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建构和保障机制
2017-07-28王学峰
王学峰
【摘要】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常用工具,出现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出适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规律的模式,以模式作为方法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工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建构
教育环境的改变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也对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加新媒体元素,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真正影响到素质教育活动。
(一)大一新生: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晨性心理素质培养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活动和体验活动
因此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以角色适应为核心,以发展性心理培养为方向,遵循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结构的特殊性进行开展。对大一新生的培养应着重于发展性心理培养,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发展性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生活,抓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大一阶段就应该对新生进行新媒体环境方面的认知教育,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大二、三学生: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
经历了新生适应的阶段之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大多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根据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和高校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认同的心理态度,继而出现学习倦怠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也都会选择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因为性格和个性的不同而产生诸多困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所呈现的问题也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网络炫富、“有钱人我们做朋友吧”等现状无不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观和感情观。
同时,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在三年级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活动项目,用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将作用发挥到最佳。
(三)大四毕业生: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
大四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这~重大问题,大学生心理在这个阶段呈现波动大、极敏感的特点,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杀行为高发的阶段。由于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对生命教育的缺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深刻,受挫能力较低,在困难面前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心理素质创新模式是以全体大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构建的,从新媒体环境下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展性心理素质培养到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再到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培养,这三条培养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种主要力量(即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自组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层面
(1)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虽然心理素质教育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提出了,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一直将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度不够。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队伍。国外的心理健康模式与国内模式的不同表现在心理维护的人员组成方面。国内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或者辅导员,很少利用到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不得不说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主阵地建设层面
优化心理咨询中心职能,发挥心理咨询主阵地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众多学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当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并没有考虑去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这就说明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出现了缺位,没有发挥本该具有的功效。不同性质、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中心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旧的案例去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除了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数据库,心理咨询中心还应该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改革中发挥其主阵地的关键作用。从国外的学校变更模式不难看出,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如果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就应该对其进行变更。而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是否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征,所以最有资格对学校的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专业人员建设层面
提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树立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对于心理学课程的感觉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那是因为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同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学相差甚远的缘故。国内的教材教法模式就是根据这一方面进行的改革,所以教学要改革,教材就要改革,教材的改革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期望从心理学课程中学到宏观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传统临床模式就对我国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四)学生组织建设层面
建立豐富多彩的学生组织,从网络和心理双重角度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这不仅要求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大学生为主,也要求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学生组织风生水起,活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通过这些组织展现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引导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和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