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卷Ⅰ卷Ⅱ作文命题之我见
2017-07-27欧阳昱北程琳
欧阳昱北+程琳
清人郑板桥说过这样的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很像考场作文。他命题,尽可以标新立异,翻新花样;我审题要能够删繁就简,脱落了花叶,最终以本来面目示人。
审题重要,自毋庸赘言。每年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总引起社会较大反响,然中间不无杂音。有些人所言不得要领,就须斟酌与反思。
一、高考作文要义一,讲政治
把政治讲好、讲明白,并非虚言。每年都有语文老师乍一见作文题,言必称政治色彩浓了,人文色彩淡了。直白地说,开科取士,不讲政治,还讲什么?
如今高考未尝不是开科取士的流风余绪。科举千有三百余年,始终是一个政治。史载隋炀帝设进士科,破门第而重人品,垂拱之间削弱门阀大族世袭特权,就是最大的政治。乾隆帝殿试,内容为时务对策,亦窥政治色彩之一斑。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因政治诉求而改变,并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节点是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先看看近五年全国Ⅰ卷或Ⅱ卷,就颇见端倪。
2012年Ⅰ卷,是关于修船工补漏,船主补偿的故事;2013年Ⅰ卷,是关于高手勇于切割钻石的故事;2014年Ⅰ卷,是关于山羊过独木桥比赛规则的故事。三年出题思路层层相因,都有准“寓言故事”的命题色彩,主旨被有意遮蔽。2015年Ⅰ卷,是关于父亲开车接电话,女儿向警方举报的故事;2015年Ⅱ卷,是直接呈现三名当代风采人物候选人,及他们的事迹。2015年两卷两题,Ⅰ卷题旨继续被隐藏,Ⅱ卷题旨则全然显豁。
当时,我们在网上听到了两种声音。2016年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发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旗帜鲜明地大讲“立德树人”。2016年4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命题秘书赵静宇发文《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两个新变化》,反对作文命题的“价值立场预设”。比较之下不难发现,高考全国卷命题层思想严重滞后,且认识不统一,致使2015年作文命题发生摇摆。2016年Ⅱ卷,直接提供了语文学习关系到人的发展、国家的实力的三条途径。2016年Ⅱ卷,最为典型地发表了官方的声音。
当一种声音强势表达的时候,2017年两卷作文命题,就已变得没有多少悬念。Ⅰ卷是给出“中国关键词”,Ⅱ卷是给出“中国名人(文)名句”,关键词与名句,意蕴再明白不过,而题旨已不容故作遮蔽。自此,风既生而水方起,三中全会精神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
2017年,可谓“天行健”,国家乃至民族,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强者胸襟,这在两卷两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高考作文要义二,懂课标
读懂课标,至关重要。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既出,高考作文命题必与之匹配。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任教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不读新课标,所谓新课标云者,不知为何物,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新课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说:高中语文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新课标还新在有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说: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试题,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认知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样角度、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读懂新课标,我们便有如醍醐灌顶。语文新课标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人的发展。如何发展?答曰:立德树人。而要使人终身发展,使社会整体语文素养提升,最为现实且迫切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就是为什么2017年全国卷作文题,题旨显豁,角度多样,刻意开放更大空间的命意之所在。
如此放开,又有人出来担心题目涵盖及其承载的公平性。如果我们还将目光对焦在作文题目更适合何时何地何等人群上,一定切分出城市学生、乡村学生,北京考生、海南考生,且让不同出身及地域的考生对题目的感受性是一样的,那么所引领的三大认识势必大打折扣。客观做不到,也显然不合新课标精神。如此,就走不出画地为牢的圈,所谓不公平,终成了自话自说。
可以预期,今后的高考命题,始终不离三大关注,且将以前所未有的前瞻性,引領学生去学习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提升自我,进而规划人生。
2017年的考场,考生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中国梦”,而对于关键词、名句的个性组合及其觉解,正是命题层所希望看到的。
三、高考作文要义三,遵考纲
考场文须遵循考纲,一纲在手,绝不动摇。事实上,不止于社会一般人士,每年都有高中语文老师站台,表达对作文题的不满。不满是一种认知权,但发表怎样的不满,还是拗不过一个考纲。每年考纲是预为的广而告之,仍有老师不见考纲,跟风说些“热点过热”“对话太虚”“文章会往外交辞令上靠”的话。
纲为提网总绳。有了考纲,也就有了总领考试的依据。宋神宗时科举,《诗经》《书经》《周礼》等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必读,或者可算较早的考纲。
