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文本“拟人”手法的攻破
2017-07-27赵春花
赵春花
文学创造者总是以己度人,推己及物,达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沟通,用维柯的话来说,既是“把自己的本性转移到事物身上去”,让人性无处不显,让泛着人性光彩的外物替自己说话,将感情含蓄委婉地道来,这便是“拟人”。拟人是一种艺术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富含拟人艺术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模仿,循序渐进地攻破“拟人”艺术手法。
一、寻找拟人句
文学创造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语言的锻造,使其以完美的方式构成文本。拟人是文本这件华美衣衫的一枚纽扣,小而微显,其作用却不可小觑。在它的背后,藏着一股移情的心理冲动,投注着生命的强烈意识。换句话说,文学创作者将客观事物看成映照自身生命的一面镜子,一切皆着我色,一切尽染我情。这便使得所有种类的语言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拟人,无论是充满教育讽刺意义的寓言,还是颂赞性的散文、诗歌,或具有浪漫色彩的神奇童话故事,其所塑造的形象往往都洋溢着拟人化的语态。拟人手法有时是浸透在某一句中,有时候是整个段落,有时候是整篇文章。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寻找。通过自主性的寻找,学生才能形成自己对拟人手法独特的辨别方式,这是学生攻破拟人句的前提。
以初中教材《白杨礼赞》为例。《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精美散文,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那时正在坚持抗日的“实在是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以及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篇散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将白杨树人格化,富含深刻的生命意识。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从题目切入,引发学生对拟人手法的思考。
教师:“课文作者难道只是要赞美白杨树本身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白杨礼赞》为题?“礼赞”一词的意思是高度的赞美。作者高度赞美白杨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北方的广大农民。”
师:“既然要借白杨赞美北方的农民,那么文章中必定会有很多把白杨拟人化的句子,大家找找看。”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寻句,纷纷画出拟人句:“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樸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由于是自主学习,学生凭借着自己对拟人手法的独特理解进行寻句,印象深刻,能涵咏咂味拟人这一艺术技巧、思维方式的滋味。
二、分析拟人句
比喻、拟人这两种写作技巧的界限很模糊,都是移情于物,为感情的抒发寻找其他介质。学生在分辨拟人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将比喻句错当拟人句。为了使学生有效的分辨,教师可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比喻句与拟人句间的区别。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喻词(像、是、仿佛、成了等)、喻体。而拟人句,就是将所写之物涂抹上人的特点和性格,是不能出现比喻词的。在明晰易混之修辞手法的区别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目光引入到文中,进行拟人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对在文中所寻找的自认为的拟人句进行辨别、筛选,去伪存真。
还以《白杨礼赞》为例。有学生在寻拟人句的时候,也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等等这样句子画出来,但这些并不是拟人句,而是比喻句,在其中能找到比喻词。为了让学生有效分辨,不再错把比喻句误认为是拟人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与类似拟人句但实质运用了比喻句手法的句子做一次对比,在对比中分析拟人句。“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这句是拟人句,作者将白杨当做一个女子来写,赋予它人的行为、动作、表情、性格:“伟岸、朴质、严肃、温和、挺拔、坚强不屈”,而且,这句当中并没有出现比喻词。而那些看起来是拟人句,实质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却有明显的比喻词,如“像……似的、就跟……相似、它象征……”。
三、模仿拟人句
大部分知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我们在看到知识理论性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着眼它的实践性。关于拟人这一艺术手法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其概念的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学会辨别、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还要在准确无误辨认的基础上,投入到实践中,学会应用拟人手法,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但将拟人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多多训练。如何训练?最简易可行的办法是——模仿,按照拟人句法的格局造句。在这里,教师可以联系语文课本中的拟人句,启发学生依据文章中的情感,进行拟人句模仿。在这之后,还要将学生造得好的拟人句读给全班学生听,并挖掘其闪光点,以此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深层次地认识拟人这一艺术手法。
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为例,这首诗,便是借助拟人的艺术手法写成。作者将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的七个地方: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旅大全部予拟人化,唤作“七子”,同时,也将盼归的中国予拟人化,比作这“七子”的母亲。拟人的手法运用精准,情感的表达生动真挚,如“台湾还迟迟未归,它呼唤着‘母亲,我要回来”这样富有人的情感的句子很容易熏陶学生的感情,将学生带入拟人化的情境中。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祖国与台湾的关系,及要表达的感情,依据这一感情,引导学生利用拟人句的写法,写几句诗来。有学生写道:
“我是从你襁褓中遗落的孩子,
我夜夜难眠。
母亲,我要回到你的臂弯,
把那好梦做。”
学生在拟人句模仿之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点评,正面鼓励外,指出学生所造之句的缺憾。比如这几句,由于这几个地方被帝国主义霸占,所以是“从你襁褓中遗落的孩子”,“你”自然指祖国,襁褓可指代国土或疆域,“你襁褓中”自然是与下文的“母亲,我要回到你的臂弯”呼应,“母亲”也是指祖国,“臂弯”也是指疆域。“我夜夜难眠”与“把那好梦做”是两个相对的状态,代表回归前后的不同,更突出了“七子”要回归的热切愿望。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并指出闪光点以后,还要说出不足,比如学生所写的诗句,虽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是缺少新意,仍然没有摆脱书本母亲与“七子”之间关系的所指等等。教会学生使用拟人手法,还要启发学生创新,不拾人牙慧。
可以说,句是语言运用最基本的单位,它由词或词组、短语构成,凸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在造句的过程中,作者为了达到艺术性,使语言丰富、富有内涵,而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揣摩其精妙之处,并努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