前提,反过来,合理地利用又能促进对文化遗产真正有效的保护。只有做到有效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为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创造必要的前提,在合理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保护为主”,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都必须把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主要位置。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本身就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不仅不妨碍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工作中,要注意防止和纠正片面强调利用而忽视保护,或片面强调保护而忽视利用的错误倾向。大量的事实说明,文化遗产不利用就很难保护。在利用文化遗产方面,要有科学的态度,既不能只讲保护、不讲合理利用,也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二是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规划。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规划,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发展迅猛。为此,需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注重对文物的保护。
三是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积极倡导“人人参与”的新型理念,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方针。在保护过程中,既要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意识、文化品位和历史責任感的新一代城市管理者,也要造就千千万万热爱家乡、珍爱历史、具有强烈保护意识的新一代市民,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好文化遗产。
四是加强对基层文博单位工作人员培养。培养人才对文物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三普”工作,恩平市搭建了市、镇、村三级文化保护队伍,形成一个有效的保护网络,确保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但是由于文物工作牵涉的范围广,涉及专业多,因此要制定人才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文物保护队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有用之才。
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与恩平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是文物事业与旅游业齐发展。将文物普查成果与经济发展相衔接,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普查发现,恩平市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今后可以积极利用这些特色文化,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特定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和旅游资源优势。如冯如故居、石山摩崖石刻和恩平县人民政府旧址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编制好保护利用规划,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逐步建设成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从而发挥文物资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则会为文物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文物事业与教育业齐发展。充分发挥县博物馆的应有功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不断提升展品档次,丰富展示内涵,创新展览形式,将文物以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方式为社会公众多共享。要突出本地特色和本馆展品优势,多举办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组织各兄弟馆、上级馆馆藏精品的巡回展,分时段对老人、少儿、收藏爱好者等不同人群进行展示等,特别是为未成年人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及有趣激励的学习模式,更好地协助学校教育,提高了公众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恩平市地域文化展示的新平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大中专院校通过开设文物修复、文物鉴定、博物馆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文物事业培养更多人才,为文物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需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担负起保护祖国文物、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为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