考纲制定,并非孤存。新课标《学习要求》指出:学生能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近几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对应新课标,也相对固化了写作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评分是基础等级40分。其中,内容20分,要求符合题意,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表达20分,要求符合文体要求,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发展等级20分,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今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分别给出“中国关键词”“中国名人(文)名句”若干,以供考生选词择句,自主组合,提炼观点,进而以负责的态度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或表达对中国文化中名人名句化育后世的看法。所给关键词、名句,既见文化传承,亦显时代精神。考生大可以一种认知为统率,连横合纵,行文如布阵,将其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写怎么有,而关键在读书之杂,积累之富。
至于忧虑于内容过热、文字或偏,其实立不住脚跟。
两卷两题巧在对应发展等级而有所要求,设了个不高不低的门槛,选用两三个词或句,来组织材料,表述看法。诸如Ⅰ卷,长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中华美食;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中华美食/食品安全;美丽乡村/空气污染;等等。Ⅱ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等等。在组合中可见深刻和丰富、个性和创新。举例说,写“长城/一带一路”,就要娴熟于有关史实,而有所发现;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可书家国情怀,而有所托寄,韵味尤其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或者误解了实用类文。考场出现的实用类文往往与议论类文在文体上有交叉。今年Ⅰ卷,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可说是实用类,但表述起来,仍是观点先行,态度引领。
2017年的考场作文,因命题的亲和性而预留了空间,可资选择,便激活了想象,容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四、高考作文要义四,知时事
明察时事,则洞若观火。高考作文命题万千腾挪,我自从容信步。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说多了,有人还是不信。全国多少校长、老师,把高三学子圈禁在校园那一亩三分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2017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期,国家重大决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意见》一文,在在可读全国两卷两题题意。
今摘要文中关键语句如下:
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精神家园。(Ⅰ卷Ⅱ卷)
中华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Ⅰ卷Ⅱ卷)
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Ⅰ卷)
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Ⅰ卷)
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Ⅰ卷Ⅱ卷)
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基本的思想理念。(Ⅱ卷)
加强“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Ⅰ卷Ⅱ卷)
比照今年全国Ⅰ卷Ⅱ卷作文题来阅读,巨大的视觉冲击,足以使每位高中语文老师如坐针毡,心魂颤栗。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凸显了一个主导,就是全面向传统文化复兴。寻根,以重新捡拾和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原就有她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个主导,当然不是今年全国卷作文题旨的全部,但它真就是主导!
要特别说明的是,2017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其命意主脉已然汇入时代的主流。主流里,人、家、国都在我们的沉思和奋笔疾书里,静静流淌。有了这样一种眼光,对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作全景式扫描,我们便看到,核心还是发展中的人。只是这个人,被放置在家园中、社会中、国家中,他们不仅有着发展的空间,更有着看清潮流、认识社会、規划人生的能力。
我们曾一度迷失在西方的文化里。早两天,读到旅美作家万维钢的《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书中指出,美国的教育是分阶层的教育,教育内容并不相同。这就需要反思,国人所羡慕的美国教育到底是哪个阶层的教育?法国高中会试作文命题,几乎清一色地提问方式,主旨不显山不露水,也极具哲学的思辨色彩,于是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比如: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等等。西风东渐,这或许就是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一度不知所云的所在吧。
今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层,终于一个激灵,从半睡中被叫醒,迷途知返,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终于勇毅而感切地直面了鲜活的社会、民生与青年成长本身。
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或者是一个节点,一个转身。
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国家,社会,包括我们的生活质量及其追求,会顿悟很多。人生活着,总得有物质之外的精神支撑。活法,不仅是一种需求、一种选择、一种安排,更重要的是,它关乎生命的、精神的、未来的青年的进步。这样思考,正是高考作文之应对所需要的,而能这样思考,我们最终就豁然开朗了,思想不再囿限于作文题只是题的表层意义上,大可以藉此回归自然、审视社会、评判人生和感悟生命等。
[作者通联:湖南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