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订单农业+金融”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2017-07-27王凯俊马延明艾婧

西部金融 2017年5期
关键词:金融

王凯俊+++马延明+++艾婧

摘 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订单农业”的出现缓解了“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减少农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农业产业化运行成本、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订单农业”也越来越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而“订单农业”的发展壮大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本文从富县“订单农业”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对“订单农业”主要模式以及当前金融支持主要方式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对“订单农业+金融”发展路径进行创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订单农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88-03

一、富县“订单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根据调研和查阅资料的结果来看,近几年富县以“苹果”为主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企业+农户”模式。最基础同时也是最简单的订单农业模式,即企业直接与农户建立起互利互惠的购销关系。以富县为例,主要有“采青”、“定点采购”等模式。“采青”指从事苹果销售的企业为满足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市场需求量增大与果农订立的预期购销合同,是一种将不到成熟期的苹果提前采摘进行销售的订单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果价收购价格一般会高于成熟期苹果收购价格。而“定点采购”模式是指企业与果农提前签订订单,由企业通过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为果农提供指定品牌的果肥,果农按照收购商规范生产技术的要求栽培、管理苹果,待苹果成熟后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苹果价格进行收购的订单农业模式。这类苹果通常产量高、质量好、商品价值较高。“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的优点在于拓宽了苹果的销售渠道、减少了苹果的流通环节、提高了果农的直接收益,但不可避免的存在抢青采收带来苹果质量下降、订单双方对果价预期不足、果品市场判断不准、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

单纯的“企业+果农”的生产经营模式一般很难满足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苹果培育、销售等的要求,且因果农与企业对苹果价格难以判断等因素影响制约,订单极易出现违约现象,金融介入的可能性小。但近几年伴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与发展,不少果农开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抱团取暖、增收致富,也使得富县苹果“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规范化,金融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即由专业合作社直接与企业订立订单,同时与果农签订合作意向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富县某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前期广泛调研与协调,于2013年与浙江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订单农业合作关系,并与社员(果农)签订了合作意向。按照“果农主抓生产、合作社提供服务、企业主抓营销”的模式开展生产,订单合作期内由公司为果农无偿供应富硒营养液,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有效提高了苹果品质;由合作社在苹果成熟后统一进行分选、包装、入库,公司以每斤略高出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同时合作社向公司收取0.3元/斤的代办费及0.25元/斤的庫费,社员还可在年终获得适当分红。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有利于在实现苹果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同时提升苹果的商品价值率、提高合作社及社员(果农)的经济收益,增强金融的可获得性。

(三)“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是富县最常见也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应用的“订单农业”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大了对苹果生产基地、苹果核心示范园基地的投入与建设,使得苹果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显著提高,与全国大型企业、连锁超市等的订单合作日益密切。以富县两家专业合作社为例,均以合作社为引导,一方面加强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动农户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提升果品营销,提高苹果订单量,增强相关利益联结体的收益,在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同时,确保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为获取信贷资金的支持开辟了道路。

(四)“企业+合作社+基地+营销平台+物流+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创新引入了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及资金池的概念,更有利于促进苹果产业产加销紧密结合,保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苹果产业链上利益联结体的合理收益的同时,增强资金的安全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6年10月28日陕西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呼和浩特某公司签订的数量为15000吨、金额为12000万元的苹果订单。提前付给实业公司600万元作为保证金,用于基地建设、收购苹果、发展冷链物流等,所有的订单均通过大宗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完成,在农行设立资金池,订单全程交易类似于“淘宝”交易模式,订货方在交易平台上选择苹果的规格、数量等进行下单,支付货款至农行资金管理平台,订货方收到销售方发出的货品,确认无误后点击收货,货款即从资金池到达销售方账户,交易完成。这种订单农业模式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因其交易的稳健性、货款的安全性等更易获取金融的支持。

二、“订单农业+金融”融合难点分析

虽然近几年来富县以苹果为主导的“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但金融机构对订单农业产业链上的信贷支持形式较为单一,支持力度也不足。农户层面主要通过农户联保、农户信用作为担保获取信贷支持,一般额度小、期限短;合作社、公司等层面主要通过固定资产抵押、企业联保、果品仓单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一般门槛高、审批慢、灵活性差;“订单农业”层面,由于不同发展模式下订单情况、经济主体情况、合作机制情况以及履约情况等各不相同,使得金融资源难以向“订单农业”倾斜,围绕“订单农业”进行金融产品、服务、机制等创新更是无从下手。但究其根本,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限制了“订单农业+金融”发展。

