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已经编不下去了!本刊特约通讯员彭志友
2017-07-27彭志友
6月7日中午,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各地作文题引起社会热议。 当天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谭邦和接受《中学语文》特约通讯员彭志友老師专访,逐一评点全国九套作文题,全文如下:
今年各地的作文题,感觉都比较平易,不难下手,不过,也有一些不良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先说全国卷一。全国卷一作文题比较宽厚。十二个关键词,涉及到中国当下生活的很多方面,所有的考生应该都不难进入,都能够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到自己比较熟悉的两三个生活领域,从而顺畅地完成一篇作文。城市的孩子可能会挑选到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广场舞、空气污染等话题,农村的孩子也能够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例如中华美食、美丽乡村之类。
全国卷一写作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选好两三个关键词,同时要分析这几个关键词的有机关联,如果谈不好关联,写作必然失败,这可能是考生容易忽略的;二是文章有指定的阅读对象,那就是外国青年,如果考生忘记了文章有指定的阅读对象,必然会影响其构思和行文,难得高分。考生要在所涉及的这几个生活领域介绍相关的知识,而且必须简明扼要,切忌繁琐。在这个基础上来发议论,作评论,引导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三是这个题目可能引导考生一味赞美自己的国家,而丧失客观的态度,这时就可以区分考生见识的平庸或深刻以及思维品质了。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卷的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而且文体都变成了记叙文,相信篇篇应试之作都是美化这片土地的文字。
全国卷二跟全国卷一命题的思路有些雷同,从给出的六句诗文里挑选有相互关联的两三句为基础来立意,并在文中恰当地引用——这样选择就很重要,要注意选取能够相互阐释相互发挥能够串联在一个逻辑思路里的诗句。感觉全国二卷比全国一卷难度大,主要是这些诗词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明,其本身的含义不一定能够准确地理解,关联性就更难把握了,恐难避免生拉硬扯。
全国卷三是“我看高考”或者“我的高考”。这个题目比较容易,审题应该是没有难度的。所有的考生,都有自己关于高考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如果说写“我的高考”可以写成生动感人的记叙文,而写“我看高考”则一定是议论文。
思想能力比较强的考生应该能够抓住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年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历史坐标来展开讨论。“恢复”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这块土地曾经在四十年前废除了高考,泱泱大国竟然有十年没有高考。为什么会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灾难性的影响是什么?应该反思的东西是什么?这是题中应有之意。不过能从这里下笔的考生估计很少,因为这段历史他们已经很陌生了,甚至闻所未闻。另一个方面,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高考为中国挑选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考促成的应试教育又非常沉重,不仅深深地伤害着中国教育,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优秀的思考者应该能够深刻地分析这些问题。
北京卷是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一个是“说纽带”,这个题目其实很传统,差不多就是换个词语讲团结的意义。但也有新意,思维领域很宽,大者可以是国际关系,可以展现考生的世界视野,微观则可以是校园生活,可以论析隐幽。这个题目的价值观的引导性很强,考生肯定是正面立论的。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是一篇记叙文,显然是必须写一篇歌颂的文字。这样的命题导向未必好,因为歌功颂德之辞历来“难工”,希望考生能够有所节制,不要过分夸张。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渗透反思的精神。
天津卷作文题最好:重读长辈这部书。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生动真实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我们的长辈所经历过的最近几十年的历史。口述史是最近若干年史学界特别提倡的一种方式,每一位长辈都有自己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打开长辈这部厚书,我们可以获得多少社会历史人生的启迪,是难以估量的。长辈们正在相继离开我们,我们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赶快打开长辈这部厚书,抢救即将逝去的这笔特殊财富。当然,打开长辈这部厚书,不应该仅仅是聆听,不应该只是接受,不同的长辈,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是非判断,异常复杂,具备新知识的年轻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在读长辈这部厚书的时候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反思的精神,因为我们并不是要简单地传承延续长辈们一样的生活,而是要用读这部厚书的思维成果来改造我们的生活,创造比长辈们的生活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未来。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在阅卷之后进了垃圾堆吧,但我希冀天津卷能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文字。
