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高效课堂的保证
2017-07-26李双燕
李双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实施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后,学生充分预习是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预习与否,预习进行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第一,明确预习任务。教师和学生不能将预习流于形式,要有具体的任务。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时间久了,会把预习看作一个形式作业,学生会从心理上慢慢淡化,这样预习的效果如何保证?所以一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明确预习任务。比如:读课文几遍,生字词怎样预习,查找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等,这样学生预习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保证预习时间。预习是一个软性作业,有些学生认为可做可不做,有些教师对预习的检测也不重视,不留太多的时间预习,有些学生根本没时间预习,或者只是摘抄一下生字词就算预习。所以教师在有预习任务时,最好不要布置其他作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预习。
第三。指导预习方法。1.单元预习。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把几篇同一主题的课文编排为一个单元。这样的编排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利于學生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按单元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掌握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2.课文预习。主要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读:首先,读懂课文的标题。标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是作者精心思考概括提炼出来反映文章主题和基本内容的精髓,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其次,朗读课文。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读音,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是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注意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画:读时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可以在书上作标注,有的最好用笔写下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和背景的资料。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样能较好地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梅花魂》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1)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呢?(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5)“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又是什么?(6)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
第四,预习要有检测。对于预习的检测要多样化,不要固于某个形式,让有些学生乘虚而入,找机会偷懒。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生字词预习进行检测,也可只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测,还可以对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展示。
第五,要和家长沟通。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养成之前一定要和家长沟通,使家长清楚预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在家能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预习任务。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让预习真正发挥出功效,课堂上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才能使高效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编辑 姚思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