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之桃花的盛开
2017-07-27陈才
[摘 要]现在的戏剧排练,尤其是小剧场话剧,小戏、小品一进剧场排练就各执一份大纲,有甚者连大纲都无,仅靠导演和演员坐在一起碰和侃,这样出来的剧本很难体现戏剧文学性。本文以2013年由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英文实验学校表演的儿童音乐剧《盛开的桃花》为例。本人作为该剧的导演,对剧本展开解读。
[关键词]少儿音乐剧;剧本;解读
儿童音乐剧小品《盛开的桃花》先后获得东莞市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作品金奖第一;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戏剧类金奖第一;该剧被省话剧院选中参加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童心共筑中国梦”百场巡演活动,省话剧院儿童剧团并将此剧目进行的成功移植;参加第四届中国音乐剧节,包揽“优秀剧目奖”、“最佳剧本奖”“最佳作曲奖”“最佳编导奖”“最佳舞美奖”“最佳演员”六项大奖。该剧以全国唯一的音乐剧、唯一的少儿剧进入第九届CCTV小品大赛决赛直播,获得优秀奖。获得省教育厅主办的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得戏剧类金奖第一;获得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展演获得戏剧类银奖。诸多殊荣,除了二度创作团队及演员的付出外,更离不开编剧导演的精诚合作,更是一剧之本的成功。
一、一个“值得付出”的剧本
儿童剧就是戏剧家们给孩子们搭建的一座五彩缤纷的精神乐园,它深入淺出,有鲜明的是非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对孩子们产生正确、良好、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儿童剧中的戏剧矛盾、冲突、抉择、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儿童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不是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而是让孩子们在舞台艺术的中去亲身感受真善美,通过观看儿童戏剧去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各种关系与问题。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艺术的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在国内儿童剧一直有着很大的演出空间,上演的剧目层出不穷,但真正优秀的剧目不多。在创作上无论从群文到各省专业的儿童剧剧院都缺乏优秀的剧本,大家除了国外的经典童话、国内的神话传说故事进行拿来主义改变题材外,体现中国本土文化,时代精神、代表中国故事的儿童剧原创剧本非常之匮乏。著名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曾以重金面向全国征集剧本,结果是不了了之。第一次读完儿童音乐剧《盛开的桃花》(以下简称“桃花”)的剧本,一下子眼眶湿润。首先感觉它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该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东地方特色,是一部反映当前社会"留守儿童"和当地"新广东人"这两个热点问题的作品;好的音乐剧剧本审美意向是能给二度创作在歌舞的编排上,故事的叙述上,段落的节奏上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和内在的韵律。其剧本故事情节层层推进,前因后果圆满阳光;它的唱段安排看似随意自然却严谨有序,唱词外在的句式对仗工整却生动感人,唱词内在蕴含着强烈的戏剧性和浓郁的色彩,具有情感冲击力。我把剧本反复精读,给出的结论是“全身的创作细胞都被激发了起来……”,编剧陈京松考虑到制作的成本,排练时间的有限,音乐剧唱、念、舞、演等编排的繁琐性。演员要求的难度,特别是需要一群以英文为专业的孩子们去演绎全方面的综合艺术的音乐剧,我在广州,孩子们在东莞,如何进行多次培训、指导与创编?诸多困难让我给此学校选择排演另外一个儿童话剧小品,听了这话,思考许久,反而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我这人喜欢挑战,尤其在创作上,这出也许难以完成的戏,就有可能另辟蹊径、个性鲜明,棋高一着,更胜一筹。
我与著名剧作家陈京松老师相识许久,之前也合作过多出剧目,故在沟通上比较顺畅。所以京松老师也是很信任的把他的“孩子”全全托付与我这个导演,至于这“孩子”的穿衣打扮,风格追求就留给我自由发挥了。这就有意思了。现在儿童戏剧在我看来分为三种:第一,不谙规律、为博人眼球胡编乱造而自诩出新者比比皆是;第二,规规矩矩遵照剧作法虽可以写出好戏来,虽是常态但又难出新意;只有懂得规律而有意突破规律的创作,才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所谓“法无定法,无为有为”。儿童剧有些是演给孩子看的,而且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对生活的认知还都不一样,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均可称为儿童,如何能作到所有儿童都愿意看,都爱看。还有些儿童戏剧为了强调高台教化的功能,纯属是说教式,这类戏剧是演给大人看的,一部儿童剧的剧本创作如能做到老少兼宜,家长和孩子都可会心欣赏的作品真可谓少之又少。如前所述,“桃花”一剧值得我去挖掘、去付出、去创造。
二、一个“有温度、有角度、有深度”的剧本
所谓温度,是它有情感、有人性;所谓角度,是它对故事的安排有精确的出发点;而深度,则是它的哲学思考、普世价值。
在当今浮躁浮华浮夸的大千世界中,我们经常被一些耀眼的东西耀花了眼,忙晕了头,迷失了方向。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笑语谈资往往是那些富商、名星、高官。而底层群众、市井百姓包括进城的异地务工者等弱势群体则更多被边缘化了,可是,恰恰就是在这样的边缘化的群体中却特别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放大,去思考,去奉献。例如“留守儿童”。
