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的思考“开机”,发言“开花”

2017-07-29张鲁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思考课堂教学

张鲁维

〔摘要〕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要想学生学有所成,必须教会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针对学生课堂上懒思考、不爱发言的情况,采取了如下措施:整肃课前仪式,提升注意力,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让爱思考的学生充当组织者和倾听者;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有效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效果良好。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考;发言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73-04

一、缘起

上个学期,新接手了一个班级,一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班级。全班四十人左右,个体差异特别大。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及发言情况把他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课堂上的“领导者”,占了四分之一。这十来个学生思维活跃,观点独到,举手积极,言论精彩,课堂就是他们的舞台。我稍不留神,课堂的发言权就落入他们之手,其他學生全是陪衬。

第二类是课堂上的“徘徊者”,大概有十五个学生。他们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会思考,有些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上交的作业中发现的),但或因内敛或因害羞或因不自信,几乎不举手发言,尽管大多数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他们更乐意充当默默无闻的倾听者。

第三类我称他们是课堂上的“徒劳者”,大概有七八个孩子。他们在课堂上是遵守纪律的,接收到老师的任务或问题,也十分努力地思考、学习,他们也愿意举手答题,表现自己,可因为思维能力欠缺,经常答非所问,徒劳无功。

第四类像是课堂上的“乞讨者”,大概有七八个学生。他们几乎未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自发地将自己与课堂隔离。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他们的思绪是杂乱的,可能飘忽到下节体育课中,可能沉浸在昨天的影视剧中,也可能在放学后的路边摊上……当下达一个学习任务时,他们通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坐等答案。但是,你说他们不会思考吗?离开课堂之后,遇到学习之外的问题,却又那么活跃,想出的招那么出奇又有效。

二、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要想学生学有所成,必须教会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而我的孩子在思考力方面却有如此大的差异,我该怎么做,才能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呢?我开始思考:

1.为什么学生思考力的差距会这样大?

2.为什么学生不愿思考?

3.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明明思考了,也知道答案却不愿意举手发言?

4.针对这四类学生,该怎么做才能兼顾呢?

(1)如何既能保持课堂上的“领导者”的积极性,又能兼顾其余大部分孩子。

(2)如何使课堂上的“徘徊者”敢于举手,踊跃发言?

(3)如何让课堂上的“徒劳者”学会思考,劳有所得?

(4)如何让课堂上的“乞讨者”思在课堂,自食其力?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思考力差的孩子主要是由于从小没有得到训练,特别是跟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往往越俎代庖,事事亲力亲为,从而使孩子丧失了思考和锻炼的机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下降了。久而久之,当孩子慢慢长大,遇到问题时,父母们一边抱怨孩子不思考,不会解决问题,可一边又忙着替孩子收拾残局,以至于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低能儿。当然除了家长,老师也责无旁贷。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面对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学生,老师们是一边抱怨学生和家长,一边告诉学生答案呢,还是思考原因,寻求对策,教孩子学会思考,积极思考呢?能否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就要看老师是消极地抱怨还是积极地应对了。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学生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缺乏兴趣,从而不愿思考,有些学生适应了自己原来的模式,对课堂学习置之不理,思维游离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得过且过,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泰然处之。当然还有老师自身的因素,如老师的课上得乏善可陈,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听着听着,思绪就飘走了。还有的老师比较严厉,动辄训斥学生,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批评甚至讥讽学生,那么,学生当然也不愿意思考并举手回答,他们会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

为什么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呢?我想,有些学生是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自信,自我隔离。同时,我还发现高年级不举手的孩子要比低年级不举手的孩子多。我翻看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明白是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好表现,就算错了也不怕丢脸,而孩子慢慢长大,尊严感就越强,畏惧回答错误被他人嘲笑。因为男生好动,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女生则安静,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所以女生不举手的要比男生多。还有些学生受到遗传或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或单亲家庭中,他(她)就表现得比较自卑,在课堂上也不愿意举手发言。

三、实践

(一)课前仪式,驱动学生自主思考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速地进入到上课的状态,提高上课的效率,每堂课师生之间都有一个问好的仪式,一般都是老师进教室喊“上课”,学生喊“起立”,然后是“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仪式有点疲软,收效不大,特别是一些爱开小差的孩子,学习状态不好,不会倾听,不爱思考。

于是我思考着怎样让这些孩子不游离课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先从课前仪式的改革开始。上课铃响后,我会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喊:“上课!”学生起立喊:“站如松!”我要求他们的动作要齐,速度要快,声音要响。这个要求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快速集中注意力。这时,我会先检查每个孩子是否站得笔挺,注意力是否集中。接着师生问好。然后是学生的承诺:“我承诺这节课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互相合作。”因为我认为“倾听、思考、交流、合作”是每个孩子必须学会的技能。最后我会说:“请坐!”学生说:“坐如钟!”并落座。我还要扫视全场,看学生坐姿是否如大钟一样。至此,学生基本上已经以一个良好的姿态进入课堂了。

