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

2017-07-28解鹏程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解鹏程

内容摘要:本文以2005-2014年全国30个地区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在内的空间计量模型,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以探究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且均高度显著;中西部地区影响效果强于东部地区。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技术创新不利于东部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却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正向空间外部效应。信息化水平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溢出效应,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技术创新 信息化水平 商贸流通业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形成以要素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发展收敛性,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恶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绿色经济模式是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有效路径。从微观企业的视角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视角推动实现市场出清,其核心环节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指商品贸易流通行业及服务于该行业的运输、餐饮、住宿等系列行业,是连接企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中间平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要素投入弹性将受到技术水平、市场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越高、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交易效率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对商贸流通企业及行业发展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和非均衡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溢出效应,以期为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方面,当前有关技术创新与商贸流通业相关关系的探究相对欠缺,且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无相关性关系和正向促进效应两种。就前者而言,王超超(2010)发现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并不能促进重庆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庆市需要另辟途径来发展商贸流通业。就后者而言,韩芳(2014)发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以显著增强商贸流通业规划效率,增加行业发展规模,促进区域行业交流。齐云英(2015)发现技术变革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同时存在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且总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总效应的大小,而总效应则与样本区间的技术变革程度与效果有关。另一方面,有关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相关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徐丽(2015)发现信息化水平并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因素。李浩等(2016)认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可以不断提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及其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王欣(2016)发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能源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影响程度弱于产业结构。

既有研究对于厘清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性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第一,本文首次分别研究二者与商贸流通业的相关性关系,且将二者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第二,学者多集中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传统面板数据等进行回归分析,忽略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异质性。

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一)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是针对行业价值链而言,遵循生产行业-商贸流通行业-消费者的途径和模式。商贸流通业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对称程度的提升。生产价值链上信息处于高度公开透明化状态,消费者可以基于个人偏好直接购买商品,生产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供给,商贸企业同时进行运输优化以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就间接效应而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便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规模增加供给,而技術创新引致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可以增加市场需求,如此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增加便可以促进市场均衡点的增加,也即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政策导向性不同,相邻地区间的技术创新必然会产生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促进相邻地区政府和企业家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最近作用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技术创新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同时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消费者信息获取成本以增加市场出清均衡点的供求均衡量,二是改善商贸流通行业自身运营成本。另外,就整体效应而言,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性,单一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引致一定程度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及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效应产生影响,总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二者之和。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且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空间外部影响效应,影响行为不确定。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1.空间相关性分析。学者多采用Moran I指数测度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其定义如式(1)所示:

式(1)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地理距离矩阵进行回归分析,该矩阵依赖于地区间实际球面距离的大小,球面距离越大其系数越小。

一般来说,Moran I指数数值处于-1至1之间。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1,0]且不为0时,表示变量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为0时,表示变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0,1]时,表示变量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表1给出了商贸流通业(PRO)、技术创新(TEC)和信息化水平(INF)的Moran I指数,可以发现指数值均大于0,且均高度显著,显著性水平为5%。表征上述三个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侧面验证了选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合理性。

2.模型设定。本文将选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商贸流通业(PRO)为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TEC)、信息化水平(INF)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增加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STU)和金融发展(FIF)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动态传承效应,在模型中将商贸流通业的一阶滞后项(PROt-1)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中。最终计量模型如式(2)所示,ρ表示商贸流通业的空间相关性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PRO)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为消除价格因素影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进行平减,其中基期选择为2005年。技术创新(TEC)采用综合指标客观赋权重的方法进行度量,指标层分为要素投入层和产出结果层两方面,之后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重,本文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数、研究与开发机构R&D内部经费支出作为要素投入指标层,国内申请专利受理数作为产出指标层,数据均来源于EPS数据库。信息化水平(INF)采用邮政业和电信业务总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采用各年份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并经过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表进行价格平减,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产业结构(STU)主要用于考察第二产业变动对商贸流通业供求的影响,本文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发展(FIF)采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总额与GDP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表2给出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实证分析

