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增加资本密集型投资
2017-07-29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在非洲投资趋势》(7月12日)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期发布报告,分析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参与情况。报告称,二十年来,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当下超过一万家中国企业在非洲从事经贸活动,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在非投资形势感到乐观。
目前,中国在非投资方式主要有:贸易、项目承包以及资本投资。除资本投资需要长期投资承诺外,其余投资形式多为低承诺投资。麦肯锡对安哥拉、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坦桑尼亚以及赞比亚等八个国家的1073家中国公司进行了采访,发现63%的中国在非投资需要长期承诺,仅有26%需要低承诺。数据显示,中国在非投资正在向资本密集型投资转型,主要表现为收购工厂和采购制造设备;而贸易和非劳动密集型投资仅占小部分比例。
尽管在各国的投资分配比例不同,但总体而言,中国投资为非洲创造了就业,有利于开发技能水平、转让新技术和知识以及为基建融资发展。鉴于中国在非企业需要雇佣当地劳动力,麦肯锡建议,中国企业应加强对非洲本地人在管理层的培训,为非洲培养新一代的经理人和商业领袖。
尼泊尔寄望中尼铁路联通欧亚
尼泊尔新闻网《尼泊尔的“一带一路”铁路梦》(7月10日)
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吉隆口岸成为从尼泊尔进入西藏的唯一通道。但是,该口岸的尼泊尔基础设施老旧,导致通关的货运效率低下。为此,尼泊尔铁路局迫切希望得到中国企业的帮助,修建铁路实现青藏高原与尼泊尔的连通。
随着“一带一路”在该地区的推进,将青藏铁路的支线拉日铁路延长至吉隆有望于2020年前实现。一旦中尼铁路实现连通,尼泊尔就能通过陆路与欧洲连接起来,其商品也能够通过欧亚铁路网络打入国际市场。这对于打破尼泊尔的地缘政治限制十分有利。不仅如此,整个南亚都能从这条铁路线中获益。
同时,项目实施也亟需解决两大问题。首先,尼泊尔缺乏铁路服务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刚成立的尼泊尔铁路局亟需寻找并培养合适的铁路人才。其次,一些尼泊尔官员担心铁路的兴建可能会助长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政府需要加大监管。但从总趋势来看,新当选的尼泊尔决策者渴望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与中国的合作,与此同时拉近自己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日欧经济伙伴关系挑战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一记警钟》(7月6日)
在7月初于德国汉堡召开的G20峰会上,未来国际贸易体系将如何发展成为自由贸易者和保护主义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在峰会召开前夕,欧盟和日本结束了为期四年的谈判,达成了“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欧盟和日本共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该协定将使欧盟企业更易进入日本市场。欧盟的医疗器械、农副食品、车辆和其他商品的生产商将从中大幅获益。欧盟消费者也将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得日本商品。
与经济意义同等重要的是该协定传达出的政治信号。欧盟和日本携手坚定地对抗保护主义、捍卫自由贸易,一起维护并深化了自由有序的国际经济体系。这一信号的发送目标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已从自由贸易体系的保护者退化为最大的挑战者。
该协定表明欧盟和日本都希望加强以高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珍视开放、透明、法治等价值,同时也表明贸易协定的时代没有过去。如往常一样,欧盟的贸易协定伴随着一份政治协定,涉及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区域稳定等问题。虽然欧盟与日本在很多问题上还有分歧,但在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愈发盛行的今天,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仍对美国敲响了一记警钟。
银行业打响风险防控战
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
近几年,金融市场化加速,金融业外部环境快速演变。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恶化。针对不良贷款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判断:
第一,不良资产风险在短期内还将进一步上升。由于不良贷款风险的暴露具有滞后性,在经济继续下行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会进一步恶化,不良贷款风险进一步上升。但仍在可控范围,且有逐步放缓的迹象。
第二,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未来信用风险走势存在差异。从传导路径来看,此轮风险从产业链自下而上蔓延的特征较为明显,下游行业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因此成为风险暴露的起点。
第三,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值得关注。总体上看,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尤其是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率相对较低,但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商业银行将大量的信贷资源投向了房地产相关领域,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
第四,信用风险仍在可承受范围。截至2016年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31%。同期,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为 2667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 176.4%,贷款拨备率为3.08%,均处于国际同业较高水平。(7月13日)
避免仅靠行政手段处置僵尸企业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维持僵尸企业从表面上看似乎保障了经济、金融与就业的稳定,实际上却降低了经济效率、破坏了市场规律并加劇了道德风险,最终可能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因此,僵尸企业需采取措施妥善处置。
首先,妥善处置僵尸企业需要确立一个原则,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果仅依靠行政手段,难免事倍功半,甚至有悖于改革的初衷。
其次,应区分不同情况妥善处置。对于尚有竞争实力、只是遭遇短期经营困难的僵尸企业,可以采取管理层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收购兼并或债转股等办法进行改造;在处置僵尸企业时,应把资产和人分开处置。资产处置要更多地采用市场和法治办法,总体上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同时,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
最后,在僵尸企业集中的地方,地方政府更应有效作为、重振经济。一方面,政府要放弃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采取有力举措改造产业结构。(7月14日)
银行卡面临电子支付挑战
杨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变革与演进,电子支付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创新式发展。然而当前,由于我国仍处于电子化的过渡阶段,银行卡依然体现出较好的支付效率与价值,且占据了零售支付服务的主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长远来看,银行卡支付工具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网络时代带来的最终变革或许是颠覆性的。其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体现在工具层面,而是背后的清算、结算机制的变革,对于银行卡产业来说,必须未雨绸缪正视大变革时代的变化趋势。
其次,作为银行卡市场传统主导者的大银行和卡组织,现在也开始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将来能否促使整个银行卡产业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拉动”,也是重要的挑战。
最后,零售支付产业的发展将体现出以合作共赢为主线,开放式大平台建设将成为主流,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的多平台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支付服务价值链。(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