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梦在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历史演进

2017-07-29文晓鹏

魅力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梦课程教学探索

文晓鹏

摘要: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生力军的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高校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中国近代史中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强国”“复兴”“富民”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探索

一个民族要独立地生存、发展,离不开一个强大国家的庇护;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一段段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怎样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授课中实现最有效的“育人”效果还将是我们高校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强国梦是“中国梦”实现的先决条件。国家要强盛首先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面对强大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是什么让中国站起来?1842年至1843年,晚清思想家之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书序曰:“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的是民主、科学、新文化,反对的是专制、迷信、旧文化。这些都有给中国提出一个问题:能让中国站起来的是西方的技术、西方的制度,还是西方的文化?毛泽东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邓小平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换言之,是中华民族在备受列强侵略时,抱着“落后就要挨打,生存必须自强”的决心使中国站起来了。一个民族、国家,如果没有战胜别国的决心,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失败”。什么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就是“强者赢,弱者败”;就是“强者为王,败者为寇”;就是“强者存在,弱者消失”。中国没了“站起来”的“决心”,就像生命没了水的滋养,变得干瘪、软弱,不堪一击。是必强的“决心”使中国“站“起来了,是必胜的“决心”使“中国梦”在中国大地生根。

(二)复兴梦是“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1921年7月23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具有深远意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然而,中国“站”起来了并不代表着中国不再受到列强的侵略。面对要称霸亚洲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该如何捍卫我们的国家?合作、智慧、毅力是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1、合作。“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一道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就意味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是国内政治力量的合作;1937年8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成为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这是国际合作的开始。其后,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了美国“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并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质。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合作使中国构建了同仇敌忾的抗日战线,使民族复兴有了希望。

2、智慧。面对如何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确信的是: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持续抗战,最终,实现抗战的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此外,在面对强大敌人时,采取什么样的对抗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等在抗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是游击战、消耗战,其精髓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此战术达到的效果是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现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3、毅力。江泽民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抗战逐步发生了内部分裂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在1939年7月,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方针。面对抗日战争本质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在1938年5月至6月间,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同时,面对一山有二虎的窘境,中国共产党在评估了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能够打败国民党,且必须打败国民党。这种信念与毅力的结合,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史最为精彩的篇章。

总之,中华民族和它的国家如同一棵树,要使自己变得强大,就要在森林“立足”,并从它需要的阳光、水、土壤等方面獲得能量,没有“合作”就没有“支援”,没有“智慧”就没有“支撑”,没有“毅力”就没有“成功”,没有构筑复兴梦的“合作”“智慧”“毅力”这些智慧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没有“中国梦”的茁壮成长。

(三)富民梦是民族复兴的真正目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立”起来了。然而,“立”字一头连接的是全民的欢声笑语,一头连接的是建设新中国的压力。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毛泽东就提出:“要将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其真正目的是要实现“富民”。那么,面对我国当下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该怎样实现中国的“富裕”呢?

1、探索之路曲折而又辉煌。一方面,在探索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为当代中国的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探索的过程经历了严重的的挫折而使我们多少感到历史的苍凉。不过,有益的是,这一曲折与辉煌皆重的探索之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首创之举是历史与现实的期盼。以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信念的坚持是富国裕民的良策。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成为一系列的国策政纲,它不但使富国梦成为现实神话,还成为世界发展的启明星。

一个没有“思考”的民族就像没有花陪伴的花瓶而成为摆设;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就像石头没经设计师的“雕刻”而成为废石;一个没有“立场”的社会就像房子没有“支柱”最终会坍塌。是“探索”“创新”“坚持”使人民“富起来”了,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梦”成了通往现实的“梦”而不是梦呓之语。历史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中国梦”的表述形式、内容及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中国梦”部分的精神实质对于今天“中国梦”实现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作为践行“中国梦”有生力量的当代青年学生应以怎样的姿态走向祖国的舞台,怎样实现他们跨入社会的“站”“立”“富”的人生,老师这一角色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的探索

第一,以史为鉴。人最美丽的是什么?是一颗美的灵魂。作为一名老师,最首要的是培育人的一颗美丽的心,而源于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解放振兴的艰辛历程是培育人的最好的借鉴蓝本。通过讲解、剖析中国近现代史,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有品心、决心、智心、恒心、定心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心。品心是一个人灵魂的展现,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真正秘诀,是一个人实现人生最佳价值的法宝。在生意场上,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长期与你合作,而不与他人合作,因为你待人诚恳;在社交上,我们为什么选择与你成为知心朋友,因为你待人真心实意;在为人上,别人一遇到苦难,为什么首先要请你帮忙,而不请他人,因为你的善良。在人的一生中,与你相伴的或失去的事物很多,但请记住,对你最重要的是你的优秀品格。

第二,明确定位。大学四年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贮蓄力量迈向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人生道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重要时期。因此,向学生提供近现代发生的对他们定位有价值的事件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为他们提供近现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利于他们了解当下祖国的发展状况,明白人民的生活情况,从而形成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亲和力,无形中利于他们摈弃浮躁,知晓怎样锤炼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

第三,厚积薄发。大学是一个时间相对自由的人生阶段,这就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学生要想高质量的走向祖国,就必须要有高标准的大学生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出现的课外阅读分享活动,一方面,增添了大学学习的氛围,促进了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将教会他们写作、批判性地全方位思考、创造性地学习、轻松地沟通,这种教学活动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情商、智商,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立”起来蓄势。

李培林教授在《社会流动与中国梦》一文中揭示出在社会的高频率运行下,过去传统社会与当代替代式流动社会人们梦想之间的差别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工作努力和機会选择,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现在要创造的‘中国梦,就是需要每一个人,通过个人不断地学习,充实新的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创造选择机会,以期改变生命个体的生活轨迹,促进美好理想和远大抱负实现。”换句话说,个人强则国强,祖国母亲未来的命运如何取决于新一代的个体,当代“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怎样授课能实现最有效的“育人”还将是我们高校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史纲要[M].(2013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页.

[2](清)魏源.《海国图志》(2011年版第一卷)[M].长沙:湖南岳麓书社,第3页.

[3]李培林.《社会流动与中国梦》[J].经济周刊,2005(3).

猜你喜欢

中国梦课程教学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