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炼兴衰

2017-07-29姚玮洁王春霞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炼化炼厂原油

姚玮洁++王春霞

产能困境日益严重,地炼行业的更多危机正在暴露。

地方炼厂,曾被认为是中国能源领域的“鲶鱼”,搅动整个市场,促使其走向更加开放、公平。而自2015年进口原油向地炼开放,后者已经成为中国能源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下,国内炼化生产过剩凸显,能源改革也愈加深入,地炼企业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的原则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地炼企业今后可以更公平地在市场上与国有油气公司竞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也意味着地炼企业面临着更为规范的监管与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起死回生

所谓地方炼厂,相对于主营炼厂而言。1998年,石油行业大改革,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重组调整,小型炼厂“区别性”关停、并转。当时的标准是,年加工能力在100万吨的炼厂基本都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100万吨以下的小型炼油企业共选择保留了82家,也就是地炼。

在中国第一地炼大省山东,地炼主要是胜利油田、中原油田下属企业和相关企业。改革后,地炼却因为更灵活的自主定价权顽强生存。

由于原油进口权被国有企业垄断,在2015年原油进口、使用“两权”开放之前,地方独立炼厂的主要原料为燃料油,82家地炼国内原油指标仅为170万吨。

据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规划发展部主任乔法兴介绍,到2013年底,山东省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1亿吨,年主营业务收入3360亿元、利润50亿元。

而与2000年相比,当时山东地炼企业一次加工能力增长25.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75.7倍、18.2倍,一次加工能力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规模、效益在全国居首位。

产能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小型炼厂要么被合并,要么就关门大吉。如果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不能增强加工能力,那么今后其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当地炼企负责人说。

政策倒逼之下,山东大型地炼崛起。2014年山东企业百强中有12家石油化工企业,其中除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外,都是地炼。

这11家企业一次加工能力均达到了300万吨以上。但是受制于原油供应体制,当时山东全省地炼企业每年获得的国内原油资源计划仅有122.2万吨,而且没有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这样,只能通过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合作,取得部分原油資源。

事实上,由于山东地炼产能集中,导致对原料的争夺激烈,价格在国内处于高位。同样由于产能集中,所以下游产品在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多采用低价促销策略致利润不断缩水。因此在原料成本高而国内成品油市场低迷的时候,地炼多选择停工避险。

到2014年以后,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有所变化,石化行业考验严峻,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随着石油和成品油价的持续下行,国内炼化企业面临空前挑战。山东地炼的开工率当时在30%~45%。

为了解决关键的油源问题,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和各家企业多方奔走,并联合组成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希望通过抱团的方式取得原油进口权,还共同出资成立山东省炼油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石油的合作获得原油进口配额。

地方政府也倡导精加工油品、力图有所挽救。2014年8月,时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主持召开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时就曾强调,要积极主动在调整上下功夫,不断拉长炼化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而到2015年,地炼爆发的机会到来。

地炼富豪

2015年7月,商务部发布《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开放原油进口权。

在此之前,全国地炼企业的开工率普遍只有30%左右,而到2016年上半年一些单个炼厂的开工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行业平均也在70%左右。

在山东,报道称地炼开工率达到73.8%,同比提高35%,加工总量6500万吨,提高55%,生产汽柴油分别增加14%和23%。

同期,山东地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5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半年提高6.6%;实现利税231亿元、利润98亿元,分别增长119%、76%。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约占全省5万亿GDP中的10%。

此后政策红利不断。2015年10月,商务部发布《201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启动了2016年的申请。

2016年5月,国家能源局针对“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定,从事原油加工、成品油批发和原油进出口的企业,应当承担企业义务储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这意味着原油进口、使用“双权”将继续下放,民营炼厂也将成为我国石油储备的重要力量。

随之而来的是,山东的原油进口开始猛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山东省青岛和济南海关共进口原油2734万吨,同比强劲增长78%,超过华南地区稳坐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区,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30%。青岛港4月份原油进口量升至1025万吨,创纪录新高,环比上升4%,同比上升47%。

而彼时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下探到30美元以下,刚刚获得原油进口资质的山东地炼纷纷“抄底”。