(一)全国层面分析

表3给出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国层面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结果。具体为M1、M2、M3为传统面板模型,M4、M5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PRO)的空间相关性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侧面印证一旦忽略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将会导致回归结果有偏。L-likelihood数值较大,AIC和SC数据均较小,表示设定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是无偏有效的。就参数估算结果而言,本文将同时采用M4和M5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系数高度显著为正,分别为0.010和1.106,表示前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市场产生一种正向预期,有利于个人增大针对商贸流通业的供求,企业扩大生产提升效率,消费者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就政府等相关管理层而言,应注重执政期间政策的一致性,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降低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致的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低效率。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的假设检验,可能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引致技术创新在商贸流通业层面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分别为0.065和0.071,且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统计假设检验,表征信息化水平每提升1%,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将提升0.065%和0.071%。启示政府应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着实从信息化发展的硬件设施(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技术软件和人力资本)来发力。

就控制变量而言,外商直接投资(LnFDI)系数为负,均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由于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地区地势和气候优势、政府政策倾向,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区廉价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商贸流通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供求度的影响,FDI的影响效应可能不显著,且存在饱和现状。产业结构(LnSTU)系数为正,同样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地区间产业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同质效应。金融发展(LnFIF)系数高度显著,但系数为负,表征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抑制性,说明金融市场改革调整的效率偏低,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协调。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技术创新空间系数为负,在M5中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表示本地区(相邻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相邻地区(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其负向竞争效应大于其正向示范效应。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设定一定的地区行业壁垒,企业为获取更多企业补贴和财政优惠政策,同样设定技术封锁,不利于技术传播,显著挤压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市场供求。信息化水平空间系数(W*LnINF)为负,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因为地区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诸多门槛差异,集中在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启示需要进行分地区回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W*LnFDI、W*LnFIF)系数均高度显著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制,其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可能存在收入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空间系数(W*LnSTU)高度显著为正,主要是由中央产业政策的一致性所导致。

(二)分区域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效应,为体现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本文将样本区间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部分,表4给出差分GMM和系统GMM下两区域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且空间权重矩阵为地理距离矩阵。就检验结果来看,修正拟合优度(Adj-R2)均较高,L-likelihood数值也较大,AIC和SC数值较小,表示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及工具变量均有效。本文将采用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回归系数的差异性进行解释说明。商貿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均高度显著,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回归结果显著性优于全国层面分析,主要是因为地区内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空间系数(W*LnTEC)为负,且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中西部地区却高度显著为正,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间竞争激烈,尤其是地方资源配置与政府晋升层面的竞争。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较强的连带作用,西部地区若想打开市场将特色产品运出去,依赖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交通物流运输体系。反过来中部地区若想进入西部地区建厂投资建设,同样需要构建稳定高效的基建设施。但信息化水平的空间系数在M6、M7、M8和M9中均呈现高度显著正相关,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无线网络的依赖性逐步加强,而对有线网络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不受地域形式的限制,一旦相邻地区加强信息交流、网络互通,信息化水平便会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部性。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5-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与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化。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抑制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技术研发支出,增强科研人才培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启示物流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应加大有关商贸行业产业链相关的技术创新、技术改良、物流体系构建、物流人才管理建设等。商贸流通业涵盖的邮政通信业的核心在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以谋求实现即时通信、高效快递,启示政府应牵头构建股份制、涵盖面广、高效率的龙头物流企业,但物流行业应降低门槛,关键在于政府许可;企业研发出高效绩优的运输保鲜技术和物流运输体系;科研院校应增设商贸学科,致力于培养专门人才,从长期发展的视角为未来商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增强院校交流,实现院校优势互补,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第二,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研究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启示应积极推动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在于信息传递介质和信息接收终端两部分,信息传递介质需要高效的研发和有效的布局,关键在于利用既有的国有企业独有的市场占有率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信息接收基站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信息接收终端,国内外企业研发竞争激烈,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但技术革新的同时,需要提升使用人员的可操作能力,需要加强人员再教育、再培训,有效降低其与当前科技产品的技术差距。同时启示政府,应更加注重人均受教育水平,增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加强区域交流,推動区域合作。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启示不同地区商贸行业、相关企业应加强交流,政府机构应进一步降低贸易管制和交流门槛,在客观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增强其使用价值,切实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来实现共赢,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超.技术创新对重庆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0(3)

2.韩芳.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技术改造应用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12)

3.齐云英.技术变革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4.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

5.李浩,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