上海卷比较简洁:预测。预测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和实用功能,每个人每天都在预测自己的生活,国家要预测自己的未来并进行规划,人类也要预测自己的走向并加以调控。预测是一门学问,涉及到许多学科。预测也是一种哲学精神,不会预测并适时调控,人类会不断陷入困境。由此看来,预测作为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意蕴层次,是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讨论的,思辨能力强的考生,哲学修养好的考生,会把问题讨论到比较深的程度,这道作文题的选拔功能也就体现出来了。
江苏卷进入的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生活领域,就是车辆,但是却要求从车辆的变化来谈时代的变迁,天地就很广阔了。大卡车、小轿车、公交车、地铁、高铁,都是车,中国最近几十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车。围绕着车,可以展开许许多多的话题,并引发有关社会进步的很多关联性的问题,考生见仁见智,一定是众说纷纭。
浙江卷要求考生对人生要读三种书(有字的书、无字的书、心灵的书)的观点进行评价。“有字的书”,当然主要是指已经形成文字印刷出版的书,“无字的书”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与社会,例如宇宙星空、山川河流、田地花圃、日常生活,里边都有知识,都有学问,“心灵的书”应该是指自己的精神世界吧。观点不用说,是都应该读,但其实里面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有字之书”在考生那里就可以分为与高考有关的书和与高考无关的书,明清科举时代的考生大多只读与科举有关的书,于是顾炎武沉痛地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为什么等于焚书呢?因为考生将四书五经之外的书束之高阁,自动不读,岂不与秦始皇焚书无异?用清初散文家廖燕的话说叫做“不焚而自焚”。廖燕在《习八股非读书说》这篇散文中讲:“今天下士莫不以读书人自居,及问其所读之书维何,则舍八股外无一知者。”所以廖燕直截了当地说“八股非书!”也就是这个原因,廖燕特别提倡读“无字之书。”他认为天地万物乃是文章本原,也是圣人之书的“蓝本”,只有直逼本原,才不会被所谓经典所误。可见,“无字之书”地位远在“有字之书”之上,而“有字之书”按廖燕的观点又几乎可以把科举应试之书排除在外,因为那些考完就可以撕了扔了烧了卖了的书连“有字之书”都算不上。当下应试教育环境中的读书是什么状态呢?岂不发人深省!
山东卷是要考生赞美一下共享书店。这个书店二十四小时经营,而且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哪怕你来看了一行字一页书,然后在这里睡着了,都被认为是这个书店的读者。这个共享书店,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共享单车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成为一个巨大的商机,而共享书店恐怕没有这种经营效果,需要店主更多的付出。文明國家应该创造更为优越的读书环境,方便国民读书进步,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仅靠少数店主的善念是难以持久的。国家责任!不知道考生在称赞这个新生事物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说到最后,忽生感慨。前几天一个亲戚家讨论刚上初中的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位辛苦的妈妈决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她说她眼睁睁看着一个挺聪明的女孩陷入了作文的困境,里边讲的全是一些假话空话套话,她觉得孩子已经编不下去了,她自己也已经看不下去了,从初一到高考,还有五六年,一想到孩子的作文就有些不寒而栗。这种感受,绝非个案。其实不仅孩子们编不下去了,家长们看不下去了,老师们也有点教不下去了。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大学生、研究生,你们的高考作文有留下来的价值没有,他们便一起摇头。问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说起作文教学,也多苦恼不堪。这些年,大学生、研究生们的写作能力、文字功夫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言之成理、文从字顺、自然感人的文章,竟然成了罕见之物。
原因何在?应试作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地流行假大空,是不是症结?高考作文作为语文能力评估的一个方面,固然应该有写作技能的检测功能,但绝大多数高考作文都不过是一些随即就将成为历史垃圾的废纸,真的只能这样吗?可不可以讨论真问题,可不可以发表真见解,可不可以出现一些真有价值的文章?回首中国教育史和瞭望别国的高考作文题,并非全无可能。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也有少数题目允许写记叙文。我想,议论文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吗?我希望高考作文命题和高考语文阅卷,对高考作文教学形成良好的导向,那就是帮助我们考生重建尊重事实、服从逻辑的写作理念,返璞归真,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生活,讨论真实的问题,发表真实的见解,抒发真实的感情。从假大空里挣脱出来,走进一个心灵自由的写作天地。写真文章!
[注:本文由谭邦和教授口述,彭志友老师根据语音整理,再经谭邦和教授本人审核后定稿。]
[作者通联:湖北恩施市龙凤镇恩施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