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7-07-29冯涛
冯涛
摘要:近年来,江西省景德镇市积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上下围绕“提质翻番,率先小康”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对策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可持续脱贫,走上富裕的阳光大道,切实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夯实了基础。本文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近年来,江西省景德镇市积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上下围绕“提质翻番,率先小康”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对策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可持续脱贫,走上富裕的阳光大道,切实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夯实了基础。
一、景德镇精准扶贫策略措施及其成效
2016年以来,景德镇市按照省扶贫和移民办三年脱贫滚动计划和年度预脱贫指标要求,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有4个省级贫困村有序退出,脱贫8775名贫困人口,自然增减26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
(一)注重加强精准扶贫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派出420人120个驻村工作队和505名脱产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二)注重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先后开展几次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工作,针对贫困人口的情况建档立卡,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并对其信息状况实行动态化管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市、县扶贫部门干部职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调研,逐家逐户摸查情况,详细记录每村每户的人员身体心理、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居住条件、劳动能力等状况,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确定扶贫对象,建立信息数据库档案,以便精准管理。目前,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887人,14个省级贫困村,80个市级贫困村。
(三)注重精准滴灌扶贫。一是推进保障扶贫。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对全市5003名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红卡户”,由政府“兜底”保起来,即对常补对象中认定的“红卡户”贫困对象在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同时,再按照当年农村五保最高标准给予补差补助。二是推进产业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蔬菜、特色种养等优势产业,走好“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据统计,目前全市培育了新佳茶园、西湖珍芝等农业龙头企业12家,省市两级贫困村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368家,帮扶贫困对象1512人。新佳茶园通过建立分红机制吸纳贫困劳动力,脱贫6户20人,人均年收入超4000元。三是推進社会扶贫。景德镇市扶贫和移民办、市工商联、市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乐平市工商联动员全市工商企业开展助学贫困生行动,共筹集善款84万元,捐助200余贫困学生,其中6名当年录取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现场接受捐赠。四是推进教育扶贫。乐平市教育局对全市调查摸底的13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在校生进行核实,减免了他们的学杂费,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五是驻景部队助力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景德镇市军分区按照脱贫攻坚要求,本着就地就近原则,切实做到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如96163部队捐资20余万元,在省级贫困村乐平市高家镇木里村开展定点帮扶,为全村建档立卡的8个在校贫困学生捐资现金5.8万元,为全村在校学生捐赠“爱心包裹”2万元,为村小学出资13.1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分三批走访该村慰问建档立卡贫困户。
(四)注重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强化部门协作,充分发挥优势,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提供人力、物力、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帮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协调好村委会、驻村帮扶工作组和贫困群众三者关系。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扶贫资金,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形成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扶贫的工作格局。
(五)注重从严督查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2016年,景德镇先后组织三次督查。7月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成5个督查组,对全市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10月份,市扶贫和移民办、市委督察组组成联合督查组,重点围绕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机制实不实、资金使用严不严、指标数据全不全、脱贫成效真不真等六个方面进行督查;12月份,从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市直选派“第一书记”、各乡(镇)分管领导及扶贫系统业务骨干中抽调232人组成54个督查组,对全市4个县(市、区)41个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和问卷调查,重点督查2016年度一万名脱贫对象及4个提前“摘帽”的省定贫困村。
(六)注重体制机制构建,推进扶贫工作开展。先后印发《景德镇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各行业落实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机制的意见》、《关于印发〈景德镇市贫困村退出评分细则〉的通知》等文件。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有力推动下,景德镇全市上下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市直部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围绕扶贫攻坚出台了一系列向扶贫对象倾斜的优待政策文件。同时,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帮扶工作制度,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传导压力。
二、景德镇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精准识别不够。很多乡镇村精准识别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有待进一步精准确立贫困对象。
(二)脱贫攻坚政策对接不到位。景德镇市直有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扶贫攻坚重点领域。但因相关部门落实力度欠缺,扶贫对象因自身素质不高信息闭塞等原因,在帮扶措施落地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对接不到位的情况。
(三)乡镇与帮扶部门合作不够。部分乡镇与贫困村的帮扶联系单位、帮扶工作队联系不多、交流不够、沟通不畅,存在工作脱节现象,没有真正形成县、乡、村一体的强大帮扶合力。