编剧这个戏是写“留守儿童”,从“小爱”写到“大爱”——主人公桃花是一个家在北方大山农村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伴,因为思念父母,独自一人来到父母务工的城市东莞找爸爸妈妈,结果迷路,遇到了东莞女孩菲菲,她把桃花带进了她的班级认识了一帮有爱心,有热心的东莞都市的孩子们,有的想收留街头流浪的桃花,有的为她出谋划策,菲菲来到桃花身边是“热心”,在菲菲的引荐下,一群东莞的孩子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帮助桃花找到了爸爸妈妈,看似是一群孩子表达一个助人为乐的善举,其实表达东莞人对外来工的“爱心”,表达了这座都市对弱势群体的”爱心”。从“小爱”进入到了“大爱”,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明与形象,让这座城市有了阳光的温度。爱心,仁也。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延绵千年的最朴素的做人道理,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表述。孔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孟子的解释是“仁者,人心”,《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如前所述,在现在浮躁都市中更多的行色匆匆的人群在不由自主的约定俗成中,都已经有了些许的麻木不仁,面对路人的困难,不是毫无感觉唯恐被讹,对于他人的帮助,他们欣然接受却不懂感恩.而一个艺术作品对于爱心的呼唤犹如雨露和鲜花,它可以滋润着城市每个人的心灵,装扮这座城市的美好,爱心的威力是巨大的,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力量更是无限可能的。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必然是和谐安定、充满生机与希望,就如《桃花》剧中结尾所描写的唱词“那里的桃花已经开啦!”,大家在奉献爱心,实现愿望之际幸福也像花儿一样绽放,桃花最终在大家的努力帮助下找到爸爸妈妈的同时,成了新的东莞人,留在东莞读书,一家人终得团聚。endprint
《桃花》这出戏把视线集中在社会最基层的底层群体,以桃花找爸爸妈妈为切入点,从“爱心”出发,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诉求。这种关注是有温度的,也是迫切的,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去呼吁的。它不仅仅温暖着剧中人,也温暖着与剧中人相近相似的的群体,也温暖着每一个观众。正是这种关注,令爱的光芒悄然生发出时代的温度。既然我来导这出戏,以我的理解为切入点,重拾“爱心”的当下意义,我把它理解为:因爱心的集结,为生命去担当。
三、一个“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剧本
儿童剧作家首先就是要有童心,儿童剧是要给人看的,吸引觀众,通俗易懂的同时蕴含着高度的哲学道理,又能真正深入打动孩子们的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盛开的桃花”这出戏,其陡转的情势,孩童的幽默,各异式群像,剧本讲述了寻常百姓家孩子的凡人小事,故事接地气;人物形象皆亲切可爱,特别接人气;台词恰到好处,格外显灵气。合作过很多编剧,很多编剧对于剧本的修改比较严谨,也在戏剧圈耳濡目睹过许多编剧与导演的合作,更有甚者编剧是不希望导演动剧本任何一个字,也许是因为陈京松老师的童心为泯,又或是对我这位青年创作者的鼓励,在剧本上他给了导演二度创作极大的空间,比如:一度剧本中男生乙说:爸爸妈妈不知道在哪?这不成了《红楼梦》,(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因“林黛玉”这个人物对于儿童群体而言热爱度与契合感有些许距离,后来经过二度创作调整为“男生乙说:爸爸妈妈不知道在哪?难道你是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又如最后的结束唱段:“东莞有湖水荡漾,东莞有花花飘香,东莞有情情义重,东莞有家家兴旺,东莞城乡一家亲,东莞校园沐春光。”,后改为“东莞有湖水荡漾, 东莞有花花飘香,这里有许多的好伙伴,迎接着盛开的桃花。”以比较简单短小的唱段收尾,保证了节目参赛时间和戏剧“豹尾”结束的创作原则。再如:“小胖说: 有一次我妈妈出差,才三天,可这三天好像特别长,我每天要打五六次电话。”后来,我与这名儿童演员在排练时方知他平时特别喜欢吃红烧肉,而且红烧肉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很重,扑哧一乐之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改为“桃花妹妹,你好可怜。有一次我爸妈出差,才三天,我都觉得特别长,我现在终于懂了!爸爸妈妈是多少红烧肉都不能代替的!”经过导演二度修改后的剧本增加了童趣,统一了二度创作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导演是整出戏的镜子,那么编剧是戏剧创作成功的一次托举。
结语
编剧、导演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好的剧本是一剧之本,我们应该严格遵循戏剧规律,严格尊重戏剧剧本文学创作。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在儿童剧的起步上比北京、上海还是略晚,广东大部分基层农村的孩子还看不到儿童剧,也希望借此《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之际,各位戏剧同仁不忘初心,携手共进,妙笔生花之桃花朵朵开,创作出更多更精彩代表岭南文化的儿童剧,给更多的孩子们送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才(1983年--),女,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现任职广东省文化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