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交流有效性对策

2017-07-28柯中南

新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桌黑板长度

柯中南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交流与分享的意愿强,但表达能力较弱。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交流与分享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分享?笔者借二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课例1】“角的初步认识”(第38~39页例1)。教师已经提供大量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物照片,而且在这些物体的关键处都用红线标明,并用闪烁效果加以凸显,学生也都看到了这些物体中的“角”。可当教师问学生角长什么样子时,学生或支吾着讲不出话来,或只能用手比画情境图中的角。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数学语言贫乏,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语言表达不顺畅,学生的思维势将受到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数学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从低年级起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遇到上述情形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提供帮助。当学生手指着角而说不出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表述的关键词,如“尖尖的点”“直直的边”,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使他们“会说”。(2)模仿教师说。当学生手指着“角”而说不出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示范说(配上相应动作):“角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然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着说一遍,紧接着同桌互相说一说。一般在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学生要模仿教师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完整的话。环节简单,但很重要。数学语言表达不清,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不明。

二、要把握好课堂交流的时机

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分享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关环节教师要如何组织?总的来说,教师应该把交流分享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全过程,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把交流分享贯穿于數学课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想说就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节点、时间、形式等要素,才能使交流分享达到预定的目标,提高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几个重要节点刻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1. 在初学概念时进行交流分享。

当低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新的知识与概念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课例2】“长度单位”例2的教学。

认识尺子上的“厘米”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用手指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而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说一说厘米是什么”和“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1厘米”两个话题。教师在此处设计了两个交流分享的形式:先同桌互相说,后指名汇报。

学生在这个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如下收获:(1)进一步明确厘米是表示物体长度的,而不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2)还明确厘米是表示长度的一个单位,因为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还会触及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3)在大脑中建立有关1厘米的表象。因为学生在交流分享“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1厘米”时,同学之间自然会暴露出对1厘米的错误判断,有错误必然有争议,有争议就会调整原本的认知偏差,使学生准确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本质。

2. 在知识易混点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易混的知识点,教师便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促进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课例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

当教学进行至动手操作环节,即学生用纸张折角,再比一比谁折出来的角大,学生出现了争执不下的场面。

师:说的都有道理啊!但是这两个角肯定有一个大,有一个小呀,到底哪个大?全班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听取各种不同说法,发现还是有不同意见,便组织全班分组辩论。

师:赞成绿角大的为正方。赞成蓝角大的为反方。由正方先说。

显然,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易混知识点进行交流分享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这样深刻、高效的交流分享,不但使原来混淆不清的认知变得清晰,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在重点、难点处交流分享。

学生学习新知遇到重点和难点知识时,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课例4】“长度单位”的教学。

在进行此课教学时,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知识难以理解,教师先让大家用手指(拃)去量课桌、黑板的长边,然后请全班最高与最矮的同学分别汇报测量的结果(教师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表示多一些,“-”表示少一些)

课桌长:4拃+,4拃-,3拃-。

黑板长:30拃,24拃,18拃。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记录信息你想说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后,组织学生汇报。

生1:同样的课桌与黑板怎么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生2:课桌、黑板的长有三种不同的测量结果,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一拃”不一样长造成的,如果每个人的“一拃”都一样长的话,那么课桌与黑板的长度只能有一个测量结果。

师:你们思考的与数学家想的一样,看来没有用统一的一个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是不行的!于是数学家就发明了尺子。

教师出示厘米尺,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何让学生“体验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把呈现这个教学难点的现实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再交流分享:“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的长度却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分享显然体验到了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课桌黑板长度
擦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1米的长度
晓黑板
搬课桌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
不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