(四)基层工作力量比较薄弱。虽然全市大部分乡镇成立了扶贫工作站,但普遍存在扶贫干部年龄偏大、职数偏少、力量薄弱、超负荷工作等问题,专干不专、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不能适应繁重的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加上部分基层组织对脱贫攻坚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致使扶贫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地生根。
(五)扶贫工程推进不力。有些扶贫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落实,即使实行了,有的项目成效也不显著,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扶贫资金滞留严重。扶贫资金存在滞留、截留、挪用、骗取、冒领等现象,致使有些扶贫资金没有得到很好使用,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扶贫资金本身就有限,扶贫资金使用不当或被套取,就难以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强调,“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摸清底数、判别类型、剖析问题、针对施策”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瞄准重点、精确指导,一村一策、一户一计”的方针,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按照缺啥补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等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良策,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扶贫政策宣传,统一精准扶贫思想认识
要传达好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会议、领导讲话及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宣传好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尤其是扶贫对象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内容、要求和做法,统一精准扶贫思想认识,切实把相关精准扶贫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提升理念、完善规划、改进措施,营造全社会自愿支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据相关统计数据,景德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近80%,贫困群众中因病致贫现象突出,往往是“一人生病,全家致贫”。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县、乡、村有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满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市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及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等的医疗服务作用,加强医护知识宣传,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加强群众健康体检和疾病防治,為“老幼病孕”提供免费体检,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加强贫困人口健康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格和标准,提高防病治病水平,逐步简化新农合报销手续和扩大报销范围。要探索开展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构筑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救治等多道防线,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因病致贫风险[1]。要对一些重大疾病患者免费救治,加大民政大病救助力度,也可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和救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帮扶其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通过以上举措,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加强安居扶贫,优化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安居扶贫是帮助贫困村脱贫的重要举措,贫困村基础设施搞好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其生产生活就会得以保障,脱贫致富基础就会得以夯实。
一是精准移民搬迁扶贫。要根据实际困难情况精准确定移民搬迁扶贫对象,对那些交通不便、不宜居住、常遭灾害困扰、生产生活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搬迁。景德镇搬迁扶贫对象396人全部在浮梁县,市(区、县)有关部门要战略思维、长远科学规划,就近搬迁安置,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并辅以产业支撑带动搬迁群众就业,为其生活生产创造优越的机会和条件,努力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
二是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景德镇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较差,但可不需搬迁,只需要加强村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重点给予这些贫困村多方面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贫困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实施贫困村危旧房改造。有些贫困户的住房陈旧破烂,既潜存安全隐患,又影响村容村貌,不符新农村建设要求,急需改造。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将这些贫困户纳入新农村建设住房保障体系,资助其危旧房改造,切实解决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四是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路修好建好,有通往外界的桥梁;要搞好水利建设,既保障饮水安全,又有充足灌溉水源;要搞好贫困村电网改造,保障贫困村用电需要,促使其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要抓好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优化居住环境。
(四)加强教育扶贫,让贫困村学子受教育
“治穷先治愚,扶人先扶智”。精准扶贫要实施教育扶贫,使那些贫困户的孩子上得起学,接受教育,不能在求学年龄因贫穷误了学业,成为文盲,埋下致贫的伏笔。要落实好国家济困助学政策,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加强对贫困户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让他们能享受公平的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或职业技能教育,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配优教师队伍,优化发展贫困村教育。要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对贫困生教育资助,建立社会救助资源与贫困家庭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合理调配资源,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能享受到与他人同等的教育,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知识资本,杜绝贫困家庭孩子因经济问题辍学现象。
(五)加强就业扶贫,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景德镇有些贫困对象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影响难以就业,经济来源单一,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不能保障其基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所需,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要改变这一现象,创造好就业创业的平台和机会,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充分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一是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针对不同贫困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让贫困人口掌握一项或多项就业创业技能。如浮梁县,在以红茶采摘加工为首要经济来源的勤功镇、蛟潭镇,举办功夫红茶加工为主题的技术训练班;在以农产品栽培为首要经济工业的江村,举行生姜栽培技术训练班;在具有荷花栽培资本的黄坛乡、湘湖镇,举行荷花栽培技术训练。当地有一百多名贫困人口参加了这些技能培训,掌握了相关技能,增强了就业创业能力,有利于他们摆脱困境。
