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工作中注重随迁子女归属感的重塑研究

2017-07-27霍开伦

成才之路 2017年21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归属感

霍开伦

摘 要: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关注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群体,重视对随迁子女的心理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文章从随迁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多措并举帮助随迁子女重塑归属感两方面,指出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重随迁子女归属感的重塑。

关键词:随迁子女;班主任;心理问题;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51.6;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100-01

因为父母工作居住而随迁的子女,他们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环境,到了全新的校园、班级,与陌生的同学相处,这一时期是学生心理遇到巨大碰撞进行调整调适的时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

一、随迁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因为父母在外地就业定居,虽然没有迁入户籍,但是他们已在本地常住、生活,这些随迁子女经历着从故乡到第二故乡的心理转折,容易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背井离乡带来的孤独感。学生从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故乡,一下子来到了满是陌生环境的第二故乡,以前的朋友都留在了家乡,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感会油然而生,有了烦恼无人倾诉,有了趣事无人共享,平时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朋好友。第二,无法融入属地文化的边缘感。随迁子女一般情况下地理跨度比较大,有的学生甚至从外省随迁而来,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比较强烈。他们对属地文化非常陌生,无法立即融入其中,会有一种强烈的边缘感。第三,原有优势丧失的缺失感。在随迁子女中,不少在以前的环境、以前的学校属于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一种心理上的成功和满足。而到了新的环境之后,这样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却表现出来更多的劣势,就导致学生有一种缺失感。

二、多措并举帮助随迁子女重塑归属感

(1)营造团结友爱氛围,帮助随迁子女迅速融入班级。一个班级接受了随迁子女之后,首要任务是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爱,消除他们因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拘束感、畏惧感。教师在班级工作中接受随迁子女时,一般都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让这些随迁子女感受到班级对他是敞开的,班级的同学对他是欢迎的,老師对他是关爱的。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从一个温暖的集体,进入到了另一个新的温暖集体,这对缓解他们畏惧心理、畏难情绪、放下思想包袱迅速融入新的班级,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感受到来自同学的欢迎,感受到这个班集体的团结,他们在心理上对这样的班集体就不会产生排斥心理,而是充满了渴望,希望能够尽早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这样团结友爱的氛围,拉近了随迁子女和新班级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和同学之间能够迅速建立起联系。

(2)安排结对帮助学生,帮助随迁子女适应全新环境。随迁子女从外地而来,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初到新的环境非常拘束,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应安排结对帮助的学生,每一名随迁子女安排两三名学生对他进行帮助。他们一到班级之后,就向他们介绍班级的同学、介绍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介绍班级的班风等,让他们对班级做到迅速了解。同时,还应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各种情况,学校的基本条件,如学校的食堂怎么样、学校的寝室怎么样、学校在卫生纪律等方面有什么规章制度,等等。通过结对同学的讲解和带领参观,随迁子女对学校的基本情况迅速了解,更便于融入到全新的环境。实践证明,随迁子女在同学的带领下了解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情况,能够有效缩短融入新班级的时间。

(3)寻找两地文化交点,帮助随迁子女接受属地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民俗文化。随迁子女原来生活的地区与现在的地区,在文化氛围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此时,教师应当重视将两地的文化进行比对,寻找出其中具有共同点或类似的文化内容,先在班级宣扬这样的文化氛围,让随迁子女感受到如同在原来生活的地区一般。接下来再逐步推出新的文化要点,让学生对本地区的饮食文化、衣着文化、发展文化等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引导随迁子女接受属地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搭建平台,让他们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归属感。

(4)搭建平台展示自我,帮助随迁子女找准角色定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经常搭建平台,让学生上台展示自我,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在随迁子女入学以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帮助这些随迁子女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例如,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身特长,凡是有特长的学生都给予充分肯定,这对于还在适应之中的随迁子女而言弥足珍贵,他们会格外珍惜老师对他们的表扬和肯定。这样做会让他们的心理调适过程有效缩短,对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更加充满渴望。特长展示可以让随迁子女更加精准地定位自我,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科学定位。

三、结束语

在班主任工作中,重视随迁子女是个性化教育管理的体现,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只有坚持关爱学生,重视细节作用,强化心理疏导,才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帮助随迁子女找到归属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4).

[2]高翠丽.当代中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状况研究[D].郑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