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2017-07-28刘发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渗透到育人每一个细节,以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改革

素质教育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过不断深入实践、探索与完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向纵深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启动了“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努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区域技术研发的策源地、企业创新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加快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大学的首要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做好人才培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此,从素质教育的战略视阈,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当下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

一、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是我们所有问题的缘起,也是指导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素质”进行界定。素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1.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地得出,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简而言之,素质是先天天赋条件和后天习得内化成的素养和品质。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赋予受教育者必要素质的教育。这是我们从科学语体上的理解。[2~5]

深度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绝对不能脱离中国,更不能脱离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从政策语体上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后,当时的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人口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和人才的奇缺,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1978年,全国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只有 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不足 6%,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 1万人。教育的内外部因素叠加,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相当严重的局面。此时基础教育领域的业界人士针对這些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采取了应对措施,力图使基础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其中,最早的声音就是以“素质教育”纠正“应试教育”。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了规范的正式表述,“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切入点、突破口,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和明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一决定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改革的合法性,统一教育利益相关群体的社会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实施素质教育从民间呼应到官方认可,从一般实施到战略主题,她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意义都发生着显著地动态变化。说到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根植中国大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是在政策语体中的线性考量。[6]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作为我们探讨的范畴,素质教育应是政策语体中的含义,扎根中国大地,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能力。[7]

二、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素质教育其本质还是根植中国大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确切的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它不同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也不同于通识教育,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对象上看,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人开展的教育,旨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立场上看,扎根中国大地就决定了它的人民性,一定要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从教育内容上看,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从教育重点上看,立足于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教育的主客体上看,素质教育主张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鼓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战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让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让素质教育全要素、全领域指导和渗透到每一个专业计划、每一门课程和每一项育人环节。[8]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渗透到育人每一个细节

要把素质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贯彻到育人的每一个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做到这一点,必须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开展“素质教育思想解放大讨论”,让全体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参与其中,探讨素质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家思想觉悟,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机制,让教育回归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才培养充满温度和激情。

2.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到“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辩证统一,着力开拓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素质教育的落实关键在于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是主渠道、主抓手。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要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大力开展“产、学、研、用”的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效提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同时,要重视加强选修课建设,大幅增加高质量的选修课比例,为学生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增强本领。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现代工业发展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大国工匠的培养,更多的依靠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比例,一定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能力,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现象。倡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进课堂进学分,着力构建由创业教育核心课群、拓展课群、复合课群等组成的完整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和跨学科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培养和鼓励引导学生创业,重在过程的参与,收获成与败的体验。

5.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为突破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有“法”,但無定“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培养以及独自承担一线岗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 “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所以,高校应不断探索研讨式、启发式、体验式、俱乐部制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知识”内化为“提能力”。积极探索“书院制”等管理育人新模式,搭建素质教育新平台,把二、三课堂向学生的生活区、向社会延展,让学生在生活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并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感知责任与社会担当。[9]

6.以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考试考核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两个着力点上,建立一套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既注重结果性的考核,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量化评价,也有质性评价,重点放在过程考核和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上,摒弃传统科研型高校围绕以知识为中心的纯量化评价考试考核模式。这样从另一个方面也就避免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10]

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还是在于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紧扣社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3] 陈 至立.《教育大国的崛起 》:教育前景会更好 [N].中国教育报,

2008-10-27.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年2月13日印发) [EB/OL].(2001-01-01)http://www.eol.cn/guojia_3489/20060323/-t20060323_49571.s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05-05-25)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18.htm.

[6] 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7]刘道玉.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途径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3).

[8]田建国.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9]刘发明.凸显全面发展和主体性的育人模式创新和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2).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

刘发明(1977-),男,安徽寿县人,研究生学历,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院长办公室副主任、安吉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安吉校区综合办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素质教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