二是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要积极探索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推介用于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如乐平市鸬鹚乡龙口村村两委班子,积极为贫困户推介就业岗位,3名扶贫对象成为村卫生保洁员,2名扶贫对象(残疾人)成为中节能企业值班人员。
(六)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解决贫困人口困难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仅依靠自己很难脱贫,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方式来帮扶脱贫。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要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实行政府兜底保障,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保障和其他帮扶脱贫方式相结合,做到“应保尽保”,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提高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同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养老生活能得到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二是加强临时救助,化解贫困人员的困境。要对遭遇不幸事故、身患重病等而陷入困境中的贫困户和人员进行及时性的临时救助,向其发放救助金、救助品,帮助其解决急需的生活难题,化解临时突如其来的困境,助其渡过难关。
三是加强社会救助扶贫力量,拓宽精准扶贫渠道。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实践,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拓宽社会精准扶贫渠道,凝聚一切社会扶贫的强大力量。要大力推动社会慈善和救助扶贫,充分发挥具有慈善救助职能的政府部门及机构的救助扶贫作用,动员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加入慈善救助活动中来,为贫困群众送一份爱心、添一份温暖。
(七)加强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
要立足贫困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对象发展产业,实施产业扶贫,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
一是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要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富民产业项目。如浮梁县瑶里镇生态好、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贫困对象增加就业创业平台和机会,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二是创新产业扶持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要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采取以奖代补、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的扶持模式,引导和帮助其发展适宜的产业,积极培育当地农村合作社,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并与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动员、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联营,开发“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企业帮扶模式,带动贫困村发展、贫困户致富。
(八)加强金融扶贫,资助项目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
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对能够解决大量贫困人口就业、促进更多贫困户增收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和产业开发实行金融扶助。
一是加强落实扶贫担保。要充分利用各级财政筹集的扶贫救助专项资金,为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占用工总人数3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担保,并减免担保费用;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占用工总人数10%以上、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为贫困户提供小额担保,鼓励其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陶瓷产品销售渠道,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
二是加强扶贫信贷。要协调各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开拓扶贫信贷业务,为辐射带动力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快的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实施金融扶贫。
(九)加强扶贫工作机制完善,确保精准扶贫目标任务落实
要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扶贫目标任务,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用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
一是按照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制定好扶贫“路线图”,健全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体系,确定扶贫任务,明确扶贫分工。
二是完善精准帮扶工作“四级联动”制度,有效整合扶贫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强化部门协作,充分发挥众多优势,为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提供人财物、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三是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协调好村委会、驻村帮扶工作组和贫困群众三者关系,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是健全扶贫工作指导机制,加强对乡镇及村扶贫工作指導,按照《景德镇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抓好落实,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
五是健全扶贫工作实效考核机制,根据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来考核相关部门和干部职工,形成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六是健全扶贫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外在压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促使扶贫部门自觉履行职责,担当起精准扶贫大任。一方面,要认真制定和实施督查方案,加大督查力度,深入市(县、区)、乡镇,走村入户,开展常态化督查,切实加强对扶贫对象、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精准监管,对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的人严肃查处,确保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落到实处,推进扶贫工作,保障真扶贫、扶真贫、求真效,促使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要责令其整改到位,对照脱贫目标抓紧时间倒排进度,明确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做到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2]刘清荣、刘忠林.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老区建设,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