但是,在课堂上,他们是否真的做到了“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互相合作”呢?在课堂中,我要时刻保持用一双会发现的眼,去寻找那些遵守课前承诺的孩子,特别是后进生,并及时做出积极的评价。课堂结束互道“再见”时,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这节课是否信守了“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互相合作”的承诺,做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为了检验效果,我也做过实验。发现课前举行这项仪式和没有举行仪式,课堂效果是有所区别的。举行仪式后的课堂,学生的课堂状态是积极的,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当然有听就会有收获,无形中驱动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举手发言的人多了,学习效果提升了。如果哪天没有举行仪式了,明显感觉那节课大部分学生比较松散。课堂结束的评价环节也很有必要,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有了更准确的了解,对下节课的自己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从“领导者”到“协助者”

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思维活跃,爱表现的孩子,他们是老师的宠儿,好像总能給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师稍不注意,眼球就被这些孩子吸引走了。一节课下来,这些孩子频频发言,独领风骚,其他孩子只能望其兴叹,以其马首是瞻,甚至有些人还暗喜:幸亏有了这些同学,我就只用坐等答案好了。长期下去,课堂上真正思考的只有这几个孩子,其他人参与课堂,思考问题的能力就越来越差。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实行了改革——小组合作,让爱思考的孩子充当组织者和倾听者。一个学习任务下来之后,这些孩子负责分配组内任务,组织其他孩子发表意见,每个组员都要说自己的观点,最后才由这位组织者谈其他同学还没有说的想法,指出其他组员不恰当的地方,并讲清理由。这样一来,其他孩子都要进行思考,而不是消极地等待答案,而这些“领导者”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能有所领悟,在帮助组员的时候,更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鼓励学生思考发言

首先,作为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必须具备的教学知识,同时也应该具有教育和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于后进生,可以采取课下辅导,促膝交谈等措施,了解其学习吃力的原因,对症下药。

其次,要提高加工教材的能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研究提问的艺术。

预设问题要适当。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富于情趣,富有挑战性。问题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要便于学生的思维切入,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时老师还要学会调整提问,当一个预设的问题提出来后,老师一定要察言观色,孩子们有没有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是难还是易,留意孩子的蛛丝马迹,及时调整问题,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好的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索讨论的保证,但光有好的问题还不够,还要求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1]。讨论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讨论时要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对方意见,当对方意见和自己不同时,不要过激,要善于以理服人,善于举反例。

老师讲解时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要学会点拨,使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问题的准确答案,要学会迁移,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上看清事物的本质。当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是保证学生思考的前提,切不可一提问,大部分学生还没思考出答案,就请个别举手的孩子回答。

再次,要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老师应该和学生聊天、交心,成为学生的朋友,消除老师的威严感,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朋友。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要多鼓励后进生,为他们提供简单的,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契合的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些内向或怕回答错误遭到嘲笑的同学,老师要化解他们的心理负担[2]。

老师要明确告诉孩子,问题出来后,一定要积极思考,不管对答案有没有把握都要举手示意老师,除非你真的不知道答案。这样做是在帮助老师,让老师知道这个问题提得恰当不恰当。如果大家都被难住了,不举手,老师就要想办法调整教学了。如果有些人知道了,也不举手,那老师就不知道这个问题恰当不恰当了。当我跟孩子们这样一说时,一般知道答案的或有点知道的,都会举手示意我,因为学生一听这是在帮助老师,就很真诚了。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多孩子不愿举手是因为怕回答错误,遭来笑话。于是,我告诉孩子:“我们要感谢回答错误的同学,因为他们,我们才排除了一种错误的答案。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每一次实验的失败,其实就是排除了一种错误,就离成功进一步了。”所以,每当有学生回答错误时,我都会说:“谢谢你的答案,虽然是错了,但让我们离正确的答案更进一步。”孩子坐下去时,不会觉得羞愧,反而觉得自己为大家做贡献了,非常自豪。这样,就没有负担,勇于思考,敢于发言了。

(四)有效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光愿意举手发言是不够的,我们更主要的还是通过有效训练,让孩子学会思考。我经常会在班级里举行一些活动,如:玩一玩“找不同”“唱反调”“脑筋急转弯”游戏;开展猜谜语比赛、讲笑话比赛、辩论赛;进行推理能力训练、想像能力训练、换位思考训练、深入思考训练;问一问:这个困难几种解决办法?这个物体有几种用途?如果是我,会怎样做?讲一讲书中的智慧小故事,说一说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作为老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时刻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创设情境,开展训练,那么孩子们就会想得多、想得广、想得深、想得远、想得快、想得奇,给我们不同的惊喜,因为孩子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

四、效果与反思

课前承诺的仪式,让课堂上的“乞讨者”思在课堂,自食其力;老师自身的改变和鼓励让课堂上的“徘徊者”敢于举手,踊跃发言;有效的训练,让课堂上的“徒劳者”学会思考,劳有所得,再加上合作学习,课堂上“领导者”的协助,孩子们的思考“开机”了,他们的发言自然处处“开花”。

但是,教育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孩子,是永远不完美的课堂艺术,所以,教师的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心中有法,手中有招。同时还要葆有一颗童心,了解关注孩子的需要,训练思维的活动与方法更要层出不穷,新颖有趣,让孩子的思考永不停机,

参考文献

[1] 曹瑞. 通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教学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 , 3(1) : 41-44.

[2]刘钊,舒寒.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 3(7): 34-37.

猜你喜欢

思考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