由于油轮密集,青岛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压港情况。

山东地炼也催生“地炼富豪”,如京博石化的马韵升家族、玉皇化工的王金书、东明石化的李湘平、富海集团罗冰、岚桥集团叶成等,均是在全国地炼行业中知名的企业家。

2015年的山东富豪榜数据显示,石化行业是最能催生富豪的产业:40位富豪财富总额达到了25825亿元。

山东省东明县武胜桥镇玉皇庙村党总支书记、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书曾多次创业失败,他从洛阳市化工研究院邀请技术人员解决炼化基础设施的设计图,还甚至为此专门“程门立雪”,打动了对方。

《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6全球富豪榜中,王金书身家约为10亿美元,排名并列全球1694位。而在山东商报版的山东富豪榜中,王金书家族的财富总额为155.49亿元,位列山东第35名。

红利与危机

得益于政策红利,地炼加工能力迅速得到释放。然而产能困境日益严重的同时,地炼行业的更多危机正在暴露。

2016年8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原油加工企业申报使用进口原油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规范地炼进口原油使用,要求从严执行申报条件、评估监督、产能淘汰、扩建以及税收等五方面。

《通知》措词严厉,且提及“严厉打击偷逃税”,体现了监管层对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长期来看,监管升级或将成为地炼发展之“痛”。

地炼销售产品的开票方式通常较为灵活,例如汽油会选择开MTBE、芳烃等税费相对较低的发票,以规避部分税费,从而增加价格优势,。

但当进口原油逐步成为地炼的主要原料后,地炼仍然借开MTBE、芳烃等发票。事实上许多企业借此降低成本,增加价格优势,以更好地开拓市场。而山东地炼企业销售的成品油跨境销往江苏、安徽甚至四川等西部地区,冲击了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全国市场。

2016年前6个月,中石化油气当量产量218.99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下降5.99%。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炼必须要接受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全新挑战。

根据《通知》,申报资料要从严审查,并重申将根据复查情况“追溯”已批进口原油资质和配额,“没有关停、拆除落后装置的,坚决不允许使用进口原油;没有按要求淘汰足够规模落后能力的,严格控制用油数量;承诺淘汰等事项没有在规定时间兑现的,扣减用油数量或取消用油资质。”这意味着,已经获批的配额和资质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实现承诺而打水漂。

当时就有分析,2017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或将结合地炼的落实情况适当调整进口原油使用额度。

而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摘要》统计,2015年国内成品油消费税应征税额为5208亿元,实收税为4171亿元,漏征税额高达1037亿元。根据石化联合会统计,成品油消费税应缴额与实缴额差距逐年增长,已从2012年的25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超过1000亿元。

如今,地炼产能过剩爆发。而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制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据报道,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征税方案已基本确定,或在近期出台:进口混合芳烃、轻循环油以及稀释沥青将成为重点对象。

届时,留存多年的调和原料税收漏洞终将被堵上。借偷税漏税、低价倾销成品油的地煉企业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质量、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地炼企业也在政策的倒逼下面临关停淘汰。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来我国将深化下游竞争性环节改革,提升优质油气产品生产供应能力。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安全、环保和能耗等方面技术标准,完善油气加工环节准入和淘汰机制。

改革油气产品定价机制、有效释放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一直是民营油企最大的期许。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背景下,经过优胜劣汰后的地炼企业不仅将获得到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迎来市场更加丰富的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炼必须要接受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全新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油企在未来肯定是要淘汰一批的,但竞争力强、技术高的企业在这次洗牌中没有问题。”

如今,为了增加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地炼开始争取国企背景:并购重组在炼化行业频频发生,尤其在地炼企业集中的山东。

6月8日,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尚能石化签署合作协议,将在能源炼化等领域展开深度战略合作。在此之前,齐鲁交通斥资10亿元入股东营联合石化;中海外收购日照石大70%股份;中谷石化全资接管珠海宝塔石化;德成实业注资天宏新能源……

猜你喜欢

炼化炼厂原油
炼化复辟?
我国原油进口数量1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