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旅游地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2017-07-27徐喆吕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景观美育

徐喆+吕晶

[摘 要]美育就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促进人精神的完整与充盈。在中学旅游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三维目标,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旅游地理;地理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302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对于美的需求十分强烈,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知识,有意识地把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美,学会审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1.美育的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就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对事物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促进人精神的完整与充盈。

2.美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的与时俱进,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智力发展、能力进步的同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也同样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提出了“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审美教育对于智育、德育以及创造力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学旅游地理选修教材中美育要素的体现

旅游地理选修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教学还是人文旅游资源教学,都能较好地渗透美感教育。

1.自然旅游资源教学中的美育要素

以人教版旅游地理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为例,该部分介绍了旅游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水文美、地质美、生物美、气象美,它们都是实施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其中,水文景观中波涛汹涌的大海、蜿蜒流转的溪水等体现着灵动的水文美;地质景观中的喀斯特地貌的怪石嶙峋、火山地貌的气势磅礴、丹霞地貌的丹山碧水等展现了鬼斧神工的地质美;生物景观中的奇珍异兽、两极地区的生物具有独特的生态美;气象景观中仿若仙境的雾景、银装素裹的雪景、海市蜃楼的光学景,体现着瞬息万变的气象美……这些自然旅游资源体现着大自然的壮阔与柔情,规律与和谐,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是培养中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良好素材。

2.人文旅游资源教学中的美育要素

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无论是史前文明的萌芽发展,还是近现代社会的兴盛繁荣,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无不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社会的传承、精神文明的进步。例如,古建筑的屋顶多样性、屋体建筑曲线的流畅性体现着房屋建筑的结构美;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中轴对称、尊卑有序、有主有次的封建伦理规律,体现了建筑布局的对称美;色彩装饰的巧妙结合,展现了房屋建筑的形象美;少数民族丰富的地域特色,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衣着特色体现着少数民族的风俗美;等等。这些都饱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有利于开展审美教育。

除此之外,教材中文字的组织和图片的排版错落有致,语言的凝练美、图片的色彩美、知识的逻辑美都是旅游地理教材中美感教育的很好素材。

三、以三维目标为依据,加强旅游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滲透

1.根据知识目标,获取美育知识

蔡元培曾说:美育孕育于智育中,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的获得需要必要的知识基础。以第二章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为例,可以补充旅游资源的表格,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从地质、水文、生物、气象四个主类划分,每一个主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许多亚类,这样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有一个宏观了解,为后面开展审美教育奠定基础,在提高学生地理图表阅读、归纳分析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光学知识(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物理学知识(雾凇的形成原理)等等,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

2.依据过程目标,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知识的获取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知道什么是“美”的同时,还要知道怎样鉴别“美” ,通过审美方法的习得,掌握赏析美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以第三章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为例,讲授“抓住景观特色”这一欣赏方法时,可以以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地貌为例,课上通过播放图片,学生可能获得“这是一堆普通的石头,毫无美感可言”这一初步认识,再播放五大连池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获得感官刺激,认识到现在所看到的景观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由多次的火山喷发形成的,极具科考价值,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从而形成初步的审美体验。此外,还应让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方面分析其自然、人文价值,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欣赏,对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停留在欣赏地貌的感性层面,而是上升到敬畏自然的理性层面。

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对地理景观要注意从不同的位置、距离、时间等方面进行赏析,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学会怎样欣赏美,运用审美方法,学会抓住景观的特色,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审美能力。

3.依托情感目标,提升审美价值观

前两个目标的达成,为后面的情感教育奠定了基础。从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到最后的审美价值观,从初级阶段感受,到理性的分析、判断,再到最后审美情感的升华,是认知与情感交融的结果。

例如,讲到“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区域比较法来说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东北传统民居的屋顶是平的,墙体较厚,而南方的屋顶较陡,四壁通风。让学生们思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为何民居屋顶形态各异,分析相应的地理背景,最后总结归纳: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温差大,降水稀少,不用担心降雨的经常性侵蚀,屋顶常常是“一”字形,而南方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因此屋顶形状比较陡,往往是“△”形。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表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观察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再到认知与情感的交融,促进学生养成求真、求实、遵守自然规律的态度,拥有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所说:“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选修旅游地理教材是审美教育的良好依托,地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科学的审美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景观美育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旅游地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
浅谈如何优化旅游地理教学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