(一)有效抵押物的不足导致了“订单+金融”的模式单一。在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不尽理想、农村金融体系不尽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尽深化的背景下,“订单+金融”的模式基本上局限于以固定资产及其他有效抵押物作为抵押亦或是多个经济主体联合担保的框架下,形式单一、灵活性差。且受有效抵押物的约束,仅有部分实力雄厚、发展前景明朗的企业及合作社等能够享受到来自金融的支持,而大多数“订单农业”产业链上的经济主体则在金融圈外徘徊,尤其是农户。

(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订单+金融”的深度融合。金融能否有效支持订单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订单农业”本身。但目前,“订单农业”还存在许多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使得“订单农业”与“金融”很难进一步深入融合。一是订单合同不规范、内容不明确、程序不完善、运作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订单的履约率;二是订单权责不清晰、违约损失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订单极易受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等变化出现违约现象;三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约束力有限,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带来交易风险和信贷风險;四是订单的全销售流程及资金的全过程管理缺乏独立第三方平台进行监控,不能有效降低风险,争取更多信贷资金的支持。

(三)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阻碍了“订单+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整体信用环境欠佳,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受市场价格波动和销量预期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农户或订单企业单方面违约事件,带来信用风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订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少订单产业链上的利益联结体缺少必要的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不注重对自身信用的管理,极易在申请信贷资金支持环节出现由于征信存在不良信用记录而得不到融资的现象,阻碍了“订单+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三、“订单农业+金融”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一)探索将订单作为有效抵押物,提升金融支持的灵活性。为有效缓解苹果销售旺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辖内陕西富县农村合作银行曾于2012年创新推出了“果品仓单质押贷款”,以果品仓单作为质押担保,增加有效抵押物的同时得到了信贷资金的支持。以此作为切入点,对于那些订单合同较为规范、管理运作较为成熟、权责约束较为明确、资金管控较为科学、信用情况较为优秀、违约风险较小的“订单农业”经济主体,或其他符合以上要求的订单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应探索尝试将其签订的“订单”作为有效抵押物,以订单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通过履行相关贷款手续后按照“订单”合同标的金额的一定比例发放贷款,给予信贷支持,增强金融的可获得性的同时提升“订单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加快两权抵押贷款落地生根,提升金融支持的保障性。在“三农”及“订单农业”寻求金融支持,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难的背景下,如何将沉睡的“农民住房财产权”及“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资源唤醒转而变成流动的资本,成为破解“订单农业+金融”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并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抵押物价值评估平台及抵押物合理处置平台,为“订单农业+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三)健全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支持的全面性。加快推动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以发展理念、市场定位、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和互补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金融资源的集中性和共享性,全面提升金融对“三农”及“订单农业”的支持。

(四)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推动“订单+金融”融合发展。一是加大征信宣传力度。通过普及金融知识,在提升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同时,提高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建设。以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联合金融机构、农业、财政等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指标设置等,不断完善相关信用档案,为农户信用评级和金融机构授信提供依据。三是加快信息评级工作。要以不断建立健全的信用档案为基准,通过金融机构评级和第三方评级机构评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级,并以此评级结果作为信贷资金申请、审核的依据,从而提升金融对订单农业支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新明.以“订单+金融”试点为突破推动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加快发展[J].西部金融,2013,(4):4-7。

[2]何嗣江,订单农业发展中金融创新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20-127。

[3]李静.“订单+金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设想——基于“洋县模式”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6,(9):58-61。

[4]张科.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创新管理策略[J].农村经济,2016,(8):121-122。

[5]赵俊英,基于订单农业风险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8):173-178。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tract Farming + Finance”

——The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ntract Farming” in Fu County

WANG Kaijun MA Yanming AI Jing

(Yan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contract farming” alleviat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mall-scaled production” and “big market”, which helps to reduce the blindness of farmers decision-making, reduce the cos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e to resist natural risks and market risk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tract farming”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choice to promote farmers income, corporate profits and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contract farming”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inancial suppor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ntract farming”. From Fu countys practi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atterns of “contract farming” and the main ways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 makes a problem-oriente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tract farming + finance”,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contract farming; finance

責任编辑、校对:张宏亮

猜你喜欢

金融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金融创新,金融工程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从“新金融秩序”看互联网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