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活动合作反思

2017-07-26陈洪新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易建联个球圆锥

陈洪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个基本目标之一。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尝试。

一、对接生活,唤醒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唤醒学生的记忆,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有效对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推进学生建构知识的进程。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

生1:易建联07-08赛季效力于密尔沃基雄鹿队,投篮命中率为42.1%。

师:这个42.1%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42.1%表示易建联投了100个球,中了42.1个。

生2:怎么能有0.1个球,应该用四舍五入法,是中了42个。

师:易建联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呢?

生3:42.1%表示易建联如果投了1000个球,中了421个。

师:大家想想,易建联在一个赛季中这是不是就正好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呢?

生齐:不是。

师:那命中率42.1%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1:命中率42.1%是指易建联07-08赛季效力于密尔沃基雄鹿队期间投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得到的,不是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42.1个球。

本环节中,紧紧围绕“命中率42.1%”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通过有效追问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当发现与原有经验不一致时,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自悟,最终形成共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科学活动。积累经验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获得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是参与到具体的活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科学有效的数学活动,突出活动的数学味、科学味、实效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去“经历”,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衍生活动经验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进行分组实验,有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给每一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学生实验去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另一位老师则提供给学生“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这样四组圆柱圆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进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看似两种安排最后的结果都是找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关系,但前者的活动是“包办”型的,学生只是活动中的“玩偶”,而后者则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动态选择,建构知识积累经验。

三、有效合作。共享经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其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和个体的感觉基础之上的,不同的个体获得的活动经验也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在进行数学活动时,利用合作学习,让每个个体在合作交流中快乐分享每一个人独特的思考与经验,通过自我消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比较2/3和1/4的大小,分组合作,组内找一找。小组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通过画图来比较,有的化成分子相同或者分母相同分数来比较,有一个同学想到了中间数来比较。通过组内多种方法的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再认识,在质疑中再发现,发展个体的活动经验,实现经验共享。

四、自我反思。提升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取得众多感性认识,但要形成经验还必须要通过自我反思提炼。因而,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积累的重要环节。我们应更多地关注问题解决的分析与思考,引导学生体验知觉经验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本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有的同学将等腰三角形沿底边的高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沿等腰三角形腰的中点做底边的垂线,再沿着垂线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们方法多样,找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但此时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没有看到同样的结果后面的不同方式?……这些问题,让学生的经验体验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真正形成思维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合作中分享,在反思中提升,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活动经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接知如接枝”的境界。

编辑 张晓楠endprint

猜你喜欢

易建联个球圆锥
接住10个球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学包圆锥粽
回归NBA,易建联如何“帮”湖人?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取球游戏妙招
我的取胜策略
让三角形倒立
易建联嘴部被缝50针
受伤易建联错过全明星